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如何提分?高中地理提分技巧
高中地理学习
本文来自高2017届一位高三毕业生,文中关于学习地理、地理应考的观点值得高二高三文科生细细品读。
2017届高考生,全国一卷,地理选择全对。
高二上学期地理常常考不到班级平均分,高三一年基本上地理年级前五没跑。趁着暑假的时间,整理出我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方法,作为混迹知乎两年来的倾情回馈,么么哒~
在此先声明几点原则,这几句话不仅适用于地理,也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
1.【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学习的高境界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取ZD的成效】,因此,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要通过思考,把自己做过的题目达到效益最大化。
3.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教辅书上总结好的思维导图、学霸的笔记,归根到底,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只有经过你自己的思考归纳,整理出来的东西,你才能运用自如。
以下是正文。
本文提纲如下,分五大模块。
一.兴趣
“兴趣是zui.好的老师”,此话虽俗,但的确是至理名言。我相信,抛开如山的试卷和恼人的分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地理本身还是挺有趣的。我们日复一日坐在拥挤破败的教室里,在窗外起风时偶尔会盯着摇曳的枝桠发起了呆——我们是那样向往自由,向往远方。而地理,正是把大千世界的美好一一细数,展现在我们眼前呀。
我承认,我曾经为烧脑的地球运动抓耳挠腮,也曾经为十一道选择题只对了五道而痛不欲生;但我亦会承认,当我知道热带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企鹅时,我突然感到大自然竟然可以如此奇妙,当我分析雾霾的成因的时候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之时,从此能骑车绝不打车……
当你对地理现象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不是出于“我要考到多少多少分”的心理,而是出于“我真的很想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心理的时候,你会学得无比轻松;当你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的无处不在与重要性之时,你会学得无比快乐。
为了增强小可爱们的学习兴趣,推荐几部纪录片吧:
央视出品的《航拍中国》,我高三学累了的时候经常找出来看半集(二十分钟左右),看的时候除了感叹大自然的奇妙,还在感叹“这这这三句话一个考点啊!!!”
BBC出品的《地球脉动》,良心制作,can’t be more excellent。英式英语真是绝妙享受,地理、英语两不误,鼓掌!
退一万步说,兴趣并不是学好地理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同学也不用紧张。兴趣只能让你学起来更轻松,并不一定让你学得更好。做好以下内容,地理成绩也不会差的哟。
二.知识
知识的重要性,我想不用我再赘述了。学习就像建房子,知识是一砖一瓦,能力是搭建砖瓦的技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绝对是地理学习的根本。那么,知识一词到底太过笼统,像看不见脸的美人,让我们走近点来看看。
首先,地理知识可以分为概念、原理、过程这三个方面,有的书上就有,有的需要你在做题中不断积累总结。当然,它们彼此交融,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下面举例说明。
(1) 概念
FIRST,逐个拆分,弄清每个概念的具体内涵,这是最简单的一步,因为它们明晃晃地挂在书上等着你去相认。比如,我随手拿出地理必修二,翻到了31页,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城市化】这个概念——这种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好,那么现在,你要做的是什么,把这个定义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当然不是。如果我只有这个水平我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
你要做的是,把【城市化】作为中心,在脑子里或者在纸上,做出一张思维导图,把和城市化有关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塞进去。
我会问自己这些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城市化这种现象? OR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OR 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
城市化的进程是怎样的?每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
城市化会对自然、经济、社会/对乡村、城市产生哪些积极/消极影响?
……
当你做完了这张思维导图,你发现了什么?
这整整一课,都是在紧紧围绕着一个概念。
所以,详细的、精美的笔记固然看着令人羡艳,但等到总复习的时候你就疯了。这时候,如果你能把必修一二这两本书用二三十个概念浓缩出来的时候,你怎么会赢不了别人呢。
这里再进行一个补充,学会用最基本的概念概述出整整一本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当你们进行到总复习的时候,你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构建起知识网络的时候,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了。
(2) 原理
必修一的自然地理侧重原理比较多,对待原理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光看书,光在脑子里想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造成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那么如何确认自己掌握了一个原理呢?
