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偏科怎么办?北大学霸告诉你如何实现逆袭
我以前偏科特别严重,尤其是化学,分数一直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一科目严重地拉了我总成绩的后腿。
后来,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一种方法,顺利地把化学这门弱科转变成了我的强科。这种方法就是--弱科多预习。
就化学来说,有机和无机是最难的两部分,知识点很多,因此我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先把这些知识点理顺,标记一下疑难点,等到上课的时候再有重点的听讲。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原来很难听懂的知识,居然也能听明白了。于是我就把课前多预习弱科的习惯保持了下来,一直到高考结束。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体会到偏科的危害了。学习就像一辆十驾的马车,即使最快的那匹快马跑得都快飞起来了,马车的速度还是受制于跑得最慢的那匹马。同理,即使你的语文和英语每次都能考满分,而数学只能考60分,那你的总体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摆脱偏科的困境,努力把自己的弱科转变为强科,让各科成为-辆齐头并进的“马车”。
当然,把弱科变为强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同学们找对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向我的学生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对于不同的科目,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管成绩如何,每个人对不同科目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造就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科和弱科。如果所有的科目都采用丝毫不变的学习方法,肯定不利于总体成绩的提升。因此,对于强科,我们要强化,对于弱科,我们更要花大力气“面对”它。
那么,要如何提升弱科的成绩呢?
对此,我曾为学生们总结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弱科多预习,强科多复习,各科成绩才整齐。
为什么弱科要多预习呢?
因为对于同学们来说,很多科目之所以称为“弱科”,是因为你们不擅长、觉得它很难学。例如,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上课时常常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时间非常宝贵的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容易使同学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老师讲课听不懂--课下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一团糟--上课仍然听不懂......所以,这些弱科就是“难啃的骨头”,同学们要把问题在源头处彻底解决。
如何才能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做到听课更有效率呢?
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当然是要选的良策。
第一,课前做好预习,就能对课上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听课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迷茫,手足无措了。
第二,弱科之所以是弱科,是因为我们对课文内容存在很多“盲点”,不能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如果做好课前预习,就能够先行解决一部分障碍,为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做好弱科预习,对新知识点加深了印象,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下面,我就根据多名北大清华状元的预习经验,为同学们总结几个做好课前预习的好方法:
(1)“因科制宜"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
预习语文重点放在生僻的字、词、句上。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们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熟练地朗读课文。这项任务虽然很简单,但却经常有学生完不成:要么是读得磕磕巴巴,吐字不清;要么是读得错误百出,句不成句,闹出了不少笑话。
记得有一次让学生预习一首小诗,诗里有个短语是“一缕缕阳光”,等到让一名学生朗读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读成了“一楼搂阳光”,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也羞红了脸。他预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同学们来说,语文科目的预习工作相对简单一些:
首先通读课文、注释以及习题,画出生字、生词和不好理解的句子。
然后查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
再是疏通文句,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联系前后文进行揣摩,争取能读懂全文。
以上这些步骤都完成后,再尝试归纳出课文的中心、段意、人物特征、表现手法等。
预习数理化要经常复习旧知识。
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散,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特别强。有很多时候,下节课学习的知识很有可能是对上节课学过的某个定义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
就好像一盘珠子,需要针线的穿引才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如果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没办法串联起来,也就很难学下去。
因此,一旦在预习的时候发现有的概念曾经学过,但是现在还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就要在课前搞清楚,把这些“绊脚石”清除掉。
预习史地政要“把握提纲”。
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ZD的共同点就是阅读性强,条理清楚。翻开课本,很容易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那些黑体字部分。因此,在预习史地政三门课程的时候,只需要重点掌握一下黑体字内容,在心里大概有个认识,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预习英语就是要“由点到面”先解决单词,再解决全篇。
英语预习可以分为单词的预习和课文的预习两部分。单词的预习可以先看课后的单词表,也可以直接在读课文中划出不懂的单词,这样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但没掌握的单词一并找出来学习。在课本上,尝试着用铅笔画出英语习惯用语、固定搭配和句型。接着预习课文,先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接着尝试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标记下来。
(2)要做好预习笔记 ,预知即将出现的疑问和难题
预习功课是不是单纯看课本就行了呢?来看一位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
很多同学在预习功课的时候是“不动笔,只动眼”。只知道看书,却从不做预习笔记。根据我的学习经验,这种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做预习笔记,主要是要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难题记录下来,把它们作为课上要重点解决的内容。如果只是依靠脑子记忆,就容易遗漏一些问题,会成为日后学习中的“隐患”。所以,一定要用笔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就像是女巫的水晶球一样,对将来学习中要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了“预言”,这样同学们才有机会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你们的学习之路扫清障碍。反之,如果不做笔记,就有可能忽略某些问题,造成知识“死角”。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兴冲冲地来找我问问题,可是一开口忽然发现,刚才跑得太急,把要问的问题忘了。
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我都会要求他做一个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有目的地解决这些问题,并整理答案
(3)点到即止,不求深入,为老师讲课留一点“悬念”
很多同学在预习功课的时候很不认真,看书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学是“过于投入”,把预习功课当成是自学一样,非要把每一个字都“生吞活剥”地融进脑子里,恨不得自己不用再听课,直接把课本“自行处理”了,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作“过度预习”。对于第二种做法,我可以借用学生之间很流行的一句话来回应:“如果你自学就可以了,还要老师干吗?”
“过度预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大的危害是容易让你对老师课上将要讲的知识形成“ 审美疲劳”。因为这些知识你在课前已经仔细预习过了,甚至连每道课后题的答案都记住了,再听起来就觉得没有“新鲜感”,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和乐趣。就像是看一部电影,有人提前把结局告诉你,你就不会再有兴趣想去看结局。而如果只是提供一个精彩预告给你,你就会对它更感兴趣。
所以,适当的预习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剧情”,还是给自己留一些“悬念”,让自己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课堂的乐趣吧!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