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新高考难题这样破:浦东跨校选课、海淀区聘校用、宁波职业体验中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8-10

新高考难题这样破:浦东跨校选课、海淀区聘校用、宁波职业体验中

  2018年,预计启动新高考改革的共18个省市,最后仅8省市启动,且相应方案直到2019年4月才出来。新高考改革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同年11月,陈宝生答网友问,再次表明改革决心,表示只会越改越好。至于难题?物理弃考风波,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室资源配置不够,学生选科迷惘等等,其实都是难题。

  难题的背后,是地方相应配套的尚未完善。走班教学模式怎么选,区域资源如何重新配置,生涯教育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自主选拔的招生政策怎样衔接等等让人应接不暇,难免顾此失彼。

  由于各试点政策不尽相同,我们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浙江省宁波市和北京市海淀区为蓝本,希望通过三大区域为大家呈现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改革样貌。

  01

  浦东经验:走在改革的前沿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ZD的市辖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641所,仅高中就有58所(数据截至2017年底),如此庞大的高中群落,参差不齐的办学水平,要想平稳实施新高考,绝对是一个挑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象征”的浦东,怎么办?

  破解师资配置:五个学科高地、集团教师柔性流动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采取了最为复杂的“大走班”模式,不仅有学科分类走班,还有分层走班。学校根据对十几届学生课业成绩的分析,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分为三个层次,学生根据学校建议和自我意愿双向选择,每学期有1~2次调整。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课间走班

  建平中学则选择了不完全走班。

  除了语文,其他八门学科参与走班。原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说,语文课不走班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学习差异不大,二是保证行政班有一定归属感。对于教师与教室资源的需求压力,杨振峰颇有感触,如果两者都能增加1.3倍,走班将更顺畅。

  两所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应对走班教学都颇为棘手,遑论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那么浦东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语、数、外、物、历五个学科高地,是浦东新区应对走班教学中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创新举措。

  以历史学科为例,汇聚了进才中学、建平中学、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上南中学等近20所高中的历史教师,以及外区的历史名师;“高地”开通了“上海高中历史微课”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历史微课”“名校资源”“同步网测”固定栏目,师生免费使用;“高地”还编写了《看漫画学历史》(上下册)、世界史(上下册)、《读邮票学历史》等特色课程资源。

  教育集团内教师柔性流动,是缓解师资问题的另一策略。

  2015年,“教育六条”在临港新城试点,包括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实施教育人才奖励,鼓励优秀应届毕业生和城区教师到学校任教,引进和培育一批专家型教师,加强试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六项举措。

  2017年,浦东新区教育局向295名教师发放奖励金,奖励源于“教育六条”,主要针对郊区学校。

  2019年,上海浦外教育集团以成立师资发展工作组的形式,在高中学校实行“结构补缺”“跨校执教”等师资柔性流动政策。

  在硬件配套上,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浦东公办高级中学分层走班教育专项设施设备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安排专项经费8920万元;实施“以信息技术建设智慧高中”工程,安排专项经费9923万元;实施“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工程,投入专项经费980万,建成37个创新实验室。

  这些措施为走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对于采取哪种走班模式,浦东新区因校制宜,形式多元。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2017年对40所浦东新区高中做的调研统计,中走班占比达60%,高二开始走班的占78%。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与学校的基础条件相关,但不是绝对,这对于普通学校来说,未必不是一次机会。

  ▲不同类型的学校走班形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学校走班开始时间的差异

  多元化生涯教育:深度职业体验与小初高一体化

  毕业于建平中学的小刘,对学校三年五次的“深度职业体验”记忆犹新,特别是高二长达两周的职业体验让他受益匪浅:“我用两周时间了解邮局系统,还做了一次小邮递员……”等到高三填志愿时,这些职业体验让他少却许多迷茫。

  从2009年启动,历经8年探索,建平中学的《普通高中学生“深度职业体验”的建平探索》项目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建平中学学生三年期间五次职业体验安排

  除了建平中学,2015年,浦东新区还遴选了华师大二附中、洋泾中学、川沙中学、交中实验、高东中学等10所学校作为“高中学生生涯辅导试点项目”的试点校。

  2018年,浦东新区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新区未来的规划是打通小初高,实现“生涯教育小初高一体化”。

  综合评价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2019年在上海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11所高校来说,考生的成绩不再是高考裸分,而是综合成绩。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成绩组成为:高考投档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10%。至于学生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在初审和面试环节使用。

  每一所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关注点不一样,但是拔尖、创新人才却是共同点。

  2017年9月15日,第一期浦东民进教育论坛举行,其主题就是“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内大学与高中联手培养创新人才的对话”。在浦东,大学与高中的紧密合作不仅只有教育论坛:

  如,华师大二附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物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依托海洋大学,架构起海洋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与海事大学一起打造“航海特色校本课程”,创建航海创新实验室......

