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奥数为什么不能靠刷题

发布于:百学网 2021-06-29

奥数为什么不能靠刷题

  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下面看到的评论,我觉得写的非常好,分享给大家。

  (原作者dubos始终联系不到,如果dubos觉得不合适,请在公众号留言,我会立刻删除。另外,红字部分为我的补充观点)

  不同意奥数靠刷题的观点。

  CMO和IMO的题目虽然考查的是初等数学问题,但是解出问题所需要的思维灵活度很高,每道题目都需要选手花费1-2小时进行反复尝试和构造(6道题解题时限为9小时),并不是重复机械训练能奏效的。反观几十分钟考十几道题甚至几十道题的那种考试,例如AP考试/SAT数学/AMC竞赛/高考数学,倒是都比CMO/IMO更容易通过机械训练解出大部分题目。

  (非常赞同,所以很多人会问 我家娃课内数学/AMC巨强,为什么参加高联/USAMO不行)

  命制出初等数学范畴内具有数学意义的好问题,是奥数教育中比解题更有意义的工作。

  奥数教育的局限在于,没有考察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仅关注解题能力,以及初等数学范畴限制了具有数学天赋的少年对高等数学的接触。另外有价值题目命题的困难,也使一些关注细节技巧但是缺乏数学启发性或者趣味性的题目充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对一部分热爱数学、但是思维速度不占优势的同学没有起到启发兴趣得作用,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选拔中往往被淘汰。

  (在中国的话,小初竞赛会强调速度,高中的比赛速度比较次要。在美国则无论如何也要搞定强调速度的AMC和AIME才能去参加不强调速度的USAMO 。

  另外,确实存在一些学生对高等数学非常有感觉但对初等数学很不擅长,反过来的也有。所以竞赛确实不能完全展现出学术潜质。)

  奥数教育的优势在于,对喜欢数学、思维敏捷的同学,提出智力和心理上的更大挑战,坚实了数学基本功,丰富了数学证明手段和技巧,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伴。只要不因奥数比赛的优异成绩产生高人一等的情绪,及时认清奥数的局限性,在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尽早认清解题与学术研究的区别,就可以对数学学术生涯产生很好的作用。

  IMO金牌获得者获得菲尔兹奖的有多位,例如Richard Borcherds,Timothy Gowers,Laurent Lafforgue,Grigori Perelman,陶哲轩,Stanislav Smirnov,吴宝珠等

  (我猜dubos是学术界人士

  我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学术高”的看法。我觉得竞赛训练只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开阔了思维也增强了竞技精神。至于你收获这些之后用它做什么,见仁见智,另外如前文所述,也不是每一个奥数优胜者都有学术潜质和学术兴趣。

  北大数学系大约是20%的新生想做学术,最终5%的学生走上学术道路。IMO金牌里仅以我的学生而论,大概不到一半的学生进大一时是想走学术道路的。所以大多数奥数优胜者其实只是把数学当作工具使用,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教育本身就是为了成就更好的学生,而不是为了一些宏大高贵的目的。

  ps:imo金牌里只有不到一半想搞学术,而学术界的费尔兹奖得主里却一半是imo金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两个数据,可能正符合古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教育始终不能太过刻意。)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