作文叙事的逻辑性和描写的想象力
《盼》是铁凝早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时,编辑作了较大删改,删除篇幅超过了三分之一。就原作而言,固然也写小女孩蕾蕾为穿新雨衣而盼下雨,但目的则是为了向同学显摆。不过,等到下雨那天,有机会穿上新雨衣的她,路上碰见学校传达室张伯伯送孙女赶火车,两人都没打伞,还得知张伯伯是因为半路上把伞塞给了拿着一摞作业本的老师,就果断把自己的雨衣借给了他们。原作的这些助人内容,在收入统编教材时,一概被删除。小说主题,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着重反映的是儿童迫切穿新雨衣的心理以及近乎反常的言行。而这种看似反常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恰恰是较能体现儿童生活情趣的,所以,即便删改后的课文没有了原作那种道德教育意义,但自身的价值,仍不容忽视。下面对课文作初步分析,并适当对照《教师教学用书》收录的原文及其它创作,希望能有助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叙事推进的反常与正常
小说标题的《盼》,即指小女孩蕾蕾盼望变天,希望能够下雨。这一盼望本身,是反常的,不合常理的。但出现这一不合常理的心态,起始于对自己不合常理行为的校正。
小说开始,写母亲给蕾蕾买来新雨衣,蕾蕾迫不及待地穿上,兴奋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结果弄得身上汗淋淋的,也遭到了妈妈的指责。这段描写,表面看似乎是采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强调蕾蕾对新雨衣的喜爱,要迫不及待地穿上它。但更深一层含义,是为了说明新雨衣不同于一般新衣服的是,平日里不应该穿,只能在变天下雨时,到户外活动才需要穿。这样,开头描写的深一层用意,就是从主人公行为的反常入笔,作为一种叙事动力,把此后围绕着“盼”的叙事,纳入到小女孩自认为的合乎常理常情的轨道中。由此引出了蕾蕾盼变天,盼下雨的一条主线,因为只有雨天,她才有了穿雨衣的合理性。问题是,雨天和穿雨衣虽然前后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关系,但不是雨天而盼望下雨,则又是违反常情常理的。因为日常生活中希望有一个好天气是人之常情,结果是,从穿雨衣的不合理中,发展出要求下雨这一似乎合乎内在逻辑的期盼,而从生活常识来说,又是反常的。蕾蕾行为的展开过程,也因此在不同层面的理解上导致了正常与反常的互相逆转,产生了叙事的戏剧色彩。
穿雨衣需要在雨天,这是外界的客观原因,虽然这构成蕾蕾所盼的主要对象,但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走向户外的理由。特别是当蕾蕾放学回家后才遇到天下雨时,怎么盼着家人给她一个出门机会,就构成了一个大“盼”前提下的小“盼”,是天时(下雨天)、地利(到户外)以及人和(母亲提供机会)三者的统一。如果到户外不能如愿时,那么,怎么让雨暂时停下,攒积起来,让明天自己出门上学时再下雨,又成了一个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盼”。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盼望下雨,而是恰好在她出门上学走到街上的那个时段里才下雨,这成了蕾蕾的又一种“盼”,是对“盼”的心理在遭遇实际情况后的一次深化。但如果事后的发展,只是延续了这一点而顺势走下去,让当天晚上暂停下雨后,第二天蕾蕾上学前又重新下起来,她终于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上学了,由此结束课文,这样写,虽然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难以形成小说的一个高潮。
所以,作者在这这里作了一个新设计,让“盼”的心理戛然而止。文中写道:“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好像已经根本不在意下雨和穿新雨衣的问题,已经把这件事丢在脑后了。课文在“四周还是静悄悄的”后面删除原文中的几句,即“虽然静悄悄的大街使我伤心,但我并没有哭,我决心长些志气。”这些描写,其实是为了给蕾蕾突然不再盼望下雨提供逻辑支撑的。有了所谓的“不再想雨不雨的”,那么,她背起书包走上大街突然发现下雨了,其一种意外的惊喜感才变得十分强烈。当她激动地奔回家对妈妈叫嚷着“下呢,还在下呢!”其省略的一个“雨”字,就变得耐人寻味。这说明,尽管表面上,她宣称不在意雨不雨了,但这不过把这种期盼的念头藏到了内心深处,其实雨在她心里,一直是念念不忘的。所以,在她脱口而出陈述“雨”下还是不下的状况时,“雨”这个词始终是在场的,是完全可以省略的。而她之所以宣称不再想,不过是说明她担心再次遭受失望的打击,不自觉采取的心理保护。而雨的不期而至,还是把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盼”的念头,充分表露了出来,从而在小说结尾形成了令其激动的一幕。这样,由“盼”引出的心理期待,终于在表面的不“盼”中得到安慰,而所谓的反常与正常的叙事推进线索,在儿童心理层面来分析,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这里所谓“盼”的线索推进,主要是就整体结构而言的,不等同于对具体内容的价值判断,进入到具体,则需要分析作者的一些细节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想象力。
二、描写中体现的想象局限