  不仅如此,浦东还建立跨校、跨学段选课机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依托上海纽约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的资源优势,在市级示范性学校实施资优学生联合培养。

  跨校、跨学段(可以在大学选课)的选课机制,为资优高中生的特长发挥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早期培养通道。

  浦东新区还建立了高中、初中和小学共31所“浦东新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实验校;依托高中创新实验室,构建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进才中学的“科艺”特色创新实验室课程,东昌中学的金融系列课程,南汇中学的天文特色课程。

  ▲2017浦东新区青少年暑期创新训练营走进上海药物所

  浦东新区这么大体量的高中学校群能够顺应改革,其关键就在于他们会打“提前量”。因为有了先期经验的积累,才有后期扩展的平稳。

  02

  宁波探索:将“破题”进行到底

  2018年4月17日至18日,首届浙江高中生涯规划课大赛决赛在宁波二中举行,大赛汇聚全国500余名专家、教师现场观摩,数万人通过微信全程收看赛课风采。

  效实中学钱昭媛老师的“非你莫属——模拟公司招聘会”让学生提前体验了求职的精彩和残酷;景宁中学毛荣芳老师的“走近外交官”通过熟悉的外交事件回放,将现场学生发言和外交官实景发言做对比,揭开这一职业的面纱……生涯规划教育,正在成为高中教育的重头戏。

  ▲首届浙江高中生涯规划课大赛决赛在宁波二中举行

  选择之前,学会选择

  2014年,宁波市教育局筹划创办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以下简称体验中心)。时任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指出,“除了利用学校的课堂教育、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载体外,我们急需一个能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场所。” 于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的学生职业体验拓展基地应运而生。

  体验中心由宁波经贸学校负责建设与运营,建立了三大体系:职业咨询体系,职业体验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从职业意识的萌芽,到职业过程的体验,再到职业方向的分析,体验中心推出了从小学到高中一套系统的职业体验项目。同时,聘请了15名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教练、心理咨询师担任个体辅导顾问。

  体验中心之外,日常的生涯规划课程就各有各的精彩了。

  ▲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

  以宁波二中为例,借助蒲公英教育智库的设计,学校将校内和月湖周边的人文环境作为课程资源,如今已形成了“月湖寻宝”系列课程群、“月湖印记”社团文化、“寻梦月湖圆梦二中”校友寻访等生涯规划子模块。

  姜山中学一方面将生涯规划纳入校本必选课程,引进美国教材《健康与幸福》进行本土化实践,一方面提倡教师在学科内渗透生涯规划理念。

  宁波中学每学期专门组织学生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40个专业、宁波经贸学校19个实训室进行走校专业(职业)体验,了解自身的专业(职业)倾向。

  一场“如何走班”的博弈

  不仅如此,宁波市还主动与新高考方案对接,全面实行必修课程分层、选修课程分类走班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学期制走向学段制。

  宁波中学为学生发展提供“鼓励选择”的校内环境,构建“能够选择”的课程平台,培育“实现选择”的基础能力,并制定了三年计划:高一,基础学习阶段,稳定学习;高二,走班学习阶段,变量控制;高三,个性学习阶段,优势提升。

  宁波市慈湖中学拓展学科特色,打造学科功能教室,满足特色选修课程需求,建成历史学科教室、地理学科教室、人文学科教室、生态教室、通用教室、创客中心、围棋教室以及慈湖文化博物馆、陶艺馆等。

  鄞州中学为保证走班走得有序教得有效,建立评学制度,学生上课实行电子签到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过程评价。

  为了给老师减负,效实中学与英国一软件公司合作,将其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本土化使用。老师动动鼠标就可以完成记录,学生和家长登录管理软件,就能查询每日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期末和期中,平台自动生成学科阶段成绩,向家长和学生发送成绩单。这些记录为“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材料。

  ▲宁波某中学学生走班上课

  综合评价渐成“小高考”之势

  2016年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镇海中学的卢斯赟成为清华一员。不同的是,卢斯赟的“晋级”是清华大学首次在浙江试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结果。回忆整个过程,原本成绩就优秀的卢斯赟说:有了冲一冲的机会,我心态很平和,如果没参加"三位一体”,高考压力会更大。

  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后,浙江配套下发了《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中,综合素质评价针对普通高中,成长记录系统针对义务教育。

  经过多年探索,很大一部分高校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方法有了不同的尝试,尽可能保证其真实的效度。

  以宁波大学为例,近年来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积极探索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方法,注重与高中的对接,报名环节设置前置条件,在评审环节以中学综合素质信息作为遴选依据,在面试环节对考生综合素质会做深度测评

  ▲2019年宁波首场“三位一体”和提前招生咨询会

  针对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宁波市各个区也在积极推动,如海曙区的“阳光六色花”评价体系,鄞州区的“阳光学子”评比等,从2020年起,宁波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招生有更紧密结合。

  “科技新苗计划”助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为了在全市高中在校生中选拔具有科研潜质的“幼苗”,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市科协,实施“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通过导师结对开展个性化创新培养。