EASY,教你同桌。把原理用你自己的理解讲出来,让同桌给你打分,问你同桌有没有听懂。如果你同桌对你的讲述表示不满意,送给TA一个爱的么么哒,因为这正是你进步的动力。要记住,别人的理解力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一定一定一定是你的表达能力。于是你要接着思考,我该怎么讲才能把这个原理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当你进化到能把成绩最差的、老师也讲不明白的学生都讲明白了的时候,恭喜你,你在别人的眼里已经是大牛了。
这也是我喜欢跟别人讲题的道理。当我地理稳考年级前五的时候,有些人去找地理老师问不明白的题目,找我却能弄明白。我心里的那个成就感哟~所以,非常鼓励小可爱们和班里的同学多多交流,讨论题目,对自己的帮助太大了。
(3) 过程
过程是最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理科思维特点的地方,也是地理区分于政治历史的关键,更是区分地理伪学霸和学霸的重要因素。
比如,【土地盐碱化】是个文科生都知道,但如果叫你描述一下整个过程,你可以做到吗?
所谓过程,一定是动态的,是运动的。这时,我的脑子里会自动播放出一个小电影:
1. 一片地势低洼的地方
2. 有人在进行大水漫灌
3. 地表聚积着的大量的水,不断下渗到底层的泥土中去,终于,地表下渗的水和地下水进行了成功会师(●'◡'●)
4. 烈日曝晒,地表逐渐被晒干,地下水为了报答地表水补给之恩,蹭蹭蹭往地表上爬(原谅我清奇的脑洞…)
5. 地下水终于来到了地表,但同时,也把自己的盐分带到了地表
6. 盐分不断在地表累积,超过正常限度后便产生了土地盐碱化
当然,能这么说出来,说明你一定真正明白了这个过程,也能给别人讲懂了。但如果你考试这么写的话……被老师打死不怪我喔。
考试一定要用书面语哦宝贝们,就像这样:
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势低洼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分不断向地表集聚,产生盐碱化现象。
死记硬背太痛苦了,理解之后根本不用花力气去记忆,三十秒的小电影播放过程中,答案也写好了。
三.能力
据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大部分文科生都是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教辅也刷了不少,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来呢?为什么呢?
不怪你,小可爱。怪你们老师没有引导你们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
答主在省重点高中文科重点班,我们地理老师水平也十分一般,就题论题,并没有培养我们的能力的习惯。所以我万分感谢男神教会了我怎样锻炼地理的解题能力。
(1) 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理信息,分为【图】和【文】,图文合璧,天下无敌。
先来说图。看图不是扫一眼,不是看到什么就用什么。一定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看图地能力。拿到一道有图的地理题(98%的地理题都有图,更能体现图的重要性),我们该怎么做?(拿纸拿笔,先记下来!)
1. 看图名
记住,一张图的灵魂就在于图名。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如果你都没看清楚这张图在表述什么,你怎么能把题目做对?
图,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就,像,这,样。
举个例子,【A地每月降水图】和【A地累计降水图】不一样吧?前一个可以非常直接地得出每个月份的降水量,后一个则需要把6月累计减去5月累计才可以得出6月的降水量。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做错题目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完之后不知道反思。当你因为图名没看清错上个五六次,从此看图先把图名仔仔细细地看好的时候,出错概率必定骤降。
2. 看三要素
哪三要素?地图三要素,图例、方位、比例尺。只要有,就或多或少会有用。上图举例。
第10题,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区别,那选纬度最低温度zui高的吧。小可爱,有没有看图例呀?只要看到【水电站】,迅速敲定答案B。简不简单,快不快?
