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又到暑假了,读什么书?应该怎样读书?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22

又到暑假了,读什么书?应该怎样读书?

  原创 从良老师 从良老师 

  No

  01

  每到假期,就会有人让推荐阅读书目。

  每当这时,就很惶恐。

  一方面读书少,

  另一方面,常常说不出什么叫“好书”。

  常见“青年人必读书目”“教师必读书目”,

  甚至还有“中国人必读”,

  浏览一下,羞愧欲死。

  因为——大多都没读过!

  不同的专家、不同的组织,

  开出的“必读书目”并不一样,

  有时还差距巨大,让人困惑。

  有时,想弱弱地问:

  这世上真的有必须要读的书吗?

  所谓“必读书”有没有“匹配”问题?

  读不懂的“好书”,于我算“好书”吗?

  是不是该找适合我的“次好书”来读?

  十年前在绍兴听曹文轩讲座,他说,

  书有血统,有孙子辈的,有爷爷辈的。

  曹文轩眼里爷爷辈的书,

  5岁孩子眼里,或许不如漫画书。

  也就是说,对普通人来说,

  他人毒药,我之蜜糖。

  我们得是“好书”的“良好受体”,

  那些好书对我们才有意义。

  《伊索寓言》:

  公鸡寻找食物,遇到一颗宝玉,说:

  “与其得到全世界的宝玉,不如一粒麦子。”

  结论:适合自己的,才是zui.好的。

  这几年合肥八中做阅读活动,

  推行了几年,开出了推荐阅读书目,

  语文教师并没有全读过,

  几十个人,七嘴八舌,每人荐几本,

  又反复推敲,征求学生意见,

  向外公布。

  【链接:合肥八中推荐阅读书目100部(第八版)】

  所谓“推荐书目”,只能说是,

  我们觉得不错,供你参考

  下图是我去年读的书,

  我对书要求低,

  读了就觉得是好书。

  No

  -Number-

  02

  但别人问了问题,还是要回答,

  否定“推荐”,更不用说“必读”,

  只能说近两年读过,觉得有收获的:

  《幸福之路》(罗素)

  《决策与判断》(普劳斯)

  《思考,快与慢》(卡尼曼)

  《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查尔斯)

  《大败局》吴晓波

  《野蛮生长》冯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

  《异类》《从0到1》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

  《我亲爱的甜橙树》(巴西) 若泽

  《所罗门王的指环》 (奥)洛伦茨

  《培根论说文集》

  这些书,好像不能推荐给别人。

  于学习,于写作,于闲情,

  都不大有关系。

  上次有个电视栏目组来采访,

  让我给初中生推荐一本书,

  我说就推荐《所罗门王的指环》吧。

  后来,编辑又不好意思地和我说,

  能不能推荐一本中国的名著,

  建议推荐《水浒传》。

  大家看,推荐的书,

  也是要讲资历的,

  很多书就是这样“被推荐”出来的。

  不过,还是要回复家长的问题的。

  1

  家长:新高一必读书是什么?

  新教材规定必读的是两本:《乡土中国》《红楼梦》。

  从提高孩子语文能力角度看,如果孩子有时间,假期也可以读读《聊斋志异》《世说新语》《史记》《浮生六记》《梁实秋散文》。其实我觉得精读一本就可以了。

  2

  家长:高二学生教材上规定必读的书有什么?

  目前教材上并没有必读的说法,原必修教材后面的列了导读的名著分别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谈美、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教材内容节选相关的:毛泽东诗词、左传、战国策、梁实秋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古文观止、彷徨、老人与海、窦娥冤、雷雨、爱的艺术、蒙田随笔、水浒传、契诃夫小说集、边城、细胞生物的礼赞。

  3家长:小学毕业升初中的读点什么?

  欧.亨利小说集,亲爱的甜橙树,哈利波特,金庸武侠小说系列;史书类,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科普类的,所罗门王的指环,科学实验王。

  No

  -Number-

  03

  “孩子读了很多书,怎么语文差?”

  “孩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作文不好?”

  这话建立在一个逻辑上:

  阅读能够提高语文、作文水平。

  划重点:一般阅读不能提高作文水平。

  有人经常看新闻,就会写新闻?

  有人经常看名著,就会写名著?

  看别人游泳、骑自行车,

  能不能学会游泳、骑自行车?

  显然不能!

