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语文“万能公式”都是骗人,万万不可迷信
原创 轻上红楼
近来,网上经常出现一些关于语文“万能公式”的帖子,并称掌握了这些公式,语文就可以不扣分。这些帖子你抄我,我抄你,大同小异,有些不是语文老师也来凑热闹,而且阅读量很高,收藏转发次数很多,看来骗了不少人。


你看,“不再丢分”“一分不扣”,多么诱人的文字。但是作为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高中语文老师,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那都是标题党行径,都在骗取大家的点击量,万万不可轻信。
语文题目从来没有什么“万能公式”可解,如果你硬要按那些所谓的公式套,不仅不会“一分不扣”,反而会被大扣特扣。我举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题为例。

高考原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看看小说开头作用题的“万能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应该怎么答这道题?只能是: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设置悬念。那么来看一下标准答案:

按照公式答出来的答案只符合第一点,其他两点都不可能答得出来,所以只能得1分,被扣了3分。
再来看一个例子:

高考原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6分)
看看关于景物描写作用题的“万能公式”:

按照公式的答案应该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来看看标准答案:

两个答案比较起来,第1、2两点相符合,但如果仅仅答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而没有具体分析还是不行的,而第3点按公式是无论如何都是答不出来的。
语文阅读题一直是中高考的一个难点,要想拿好分数,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考试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任何套公式的答案,都是投机取巧的结果,都是害人的,不可能不扣分。
一直看那些标题党不习惯,所以我出于道义在这里揭穿他们的真面目,以免众多的学生和家长上当。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