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积累语言经验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是小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要从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转移到强调语言经验的积累上。语文课要安排大量的表达实践,通过实践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形成语感。
记得有一道测试教师素养的题目:一个班的学生作文中,有15篇是写“水汪汪的大眼睛”,有9篇是写“月牙似的眉毛”,还有18篇是写“樱桃小嘴”。问教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多数教师的回答是“学生不会观察,没学会抓人物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从观察方法入手进行指导”。其实我认为不会观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词汇积累,没有更多的词汇来形容人物的眼睛、眉毛和嘴巴,这些学生作文时能够运用的词语少得可怜。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博士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她收集了四年级、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若干篇,研究区分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作文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最后发现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词汇量的多少。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低水平作文用的实词仅有85个,中水平作文用的实词有150 个,而高水平作文的实词使用量超过230个。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的是词语、句子、语段,这些是语言经验构成的物质基础。词语、句子积累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语言水平就会越高。语言经验包括语言运用的经验,比如词语怎样运用,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组合,句和句怎么构建等等。小学生遣词造句建构话语凭借的是什么?是语言经验。语言的运用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主要是凭感性经验,并且通过表达实践不断积累沉淀语言运用的经验。所以,语文课要有大量的表达训练,通过大量的建构语言的实践去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经验。语言经验还包括语感,语感是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即扩大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运用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语感的积累。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zui.佳时期,他们的语言处在一个由粗到细、由俗到雅发展的关键期。语文课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将学生简单的“大白话式”的语言逐步转变成规范的、高雅的语言,把低水平语言 逐步转变成较高水平的语言。丰富语言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学生概念、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是有年龄限制的, 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
一、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积 累有新鲜感的词语。这句话其实很重要,但是没有引起大部分语文教师的重视。所谓“有新鲜感的词语”,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语言中基本不用的词语、短语以 及各种句子。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累这些陌生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且要努力培养学生这种积累语言的意识或习惯。这项工作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做起。
如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积累词语?我们以某位教师上的《野荷塘》一课为例来谈这个问题。这节课教师扎扎实实地教学了9个词语,值得肯定。可是这篇课文值得学生学习的词语并不止这9个,还有好多词,比如“掩映”“边陲”“竞相媲美”“亭亭玉立”“缥缈”等等,对不少学生而言可能也是新鲜的、陌生的词语;此外,每个学生感到新鲜的、陌生的词语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需要积累的是这几个词,有些学生需要积累的是那几个词。所以教师统一规定积累哪些词语,肯定不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要。zui.好的方法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划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然后把它积累下来,这才是符合个性差异的教学。
词语教学的zui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也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雷雨》这篇课文,“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这三句话里的“压”“垂”“扑”都是生字。学生形容乌云通常就是写乌云“黑黑”的,不会用“压”这个词,在此让学生读读并体会用 “压”这个词,能够将乌云的低、乌云的可怕写得更加形象。还有“垂”字,学生生活中通常用的是“落下来”“爬下来”“掉下来”,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蜘蛛下来的方式还能用一个词形容,叫“垂下来”, 强调的是直直地下来,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个词语,也多了一个概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扑”这个词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新鲜的、陌生的词语,在生活中是不会用或 很少用的。如果教师能够从运用的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去理解在什么语境中可以用这个词,这样对细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再来重温《野荷塘》这一课。教师 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
我们来读一读学生填写的这些话:
也许,是龙卷风刮到这里来的。
也许,是我们带过来的。
也许,是顽皮的小朋友把莲子埋在这里的。
也许,是南方河里的小鱼带来的。
也许,是小松鼠不小心带来的。
也许,是一阵风从南方吹来的。
......
