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么读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当下中语界的一个热点话题,2017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第一大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既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阅读。
那么,教师该怎么鼓励中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
难题之一
怎样找到读书的时间
现在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即便是学校安排了读书课,真正享受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要自己去寻找读书时间。
我在学校经常看到有学生中午一放学就抱着篮球,饭也不吃,驰骋在篮球场上,脸上写满了满足。我自问:“是谁给了这些孩子打球的时间?”是热爱让他们宁愿不吃饭也要打球。
这给人启示:读书时间是找来的,挤来的,挪来的,甚至是与父母老师摩擦博弈、讨价还价争取来的。
午饭后,别人在发呆,我读三五页;睡觉前,给自己下个任务,多读三五页……你把读书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会克服一切困难,找到读书的时间。
因此,极端地说,找到读书的时间就是阅读能力的一部分,找不到就是阅读能力不强。没有这样的能力,你一辈子都没有时间读书。
今天,你在中学课业压力大没有时间,明天到了大学也未见得有多少时间等着你去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难题之二
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书?就是让你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得到快乐、发现自我、锻造人生的那些书。它们往往是你生命中的伯乐之书,智慧之书。
我们中学生读书是为了发现自我,寻找生命中更好的可能。因此,你的阅读就是不断地寻觅的旅程。找到适合你的书,让那些伟大的作品中所包含着的丰富的精神价值,引领你伴随你一步一步成长。
在寻觅的过程中,你可以参考同学朋友们选择的书目,但不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和清醒的判断: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书能否帮助我抵达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境界?这样的追问会变成阅读中的强大的推动力,推动了你的人生发展。
选择的过程也包括放弃。有的书可以采用跳读略读的方式读几十页上百页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适合就读下去,不适合就果断放弃。
这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的正常阅读习惯,不必因一本书没有读完而负疚自责,认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格缺陷。
难题之三
读什么样的书对自己帮助大
整本书有易有难,完全看不懂和一看就懂对我们的阅读帮助提升都不大,阅读中最有价值的是半懂不懂的书。这样的书,你有兴趣但又有很多困惑和挑战,读完一本就提升一步,抵达全新的境界。
整本书阅读多数不是在课堂上展开的,更多的是利用课余课后的时间自己安排阅读。
阅读中,有一个自我监控的核心指标,就是读完一本书怎样才算读懂了。怎么算读懂呢?这里引用朱光潜先生一段话来回答:“我读一本书,必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才觉得真的把这本书消化了。”
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的语言去筛选组织书中的核心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可以说基本读懂了。
整本书阅读要纠正我们在语文课上养成的追求wei/yi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用自己的话表达阅读后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
这一点很重要。迈不过这个坎,就无法进行整本书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
难题之四
怎么面对和处理阅读中的困惑和疑难
整本书体量大,篇幅长,中间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和困惑。疑难和困惑并非坏事,而是阅读中促进思考的一个积极的活跃的因素,随着阅读思考疑难会自然消解。
不是吗?第一页的问题,到了第十页就不再是问题;开头的问题,到了结尾就明白了;这本书遇到的问题,下一本书可以帮助你解答;十五岁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十八岁的时候或者二十八岁的时候总会有答案。
要克服课堂教科书式语文学习的不足:抓住一两点细碎的问题死抠,把自己弄得很紧张很焦虑,无法有效地推进整本书阅读。
阅读就是伴随着疑难和问题而展开的,阅读中要善于把问题“悬置”起来,使之既不影响阅读的推进,又暗中牵引着你的思考,观其大略,走向文本的深处。
图片来自网络
解决了这些难题后,接下来就是怎样具体地开展整本书的阅读。个人的方法不同,这里只能提供一些建议。
建 议
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做一个规划,大致要用多长时间读完这本书。整本书都有一定的厚度,受条件限制无法一口气读完,读的过程中要规划用多长时间读完并保持持续性。持续性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所在。
其次,还应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评点。让原文中的那些深刻的语句和思想浮现出来,化繁为简,便于自己的理解思考。
第三,有些好的句子还应该摘抄下来,反复地咀嚼消化。这样既有流畅的情节的线的感知,又有关键词句段的点的深入,点面结合,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读书分割线
比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就十分精彩,值得摘抄下来反复品读: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著名的开头奠定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基调和写作风格。“多年以后”是将来时,“面对行刑队”是现在时,“回想起”则是过去时,三种时态揉在一个句子里,不仅使叙述富有张力,而且展示出了历史、现实、未来、传说、神话等融为一体的魔幻的风格特色。
而且整句中提到了布恩迪亚上校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节点:一是早年见识冰块,二是晚年起义失败被俘被杀。这两个关键细节很好地概括了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命运。
读书分割线
王鼎钧“人生回忆四部曲”第一部《昨天的云》中间有一段写作者母亲和面:
有一次我看她和面,一大团湿面放在瓮盆里,用拳头捣,再放在案上用手揉。那面好像自己有主意,想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忽而这边翘上去,忽而那边涨出来。母亲不停地揉,再加上摔,终于面团揉软了,弹性恰好,不大不小,周身润滑光亮,很乖,饺子面条由你……
这段文字朴素之中别有韵致,一是拟人手法用得很有味道,形容面“好像自己有主意”,最后“很乖”,给人一种如在眼前的亲切。还有就是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诗一样的韵律感,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高超娴熟的面艺。
读书分割线
北岛散文集《蓝房子》中《波兰来客》有一段: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整个句子用“那时”和“如今”进行比较,尤其是“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写得很好,有悬念感,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抽象的事物以生命的质感,传达出人物漂泊无依的生命感叹。
第四,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阅读不能只关注书本的原意,更要重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想、体验、争辩,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尤其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标准答案,实事求是,有好说好,有不足说不足,批判性思维就是这样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可以帮助我们强化阅读中的个性和思考。
阅读中特别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一段话: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态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先不告诉你作者和作品,我只问你这段话表达得好不好?估计多数同学可能会不喜欢甚至认可这种叠床架屋式的、充满书生气的书面表达。我告诉你,这是《骆驼祥子》的最后一段,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估计你听到就会默不作声。
为什么?因为你怀疑起自己来:这样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的表达怎么会不好呢?告诉你,你现在丧失的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品质。你不是依据作品本身的表达,而是依据作者的名气地位权威性,不敢对它进行质疑,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所以阅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敏锐的批判思维,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的读者,甚至是一个优秀的读者。
要想顺利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既需要“实招”告诉自己怎么做,也需要“虚招”纠正自己的不恰当的想法和不良习惯,虚实结合,构建健康的阅读观,让自己在读书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