这里有同学不太理解,我说明一下。图中给出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水电站隐含的内容是,这个河段落差大、流速快,冬天自然结冰的难度较大,也就是“可能不结冰”。
为什么有的人成绩忽上忽下,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足够强大的习惯,做题靠碰、靠运气,这道题瞄到了关键处就做对了,那道题没注意图例就做错了。
再来,方位的重要也不用多说了吧。
这是我一模的试卷,地理错一道选择题,就是12题的总体趋势,因为没有看到左上角的方位角。
这样的细节,看到了就是送分题,没看到就是送命题。
再来,我说要看比例尺,可能有人不理解。 没事,我一开始也不理解。
这道题我一开始错选了降水,因为觉得这是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差别。后来去问老师的时候,老师指了指左上角小小的比例尺——我立马明白了,这是个小范围局部图,不可能体现气候的过渡性。而河流,是有明确界限的。
3.坐标图看清每条曲线的含义、对应数值,坐标的间距、趋势、单位
我以上说的每一个词,放到题目里可能都是个陷阱。类似题目太多,不举例了。
4.善画辅助线、示意图,无图想图
此类题一般作为压轴题,难度较大,非战斗人员请紧急撤离(开个玩笑)。
15年全国卷压轴题组,难吗?光看这张图,难。
那我们自己动手比划一下。灵魂画手,将就一下看,手动心疼一下大家(●'◡'●)
很明显了,从上图到下图,海岸变缓,泥沙淤积,而两点的距离是在增大。题目信息是两点距离先增大后减小,所以先淤积后侵蚀。选D。简不简单小可爱们?
再讲讲文。记住以下策略并运用到实战中去,每一条都是学姐用鲜血换来的经验。
1. 题组总材料是核心和引导。一组题有其内在逻辑,整体围绕一个核心,每道小题各有侧重。
这一点在全国卷雨水花园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请对照我的这句话和这组题自行揣摩一下。
有小可爱让我分析一下这道题,好吧,一点懒都偷不得(T_T)
先看独立于三道小题的题组总材料,我们可以杠一下关键词: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综合作用得到净化。
再来看图,从上到下分为四层,树皮覆盖层、种植土层、砂层、砾石层。
我们知道,这四层玩意构成的整体的作用是收集雨水和净化雨水。
那么,看到主要这个词没有?这个词决定了这组题的核心是——收集雨水。
这下好了。第一题,地表是雨水流动的直接接触层,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我们在地表覆盖树皮来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选D。
第二题,覆盖层的作用见第一题,砾石层空隙那么大不可能有效净化雨水,选B。
第三题,我们在分析总材料的时候就通过主要一次看出来了,弱鸡题,C。
再回去对照一下我说的话,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
2. 特别关注题目中给出的新概念、新定义,确保弄明白了这个新词是什么意思再写题。
例子不胜枚举。如此题,看清楚城市首位度是什么再下笔写。第7题题干的意思也就是【城市首位度最接近1】的省份是哪个。只要概念弄清楚,地理题比初中语文不是简单多了吗?
(2)调动知识的能力
我们刚刚说了如何获取信息,那么获取完信息之后,如果题目还是做不出来,你就要有意识地想——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回归教材,联系知识点,去思考。
答主的亲身体悟。
第一次做这道题,是高二的时候,补习班老师在帮我复习自然地理。
看到题目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懵了好久随手选了两个答案上去。当然,都是错的。
盲点在于,没有抓住考点。
当你明白这道题考的是热力环流的过程的时候,再看这组题,是不是就很简单了?
一个小提示,这组题的题组总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若仅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善良的出题老师在绞尽脑汁地想让你做出来呀,嘻嘻。附上我的错题本解析。
这个能力,一定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之上才能够达到的。
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小可爱们,要从书本抓起,好好看书,认真看书。
基础知识还不错的小可爱们,可以通过适量做题的方式,有意识地锻炼这种能力。你每拿到一组题,就先问一句自己: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然后再写。如果对考点不熟悉的话,不要怕麻烦,把书翻出来,再认认真真地看一遍。
记住,厚积才能博发。
(3)联系实际的能力
全国卷出题方向的重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出“地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这也就导致了地理出题越来越活,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一点我也曾经非常苦恼,但抱歉的是答主并不能给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毕竟这种能力是在生活中逐渐积累的,是急不得的。
举个例子,这道题是当年被认为出的非常好,非常符合全国卷改革方向的一道题。
因为它反套作。你背的一切模板,都,不,管,用。
我们来看一下这道大题的第三小问。在你背的众多模板中,有这一条吗?
难吗?超纲吗?并没有。
让我们用生活中正常的思维稍微想一下,答案就出来了。
这道题问:科考队员选择在甲地近距离拍摄熊的理由。
1.你去拍熊,首先要有熊吧?
甲地临近河流,鱼类食物丰富,熊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2.你想拍得清楚好看,天气重不重要?