描写小孩子急于穿上新衣服的心态,无论是就原作来说,还是就删改的课文来说,虽然写得也算生动,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但这毕竟是作家早年的创作或者说习作,平心而论,想象力的不足和道德劝诫的教条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课文编者作了很大努力,经过仔细删改,已经把教条式的道德劝诫改造为更生活化的童趣反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想象力的先天不足,却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课文有一段描写,被认为是富有想象的,也被教材设计成“积累拓展”题,要求学生加以模仿,原文如下: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这里,想象路灯照明下的雨天,马路如同明晃晃的玻璃,路边小杨树上像是挂了珍珠玛瑙,其展开方式不是让人的思绪进入幻觉中,从而产生对整体情境的想象,而是立足于一种理性思维,对两个比喻加以机械性并列,在此基础上,所引出的雨点落在雨衣的想象,只是用一句空泛的“还好看”来归结,实在谈不上富有想象。更何况,说马路像明晃晃的玻璃既平淡无奇,其实也无多少美感可言,而所谓的珍珠玛瑙,又未必符合儿童的生活化联想。关键还在于,当作者写小女孩把路灯下的雨天作了一番比喻式想象后,没有让她想象自己整个进入马路,只是让雨衣从其身上剥离开来,简单想一下雨点淋在雨衣上的可能效果,却没有身临其境地设想,如果穿上新雨衣走进雨天里,走在“明晃晃镜子”上,在夜色中,路灯下,在路边小杨树的映衬中,可能会形成怎样的一种色彩斑斓的反射效果。事实上,从小说整篇看,其想象的局限不仅仅在于缺乏整体幻觉的构拟,而且也没有转换思路,让“我”来充分想象他人的一种观感,以开拓出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对于儿童活跃的思维来说,本可以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的。比如,在安徒生的《没有画的画册》中,其第十七夜写一位小女孩晚上试穿她的新衣服,作者刻画的细节就相当生动:“这位小姑娘笔直地站着,像一个小玩偶。她的手小心翼翼地从衣服里伸出来,她的手指撒开着。啊,她的眼里,她整个的面孔,发出多么幸福的光辉啊!”但关键是最后的神来之笔,作者写道:
“妈妈!”她说,“当那些小狗看见我穿得这样漂亮的时候,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问,似乎是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去表现,但这种点到为止,可以引发读者对这位小女孩心态的丰富联想。同时,也有助于读者认识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还可以来看林焕彰的一首儿童诗《妹妹的红雨鞋》,诗歌如下:
妹妹的红雨鞋,/ 是新买的。/ 下雨天,/ 她最喜欢穿着/ 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屋子里,/ 隔着玻璃窗看它们 / 游来游去,/ 像缸里的一对 / 红金鱼。
这里的描写,与《没有画的画册》中,站在穿新衣者的立场对旁观者可能心态作问题式揣摩不同,林焕彰采用的写法是站在旁观立场,对穿新雨鞋的效果作了具体而又全新的想象。但是,不局限于人的世界,力图把想象拓展到动物世界,不论是停留在外观还是深入到内心,其对人的想象世界的丰富挖掘,两篇作品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能给人以启发的。相形之下,《盼》中,围绕着穿雨衣而对小女孩蕾蕾想象力的挖掘,就显得比较平淡且狭隘。此外,我觉得,如果把蕾蕾期盼下雨而急于穿新雨衣与一种珍惜新雨衣不舍得马上穿的矛盾心态结合起来描写,可能会更有动人的魅力。
当然,把不同文类、题材的作品以及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拿来作比较,以说明《盼》的描写在想象上的欠缺,也许并不公平。因为安徒生散文或者林焕彰诗歌聚焦的内容,在《盼》中仅仅是一个相对次要的段落,更何况,课文《盼》对原作做过大段删改,已较难体现出原作的真正写作意图。就想象本身来说,在散文或者诗歌中着力要表现出的童趣,在《盼》这篇小说中,则不是根本的,它恰恰是为表现互助的人际关系作铺垫的,这也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儿童文学创作在思想价值追求方面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想象,但铁凝未能在这种普遍追求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别是未能从停留在教条式的道德训诫故事(这种故事往往以通过顿悟式思想转变,来超越自身的小心眼以昂扬起积极的助人为乐思想)中,想象出一种更合理的人的自然状态与人的思想追求有机结合的状况,导致其当时的创作,关于自然童趣的描写,在艺术上是贫乏的;而其关于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教条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缺乏了想象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上述比较,在不公平中,又有着公平的一面。
时至今日,当统编教材的编者将作者早年发表的原文中比较教条的道德思想内容予以一概删除后,在凸显童趣这一主旨的同时,并没有对相应的描写加以丰富和补充,这种有删无增的做法,使课文思想艺术反显单薄和贫乏,这是不能不令人遗憾的。铁凝虽然已是名满天下的作家,但这不意味着她的作品篇篇出色,更不意味着她早年的习作,值得选入教材。传说巴尔扎克成为小说名家后,就不愿意承认他早年用笔名发表的一些作品,颇有悔其少作之意。而我们一些编者努力挖掘出的某些作家早年习作,并选入教材,也许未必是作家本人愿意的,虽然《盼》尚不算铁凝的败笔,但从艺术上考量,也实在难算上乘之作。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愿只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本文引自《语文学习》2019年第1期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