应该肯定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表达也是通顺的,但是与课文语言相比,学生写的都是大白话,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课文中写“也许,是候鸟从江南衔来的一粒莲子,不小心遗落在野池塘里;也许,是我们的祖 先曾将南方带来的莲子,小心地播种在这里”,明显要比学生的语言表达生动得多。我们应该让学生认真体会,去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认识什么叫大白话,什么样的语言是高水平的语言,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其实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好的范例值得学生学习,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遣词造句方面的好的范例,并且要求学生在表达时主动地去模仿运用,那么这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二、丰富语言经验比语言知识教学更重要
长期以来,语文课重视的是概念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包括读写方法策略的指导。语文教师都知道,“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这句话本身不错,但是对于小学年段的学生来说,丰富他们的语言经验比概念化的知识教学更加重要。因为概念化的语文知识即使正确,学生也很难将其转化为技能。比如《夹竹桃》这一课,教师先让学 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然后“选一句最能体现韧性的句子,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韧性的”,最后通过讨论,教师和学生概括出排比、否定之否定、对比、烘托等写法。概括的这些方法都对,而且讨论的都是语文本体教学内容,但是学生明白了这些方法,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质量其实价值不大。就像语文教师一直在教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阅读时学生也都能认出是什么描写,但在表达时学生却还是不会描写。为什么?因为对这些概念性的写作知识的认识并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
其实在这段话里有些句子写得很好,比如“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学生会用“一 朵”“一团”“一球”,而作者用的是“一嘟噜”,很接地气,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新的词汇,也丰富、细化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这句话使用了排比,但是它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认识排比,而在于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表述和自己的表述有什么差异。如果让学生写,大概会写“在夏天,在 秋天,在冬天”,或者干脆就写“夏天,春天,秋天”,这就是学生的语言,都是大白话。课文用“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这些搭配优美的词组,读起来既高雅又富有诗意。还有“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如果用大白话写,大概是“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一直到秋天”,当然这样写也可以,可是课文中的句子有变化,这样的表达有多美!这就是学生语言和课文语言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差异,就有可能帮助他们缩小这些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
所以,对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学内容其实是课文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经验。课文中的语言带有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规范书面语言的zui.好的材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能够直接起作用,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学习语言经验靠的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教师通过持之以恒的引导,让学生的语言由粗到细、由俗到雅、由简单到有变化,这是当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从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语文学法指导,后来渐渐意识到学生单是学会一些学习方法并不能提高语言表达质量,所以从1991年起,我开始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其实就是关注语言的积累,关注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40多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让我越来越感到,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从强调概念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这一误区里走出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语言经验的丰富和积累上,转移到学生语言的发展上,这才是语文改革的正道。
三、读熟课文是形成语言经验的前提
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语文课一定要把朗读抓好。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如果全都要语文教师去找、去教,那是教不胜教的,语文课又会陷入烦琐分析的歧路。那么,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新鲜的、 陌生的语言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zui.好的方法是朗读、背诵,通过熟读课文把这些有新鲜感的语言直接输入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语感。
语文课要重视学生朗读,但我不赞成将很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现在课堂上教师将过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很不合适。“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专业技能,即使是作为专业教学 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对于这一技能都不一定人人过关,更何况小学生?所以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朗读追求应该是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是读熟、读流利。读熟了才能积累语言经验,才能获得语感,这才是硬道理。
我最近收集了几篇小学生写的文章,学生写的话大致能意会,可以读懂,但是词和词的搭配、句子和句子的组织等语病很多。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学生的语感上。这个问题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到中学生、大学生甚至包括研究生,始终存在。大学教师指导研究生感到最头疼的是什么?不是他没有观点,而是表达不清楚。但这个问题大学教师已经没办法指导了,因为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已经定型。规范的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小学阶段。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陆俭明教授写过一段话,“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私塾怎么打基础?就是多读多背,重视语言经验的积累,重视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所以今天语文课要回归本真,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个经验。
现代语文教学走了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我们把分析课文思想内容、把语文知识和方法策略作为教学重点,其实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形成语言规范、提高语言素养。每一篇课文都有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 一是文化常识,二是语文知识,三是语言经验。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哪个最重要?毫无疑问是语言经验的积累。可是这个内容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往往被排在第三位,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大失误。语文课 应该把语言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玛森Python,让学生把课文语言牢牢地输入自己的语言仓库里。
有的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多读多背、模仿课文中的语言,会不会导致说话没有个性?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实在是杞人忧天。因为没有一个孩子的语言会是一样的。就像学写字临楷一样,学生临摹字帖会不会限制学生写字的个性? 当然不会。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记性好、悟性差,处于规范语言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更需要强调语言的规范。
其实我并不否定语文知识教学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文知识教学或学习方法策略传授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过,我更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小学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语文知识教学 包括读写方法策略指导,对学生语言运用质量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当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语言经验,其语言表达能力到了相当的程度,学到的语言知识或读写方法规律才能发挥一定的 作用。
因此,积累语言经验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是小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要从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转移到强调语言经验的积累上。语文课要安排大量的表 达实践,通过实践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在阅读和写作中形成语感。热切期望以上观点能够引起全国广大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的思考和讨论。
(作者: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