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融入写作训练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1-24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融入写作训练

  教学笔记

  全文3749字 阅读约需6分钟

  教师简介

  李雪娟,初中语文教师,郴州市苏园中学高级教师,郴州市语文骨干教师。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就初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但要突破这一难点实非易事,这是因为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写作往往出现素材匮乏和技巧缺失两大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小,生活阅历少,不少学生常感到无合适的材料可写。再从教师方面来看,新教材中的写作教学板块虽然提供的资料很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读懂,却难以实践运用。另外,由于教学时间紧凑而写作训练耗费的时间长,教师们常常感到难找时间进行写作训练。

  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我,在不断的反思过后,我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能绿水长流,树木长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能从‘读课文’入手,将教材作为写作模仿的例子,继而走向创作的第一步——‘学写作’,化课文之‘源’为写作之‘流’,写作训练才可能成为有源之水,并源远流长。”由此可见,“读课文”及与之相应的经典美文,汲取其中的写作营养来促进“学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便捷途径。而之后的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

  下面浅谈我的做法及体会。

  图片来自网络

  依据文题,分析指导,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懵了。不知该从何下手,要不然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针对这一情况,我常以教材文本的题目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培养学生写作审题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学习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我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语,明确文章写作的对象是书,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修辞语的限制作用,让学生明白作者所要写的书是带有特殊意义的“第一本”的书。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学生也就明确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了。又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我先引导学生明白题目既交代了重点人物也交代了重点事件,再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重点应落在哪里,采用这种方法教学生审题比单纯地教给学生一些分析作文题目的技巧更为直观、感性,学生更明白易懂。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题的反复仔细推敲、研究,我也慢慢地使学生养成对作文题目的含义、要求等反复推敲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切不可拿到题目就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切不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去挖掘题目的深刻的内涵;切不可生搬硬套,弄得题目与内容若即若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审题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文章的主题,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

  依据文章,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材习惯

  首先,学会多维选材。如一篇记叙文,可以写人物性格或精神品质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描绘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即使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也应该多维选材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这往往是不少同学忽视的。

  有的同学用性质或者角度相同的几件事去写人,常常缺少层次感,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例如一个同学写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友,就是写他上课认真听讲,独立攻克难题等等,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写他在学校与在家里,在课堂上与课堂外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还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渲染烘托相结合,如写周围的同学如何受他的影响等,这样感染力更强,表达效果更好。

  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多维选材,作者写了阿长身份卑微、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迷信却真挚善良,关心爱护孩子无知与淳朴、心地善良、热情朴实等内容,在这里,鲁迅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既有表现阿长善良仁慈的事例,也有她愚昧落后的丑相展示,这样美丑相衬,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阿长这个人物就写得真实感人了。再联系学生习作中材料单一,无层次感的现象加以比照,从而让学生明白要充分而又全面的表现人物的性格,在描写时就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更多的从表面逐步深入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人物的真实面貌。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裁剪,即剪材。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喜欢堆砌材料,贪多求全,详略不当,忽视了材料的典型性。这一点若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有效指导强化,学生便能由“学得”变为“习得”,进而“悟得”。突出中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安排好材料的主次和详略。越是能强化中心的材料,就越需要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要反复加以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材料则简略叙述。如莫怀戚写《散步》,旨在表现一种保护幼小生命、善待衰老生命的责任感。围绕着一中心,作者选取了一家人散步这一日常事件,并特意安排途中出现分歧,由“我”决定,却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对散步中其他的所见所闻则略写。这样不蔓不枝地简洁叙事,再加上对重点细节的刻意强调,中心就得以突出了。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来详写?这件事与表现中心有何关系?……久而久之,便能使学生悟得能为表现中心所服务的材料要详写,与表现中心关系不大的材料要略写,甚至不写。

  通过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强化选材意识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精心选材的习惯,逐渐提升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这是决定文章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关键。

  依据文脉,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构思习惯

  例如,通过《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插叙的作用,也明白了如何在写作中去运用插叙这一手法;通过《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标题式的行文方式;通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伏笔的写作手法……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他们各具特色的结构方式都给学生有益的启示,为学生构思行文指引了方向。在一个教学时间段内,教师可以将学过的课文进行整合,归纳各种问题的结构图示,并要求学生在每篇作文之前写好提纲,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谋篇布局意识得到了强化,行文自然也会脉络分明。

  图片来自网络

  依据文本,强化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把握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补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如《皇帝的新装》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春》《社戏》通过多种感官多角度来描写景物,《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口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描摹场景的片段仿练等。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学习并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特殊句式,运用此句式将繁多的内容有层次、有重点展现。

  学生依据要求,各自展开写作:

  有的写校园美景:不必说碧绿的柳条,青绿的芭蕉叶,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也不必说轻盈而美丽的蝴蝶在花坛旁飞舞,肥胖的蜜蜂正在轻哼着小曲,鸟儿们正在展示它们那清脆的歌喉,吸引了不少观众哩!单是花坛周围的大树下,就有无限趣味。蜗牛与蚂蚁赛跑,惹来了不少同学的观看呀!翻开石块来,有时会遇见鼠妇,还有蚯蚓,有些调皮的同学还会捉蚯蚓去喂小虫呢!梨花与桃花相隔不远,它们竟相开放着。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谱造了学校最美、最吸引人的风景线。有人说,四叶草代表拥有真爱、健康、名誉和财富,我们校园就有四叶草,如果你具备细心、耐心、恒心,可以来我们校园找找哦!

  有的写荷塘月色:夏季晴朗的夜空,明月高悬,映衬着明静的荷塘。不必说青翠的嫩草,荷塘边无名的野花,柔嫩的柳树;也不必说归巢的鸟雀们,单是月与水就凝透出了无限的意境。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大地上,而含苞待放的荷花透着神秘的光芒。虽是满月,可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隔着树照在丛生的灌木上,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虽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

  整个儿的,就像笼着轻纱的梦……

  还有的写海滩、看云……

  相比以往学生的作文中多数是直接描写场景,句式单一的情况来看,此次学生在作文时有意识地仿照,恰当地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势加以运用,使其发挥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美感。由此可见,依据文本,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确实是有成效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些常态化的片段训练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主要要做到思想认识上的到位,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述。在字数的要求上,根据具体情况,从30字到50字再到百字左右都可以。这样的写作训练方式,不会成为学生的写作负担;反之,学生很乐于完成这样的写作。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的训练也就因此而变得灵动起来了,而对于学生而言,作文的表达能力也在这“润物无声”的常态化的片段训练中节节拔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根据课文特点,以课文为“凭借”、“范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从文本中挖掘更多的源头活水,打通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通道,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意渗透作文指导,强化名家范文的模板作用,用玉露琼浆滋润学生的心田,指导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能顺利地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就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创造勃勃生机。

  本期小编:屿鹿

  本期编审:湘滨老师

  本期审校:两京 飞天猫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