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发布于:百学网 2019-12-24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我固执地认为,细读文本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我跟老师们开玩笑:“你们备课,假如手头没了教参,怎么办?”有老师说:“没事儿,我有教案集,而且是全套的。”“是的,我们有全套教案集。假如,教案集也没了呢?”有老师说:“也没事儿,我有网络,搜一下,全有了。”“是的,搜一下,全有了。但是,允许我再矫情一回,假如网络也没了呢?”

  老师们沉默了。其实,沉默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当什么都没了的时候,我们还有独立面对教学文本的勇气和能力吗?

  其实,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一定会集中到一个地方——课堂;而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又一定会集中到两个问题上。第一个就是教材问题,第二个就是教法问题。

  教法的背后,一定有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着教师对教材内涵和主旨的把握。也就是说,教师有怎样的教材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教法选择。因此,就语文课程而言,我认为教材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教材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教法要解决的,则是方法问题。如果方向错了,你的教法再丰富,再灵活,再高效,就像寓言故事所讲的,你的马儿跑得再快,你的驾驭技术再高,你带的盘缠再多,也没用!不但没用,反而会帮倒忙,会使你离楚国越来越远。

  对语文教师来说,教材问题才是前提、关键。那么,如何解决教材问题呢?根本出路只有一条——细读文本。这是我一贯强调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是细读文本,第二是细读文本,第三还是细读文本。若没了教参,没了教案集,没了网络,我们wei/yi可以依靠的,就是独立自主地细读文本的功夫。有了这身功夫,你便大可在语文的江湖,“传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远山高。正义不倒,会盟天下英豪,无招胜有招”。

  1

  直面文本

  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这才叫直面文本。“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当然,所谓的“文本”,这里专指教材。

  既然是直面文本,你就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蜻蜓点水,不能浅尝辄止。你要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直面文本,你得慢慢读,要一字一字盯着读,不贪多,不求快,对所读的文字要“猛施工夫,理会子细”,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

  2

  字斟句酌

  什么叫字斟句酌?就是你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放过文本当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语,甚至是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就是文本细读。而这样的细读,你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是找不到的,你在整套的优秀教案集中也是找不到的,你只能自己直面文本,细细地、慢慢地咀嚼和品味。就像南帆先生所讲的那样,你只能让自己整个地沉入词语当中去,然后才会有发现,才会有体悟。

  3

  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搁进去,让自己活在文本当中。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我们要跟文本中的形象一起喜悦,一起悲伤,它活着你也活着,它死了你也死了。这样一种感同身受、切入生命深处的阅读,才叫细读。

  这个过程,就是把自己逐渐放进文本语境的过程,是让自己活在字里行间的过程。置换角色、切己体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4

  比较品评

  有一句老话,大家都耳熟能详 ——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其实,文本细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它的好,才知道它的妙。用谭学纯先生的话来说,所谓比较品评,就是要让自己“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一重话语不够,两重、三重甚至四重,我们要在多方的比较中看出它的好,看出它的美。

  文本的内涵是丰盛的,是常读常新的。细读文本是一种“穿行”的方式,是一种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

  5

  擦亮语言

  细读中的擦亮语言,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语言。中间是什么?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

  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读也要到语言为止。所以,语言很关键,语言很重要。其实准确地说,这里的“语言”是指言语。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此处所谓的“形式”,就是指语言形式。

  如果你把语言擦亮,用语言的眼光去看文本,你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因为语言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浑然不觉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秘密。

  细读文本,不仅要关注内容,关注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还要关注语言本身。因为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意蕴、节奏和神采是不一样的。所以,细读文本就是从语言出发,最后又回到语言。这样的过程,是不断擦亮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激荡诗意的过程。只有擦亮了语言,语文的独当之任才有可能真正落到我们的课堂上。

  6

  想象还原

  我们在进入文本时,一定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

  用谢冕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再从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中,这是一种再创造。而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语言文字,因为你的想象,因为你的创造性加工、处理和还原,才有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细读文本时要具备足够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否则,那种潜在的、震撼人心的诗意,就只能永远委屈地保持它那孤独的缄默。

  7

  寻找缝隙

  缝隙就是矛盾,就是冲突,但它可能不太引人注意。所谓“寻找缝隙”,用洪子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追寻那个能把握到文本之魂的通道。那个通道可能非常狭窄,非常细小,你不细读,可能发现不了;你不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可能就会被你忽略。

  其实,寻找缝隙就是在无疑处生疑,在生疑处解疑。文本的诗意非但不会在疑问处、破绽处褪去,相反,随着我们对缝隙深入骨髓似的细读,诗意将如夏花一般绚烂绽放。

  8

  开掘意蕴

  什么是意蕴?黑格尔说,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那么很显然,意蕴虽然不是形象,但一定是通过形象来显示的,并且比形象要更为深远,它深藏在字里行间,等着我们去开掘,去发现。

  这种基于形象又超越形象的意蕴开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文本的语言,不放过文本当中出现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

  我介绍了八种细读文本的方法。但是,细读有法,却无定法。真正的文本细读难在哪儿?难在你要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说老实话,如果没有教参,没有优秀教案集,不能用百度,也上不了网,给你一个文本,你能看到什么?有老师说:“我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我读不出你读出来的这些东西呀!”他会觉得很郁闷,很难受,并且会放弃,会止步。其实,越是在这个时候,你越是要去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

  文本细读难在哪儿?难在你要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这是文本细读的大法。你要始终保持一种警觉,一种敏感,就像林黛玉进贾府时那样。只有在敏感和警觉的状态下,你才能够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文本细读难在哪儿?难在你有多种姿态可以进入文本,所以必须要学会选择。比如说,你可以通过读者崇拜的姿态来进行文本细读,也可以通过作者崇拜的姿态来进行文本细读,还可以通过文本崇拜的姿态来进行文本细读。你文本细读的姿态其实是自由的,但你要习惯,要适应,要学会自主选择。其实,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你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

  在我看来,文本是你自己的精神倒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那么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那么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

  因此,我们可以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的,而是从“自己”开始的;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文本细读是我们在发现文本的同时,最终发现全新的自己。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