  纯休闲、欣赏式的阅读,

  是不能提高作文或语文水平的。

  看优秀作文,只是感叹几回,膜拜一番。

  不仅无用,甚至还有反作用。

  没有看出是怎样好的,只是感觉好,

  内心强大的自卑感就会被激发,

  反而强化了“我写不出这样的作文”意识。

  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进行

  学习式阅读,或者叫切片式阅读。

  举个例子,多年前的高考满分作文:

  《蓝色蛹 金色蝴蝶》里的一段:“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看着普通,实际上体现了出色的技巧。

  首先是剪辑技巧。

  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三个镜头,时间向前推移,事情在向前发展。

  直接节省了大量的文字,要是一般的叙述,还要说“母亲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去逝了,我非常悲痛,父亲也很难过,后来父亲终于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后来又为我找了一个后妈,我心理不能接受她,一看到她的面孔,我就怎么怎么样……这不光是费文字的事,而且完全没有了美感,就是流水账。的确,很多高三学生,到高考了,叙述的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学二年级阶段。

  还有,意象选择技巧。

  抓住细节、引发想象,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这里的手指、叹息、面孔的选择,非常有功力,为什么不写母亲的面孔,后母的手指?他要表达拉不住母亲呀,母亲弃我而去了,这符合大众体验里的一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还加了个“冰凉”的修饰,凸显出主人公的心境。

  另外,语言驾驭技巧。

  三个句子,一长两短,结构都是偏正的,一起做后面这个长句子的主语。短,看着清晰,但单位句子的有效信息很大,也就是说句子的密度很很大,什么叫小学生作文,就是密度小,有效信息小。好作文是松树,长得扎实、木材结实;差作文是泡桐,材质松。

  除非你站在怎么写的角度读书,

  否则就不可能提高写作水平。

  能成为好导演的人,

  一定是看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

  在电影院只会跟着流泪的人,

  废一大包一大包餐巾纸的人,

  绝不会成为好导演。

  比如,很多同学初中时,女教师多会推荐丁立梅散文,学生也觉得她写的很美,但大家有没有细想过,她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我微课里讲过,这里不重复了。

  中山市教研员张华老师曾在他的公众号文里分析过余秋雨的《道士塔》中写塔的12个字: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大家可以先想想,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然后再体会下余秋雨写的这12个字,高在何处。可以听下面的微课分析。

  我的感受是多写读书笔记,输出时才真正输入。

  相关读书笔记(可直接点开)

  1.“说起来真让人伤心,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查理的“宝典”

  2.【孙绍振】什么是好小说?怎样读小说?

  3.如果孩子总是看到不公平,总是抱怨……

  4.一个西瓜有多少籽?(测测你是否有直觉谬误)

  5.【巢湖一中 胡家曙】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性质(摘录)

  6.声称的,和我们实际做的

  今天,参加重庆教育和安徽教育两个出版社组织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好好思考下。

  链接:今年读了几本书?关于读书你还要被骗多久?

  No

  -Number-

  04

  再说说读书的几条原则:

  1. 反复读

  千万不要相信“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古人的文学表达,主要是彰显个性,绝不是阅读方法

  只读一遍,往往是休闲式的。我经常看完一本书,抽空在手机上再听一遍,常常有新的体会。

  遇到相关问题,再到那本书里查一下,我的想法和书里的想法互动一下,才算是真正读了。

  尤其是写点读书笔记,印象才深刻。要“回看”,不回看,不算真正的读书。

  2.要践行。

  也就是说在实际中运用:你学来的词,你要用;你学来的语言,你要用;你学来的思想,更要运用。

  如果一个人读完一本书,没有形成任何改变,那就是无效阅读。说白了,就是尝试一下,比如你学完孔乙己,你就仿写一篇,就会更理解鲁迅语言的风格,也会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影响。

  学文言文更是如此,你学完《寡人之于国也》,仿写一篇。

  对那些文言句式,文言词语,那就真正掌握了。我让学生写用文言文写过传记,写得非常精彩,在写的过程中,要查好多文章,要关注好多词语,前面读的文言文才真正内化,文言文水平自然有提升。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

  物理差,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

  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弃笔而倒。或半节课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

  3.要质疑。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盲从,要思考,作者这样说有道理吗?我在生活中的经验是怎样的?为什么不一致,有什么不同?还有写法问题,这样写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换一种方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要是我写会怎样写?也就是说,要和作者交流思想,交流写作技巧。

  No

  -Number-

  05

  最后,来个扎心一问:

  我们见过那么多聪明人,

  为什么我们没变得聪明?

  因为我们没去研究,

  人家是怎样聪明的。

  所以,不要说读了很多书,

  一定要关注是怎样读的。

  阅读,让我们更能享受或忍受人生,

  假期来了,放开读吧。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