甲地降水较少,晴天多,利于拍摄
3.你是去近距离拍熊啊,你是不是该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
甲地附近多森林,便于隐藏,安全性好
不吹不黑,答主第一次做这道题,就和标准答案写得近乎一模一样,而我身边的同学却写得乱七八糟毫无条理,还怪题目出得不好。
忍不住夸赞一句出全国卷的老师,您们水平真高!(一鞠躬)
四.选择题做法
文综考试中,选择题定成败的说法,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吧。你们是不是想问到底是不是这样?
还真是。
大题的主观因素太多,由不得自己控制。而四分一道的选择题,是你决定文综成绩高低的重中之重。
三步。其中很大一部分参见上文能力部分的内容,不再赘述。
STEP 1. 审题
(1)关注时间
A.固定时段/时间点
我做这道题时,错选了序号2,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第一句“18:00到2:00”,大半夜的温度高对流强烈,当然不对啦。
还是那句话,看到了就是送分题,没看到就是送命题。
B.时间延续的过程
由文字可知,在这次扬沙天气过程中,水平能见度持续在1~10千米之内,直接可得曲线3是能见度。第一题选B。秒杀的快感不要太爽。
C.地理要素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
来,全国卷。
第一组题,难度不大,但我们必须确保不能丢分。
全国卷重视考察地理要素在时空范围内的变化,需要关注。
来,肢(分)解(析)一下题目文字信息。
STAGE 1——明清时期,景德镇是瓷都。(历史悠久,暗含产业基础好的意思,直指第三题C)
STAGE 2——20世纪80年代,佛山发展极快。(这么重要的时间点,直指改革开放,第一题选D)
STAGE 3——2003年,陶瓷产业由佛山向景德镇转移。(结合题目中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可知选A)
看到了吗,没有一句废话。
每一句话都有用,这就是全国卷。(向全国卷出题老师二鞠躬)
(2)关注地点
A.若有经纬网,先定位再说
B.若有比例尺,关注这是大范围还是小区域
C.有些地区,名字一出现,就自带BGM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新疆——干旱、西藏——高寒。
抓区域核心特征!
(3)读图
参见能力部分之获取信息的能力
STEP 2.调动知识
参见能力部分之调动知识的能力
STEP 3.观察选项
1.选择直接的选项,不要选拐了十八道弯的。
我也曾经钻到过这个牛角尖里去,拿着一道做错的题目去问老师,洋洋洒洒说了一堆我选择B的理由(比方说,题目可得A,A经复杂的推导可得出B)(实际上选A)。老师反问我:“你有机会这样子和改你卷子的老师解释你的想法吗?”
明白了吗?
不要过度推断,过度臆想。我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人,曾经在这上面栽过大跟头,希望你们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
2.选择具体的选项,不要选择大而空的。
打个比方,A包含B。那么,地理题选B,历史题选A。(真·屡试不爽)
学科之间有差异,方法亦有差异。
3.看起来表述越严谨的选项,对的可能性越大
不看题目,只看选项。C明显表述严谨,涵义复杂,不选它选谁。
4.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的时候,选择一定是对的的那个。
听起来像废话,实际操作可以尝试一下,可能用处因人而异。
五.非选择题做法
关于非选择题,很多小可爱常常会感到非常非常困惑,“我觉得我答得挺好的呀为什么分就是不高呢?”
1.答案藏在材料和设问之中
别笑,非选最简单的地方就在于此。
设问想方设法地提示你答题的角度,材料想方设法地提示你答题的内容。
所以,非选择题考察的核心仍然是:获取信息的能力。
只不过,选择题只需要选出正确选项,非选却要你自己组织答案,于是还需要其它的能力:
联系教材知识的能力、加工转化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考问题全面的能力...
但首先,你要打破自己的恐惧,最大化地利用起来题目中隐藏的答案,获取一切对你的答题有用的信息。举例说明。
只看设问写答案系列,简称【送分系列】。
我们来杠关键词,一边杠一边出答案,来。
1、【河流冲积】——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利于茉莉生长发育
2、【平原】——地势平坦便于种植茉莉
3、【地势较高】——利于排水,不易受洪水侵袭
4、【旱地】——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茉莉根系发育(这一句是文字材料的原话哈)
5、【河流】——离河流近,便于取水灌溉(这一点比较隐晦,不容易写出来,不过前面四点都写到足够给满分了)
好,我们来看一下官方标准答案: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你觉得两份答案放在改卷老师面前,是我写的答案容易得高分,还是写成标准答案的容易得高分?