  导师们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各带1~2个团队,每个团队由3~6名高一学生组成,每个团队只负责单个项目研究。“计划”于2015年开始,周期一年半,目前已开始第三期。参加第一期“科技新苗”活动的镇中学子,带着萌发的科研种子,已分别进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

  ▲海曙区青少年宫举办头脑OM校间挑战赛

  摸着石头过河,重启向前

  2019年的全国高考正好遇上端午节,效实中学考点门口,很多送考的老师和家长都穿上大红衣服,意在祝考生“鸿运当头”。比起家长的紧张,现场大部分学生反而淡定,同学间有说有笑,自信满满。毕竟,高中三年大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

  从2014年开始试点至今,浙江新高考改革已走过六个年头,送走了三届毕业生。尽管有些方案还不够成熟,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作为全国率先试点区域,值得尊敬。

  03

  海淀实践:稳步扎实推进新高考

  有人说“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区是北京市16个区县中基础教育办学规模ZD的区,占北京市1/5,拥有北京80%的高校,文化资源更居全国之首。这样一个教育大区面对新高考时,又有着怎样的应对方案?

  选课走班,鼓励实施多种样态

  早在9年前,海淀区一些学校就开始选课走班的探索。2010年,北大附中开始教育改革,形成多元自主的发展模式,走班制、选课制、学院制、书院制、导师制等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同年,北京十一学校也实行了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改革。

  如何做好学生选课报名?北京市二十中打造“智慧校园”平台,初步形成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比如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选报情况进行教师、教室等资源配置,同时,组建数字班级,为后续教学管理搭建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教师评价等工作。

  ▲北京十一学校选课走班

  教室、教师资源不能满足怎么办?从2018年9月开始,北大附中的有些课程发生在线上,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上传和分享学习任务成果,完成学分认证。

  如何解决学生归属感缺失、自我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在十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发形成小组织,使教与学得到充分保障。教师形成自己的小组织——导师联盟。一个年级确立6个导师联盟(导师组),学生在一个导师联盟里可适当地流动,师生之间双向选择。学生也自发形成自己的小组织——“学习合伙人”。

  生涯规划教育,配备学业顾问与学生导师

  如何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长板”呢?

  为此,海淀区探索出“以导师制、顾问制为代表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实体中心的综合指导模式”三种模式。八一学校、理工附中、交大附中、中关村中学、二十中学等高中正在试点。

  ▲八一学校体验功能饮料设计师

  如何让生涯教育更好地落地?

  海淀区引导学校建设多样化的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如八一学校生涯指导依托于高端职业讲堂、社团活动、深度职业体验及生涯发展课程四个渠道,研发校本课程——“幸福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体验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高管授课下完成课程,获得课程证书。

  线下必修课程以讲座或实践体验的形式开展,学生目前已走进微软、小米、腾讯、宝马、新浪等企业参与职业体验。学校还与高校合作建立了生命科学、测量分析、国防科技、工程设计四个职业探索实验室,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领域未来职业内容。

  ▲北京二十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区聘校用,打造教师人才“蓄水池”

  2016年5月,海淀区启动“教育人才储备库”项目,突破传统编制,设立专项面向全国高薪选聘优秀教师,实行“区聘校用”。所谓“区聘校用”,即由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作为聘用主体单位,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用人主体单位。

  区里聘而不用,学校用而不聘,建立人才储备库使用制度,通过区级统筹把更好的师资力量补充到一般校、基础薄弱校和北部农村学校。储备库非编教师的年薪,zui高能够达到在职同等教师的2倍。包括海淀区内的职称评定等,他们都有资格参加,签订长期合同。

  曾在清华附中任教三年的外省引进特级教师于传洪,凭借其过硬的工作实绩,经学校推荐和人才测评,成为海淀区“教育人才储备库”首批入库教师。目前,于老师任教于海淀区北部的清华附中永丰学校,除担任高一、高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他还是学校高二学部长,承担着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

  和于传洪老师一样,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的张凯老师也是“入库”教师。他利用专业引领,不仅推动了学校教科研项目的创新发展,更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实现快速成长。

  截至2017年底,海淀区已经从全国引进了130名优秀教师进入“教育人才储备库”,让区内48所学校受益。

  打通学校边界,实现资源共享

  2013年,由海淀区教委牵头,四校“跨校选修平台”开发完成。在家轻点鼠标,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和首师大附中的学生就能互选彼此的特色课程,聆听四校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

  如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2015年,海淀区17个学区的划分尘埃落定,随后,海淀区设立学区办公室统筹教育资源,促进学区内设施、课程、教师资源共享,协调学区内教师流动。

  海淀区教委负责人表示,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在教室和教师的数量上面临巨大挑战。学区制改革后,课程可以学区为单位进行规划,学生在学区内跨校上课。

  为了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资源,2014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6个成员单位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提炼并解决关键问题。

  2020年,北京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第一批“尝鲜者”将参加高考,海淀区能够再创佳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