小提示:此种类型的题目的最大特征是,设问材料的第一句是一句陈述事实/描述现象类型的陈述句,第二句才提出问题。而答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往往都在那第一句陈述句里面。
2.答题核心原则 =综合性+区域性
我们先来想一下,高中学了哪三本必修。
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
这给我们的答题提示是什么?
(1)综合性
综合性可以称之为地理答题的命脉,无论是分析原因,还是简述影响,是不是大多数时候都既要从自然角度考虑,又要从人文角度考虑?这就叫综合性。
这个最基本的思考角度必须经过训练,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拿到原因影响类的题目(除非题目限定了自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之类的角度),必须立刻从自然人文出发考虑,双管齐下。
当然,你也许会做到一些题目明明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但答案只有自然角度。要坚持这种做法,因为,一旦答案是两个角度,你只从一个角度写,写得再漂亮,也只有一半分啊!你难道愿意冒这个风险去赌吗?
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我忍不住多啰嗦几句。想考到高分,这种原则性问题千万千万不能犯。
随手举例。
记住,内化为条件反射。
(2)区域性
应该有不少人背过答题模板吧,模板背得滚瓜烂熟大题得分上不去的应该也不少吧。
问题出在模板上吗?Of course not,问题出在你的打(使)开(用)方式上。
高考地理大题,几乎每一题都会落实到一个具体区域上去。
模板,是普遍性,是共性,
而这个区域,一定有自己的特殊性、个性。
模板有用,但不是万能的,必须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但这些思考方式一定是有用的。
这一点你看明白了是不够的,要在做题中自己领会每个区域自己的特殊性。
3.积累答题角度
简单粗暴举例子。
在某地建水电站的理由?——为什么能(条件)、为什么要(意义,积极影响)
在某地种植某作物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评价某地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优点、缺点
人口迁入对某地的影响?——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影响
城市化的原因?——推力(农村的缺点)、拉力(城市的优点)
描述降水量特征?——绝对(总降水量)、相对(季节分配)
描述等值线的分布?——一般、特殊
比较两地的啥啥?——相同、不同
…………
其中,自然常从圈层角度考虑——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人文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角度考虑
又及,以上角度可以交叉混合使用,用着开心就好。
4.积累答题技巧
(1)分点
原则性问题。我们老师曾说过,改卷子的时候老师看到答题不分点的小孩都会坚信这不是自己教出来的然后死命扣分...
能写成两点的不要写成一点,鬼知道答案是什么鬼样子的,但多点答题准是没错的。
(2)格式
积极、消极,自然、人文可以写出来,老师一眼扫过去就知道你的答案是全面的,还没仔细看就认定得分一定在一半以上了。
永远不要抱着“我明明都写了是老师没看到都是老师的错”的这种心态,体谅体谅老师从早到晚盯着电脑屏幕改卷子的辛苦(就像答主盯了四个小时电脑,泪水充盈着眼眶...)
格式写得清楚,老师改起来舒服,你得分也高,it's a win-win thing,何乐而不为呢?
(3)主次分明,要点靠前
答主以前有个坏习惯,拿到题目直接开写。一边写一边想,经常是写着写着才把思路打开,要点都写在答案的最末。吸取教训啊宝宝们!
答题前先简单列个提纲,把最重要的点放在最前面写,事半功倍!
同上,不要有“我明明都写了老师为什么不给我分”的心态,我男神曾经问我:“如果给你两张卷子,两个人答题点都答到了,一个人重点放在最前面写,另一个人前面写了一堆废话重点全在最后,你给谁更高的分?”
以上,每一条都需要你在练习中参透领悟,看懂了是没有用的,学会运用才有效果。
有很多小可爱很好奇我的笔记本呀,给你们贴一些我的大题答题模式吧。
以下,仅供参考噢。
感谢你们。听到你们说很有帮助我就再开心不过了。
希望你们地理可以考到好成绩,高考可以考去喜欢的大学。
更希望你们一辈子可以喜欢地理,享受地理,多走出去,看看这大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奇妙。
祝福你们。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