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北大的那个女生为什么竟然这么没有自信?
(原创: 华怡生涯)最近北大女生自杀事件引来无数家长焦虑,一个能考上北大的女生为什么还这么自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孩子的不自信大都来源于家庭,而恋爱和工作的不顺只会将不自信进一步放大。孩子感觉自己不被认可,被边缘化,陷入自我否定,很难融入团体,家长该怎么办?华怡生涯特邀心理咨询专家陈虹老师将告诉我们孩子的自信心到底是怎么丢失的。
陈虹
教育部“中国十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课题组组长
教育部“中国六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组长
教育部网络资源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课题组组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心育论丛》总策划、总主编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等
01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德国)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孩子都会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早期阶段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虽然可能会在孩子成长的后期某个阶段得到修正或弥补,但却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消极影响。
E. H. Erikson
18岁以下的孩子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整体感觉,就是我觉得我能怎么样。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也就是说,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解决问题的必胜信念,孩子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就是好还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如果家长能建构起一套积极的语言模式,将促进中学生的信任感、自主感、勤奋感和亲密感的形成,尤其是有亲密感的孩子更能显示出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气质。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孩子的五级错“误”,这里有个表,说明五级错“误”的特征。明白了孩子的错和“误”在那个水平上,就不会经常批评和否定孩子了,在一级臆误,二级失误,三级较小错误水平上,我认为可以宽容孩子,被宽容的孩子则更懂得友善、感恩,和宽容他人,更好的融入团体。
02
臆误
●特征:在符合客观条件情况下,那些被臆想、推测、制造出的行为过错,这些行为会被认为是不正确的,这个所谓“不正确行为”称为臆造之误,简称臆误。
●教育对策:问询、自问
失误
●特征:符合客观条件情况下,不知道标准,或标准模糊,所以,达不到标准。
●教育对策:告知标准
较小错误
●特征:知道标准,但未达到标准,结果可以接受。
●教育对策:重复标准
一般性错误
●特征:与道德准则不符,有违反纪律表现,待人不诚,影响团结,行为偏离了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结果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
●教育对策:教育——自述标准、自检行为、找到改正方法、设置标准层级、重复标准言行
严重错误
●特征:与法律、法规、政策、文化、规章、制度极不一致,破坏秩序,导致危险,引发事故,伤及生命,危及社会。
●教育对策:严厉批评,可以惩罚
孩子行为无误,而是家长臆误——制造的“误”
03
2015年12月19日,北京四号线地铁,从宣武门到新街口(妈妈让儿子坐空座)。
妈妈带儿子上了地铁,一进来,看到有个座位是空的,妈妈一手推着儿子,一手指着空座说:“坐。”
儿子不想坐的样子,没急着往空座走。
妈妈:“快走。坐那儿。”
儿子:“哎——呀——不坐。”拖着长声说,但音量不高。
妈妈:“坐。”用手推着儿子往前走。
儿子头一歪,身子一斜。结果,妈妈没法把孩子往空座上推了,就说:“你真讨厌,让你坐你不坐,一会座位没了。”
儿子没说话,面无表情。
妈妈坐下了。坐下后,身体前倾,去拉孩子,孩子一扭身子,做出不太想让妈妈拉的动作。妈妈说:“干什么你。”瞪了儿子一眼。
儿子没说话,背对着妈妈。
妈妈停了片刻,拿出一杯水,杵了儿子一下,说:“给你,喝点儿水。”
儿子被杵,回了一下头,但没有喝水的意思。
几秒种后,妈妈又去拉儿子。说:“来,坐一会儿。”
儿子被妈妈拉了一下,转过身,但并没有坐或站在妈妈身边,而是站到了妈妈左手边的玻璃护档外侧,手握着扶手。这时,还笑着看着妈妈,其实这时,儿子已缩短了与妈妈的距离,缓和了和妈妈的关系。
妈妈没有一点儿爱意、一点儿都不亲切地说:“你不过来是不是?”说着,用手去拉儿子,想把儿子从玻璃护档外侧拉到自己的座位处。但儿子使着劲,妈妈没拉动。妈妈开始愠怒,用手指点着儿子:“告诉你,你这么不听话,下回不带你出来。你怎么那么烦人哪。”
儿子还在笑,冲着妈妈,脸贴在玻璃护档和扶手之间(很可爱的样子)。
妈妈一看儿子笑,气不打一处来,“啪”一巴掌打在儿子身上。儿子吓了一跳,说了一句“干嘛呀你?”脸也马上变了,变得惊恐起来,眼神已很不友好,直视着妈妈,一副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妈妈(恶狠狠地,用手点着儿子):“你要是再不听话,告诉你,打扁了你。”儿子立马变成了哀伤、委屈、莫名其妙、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的表情。瞪了妈妈一眼,扭身走开。
仅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把一个天真、可爱、帅气的男孩搞得委屈、不安,还被当众羞辱。
孩子一句都没顶嘴。真看不出孩子错在哪里了,而是家长臆误了孩子,也不知家长为何这么愤怒。
04
臆误是指,在符合客观条件情况下,那些被臆想、推测、制造出的行为过错,这些行为会被认为是不正确的,这个所谓“不正确行为”称为臆造之误,简称臆误。成人常常臆误孩子,这个例子是典型的制造出了孩子过错的行为,如:不听妈妈的话,怒瞪妈妈,对妈妈说“干嘛呀你”,扭身走开等。这种对孩子的臆误,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导致孩子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乏信心,而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减弱,抗挫能力差,人际交往变得敏感和胆怯,产生自卑心理和低个人成就感。
所以,家长要用积极语言,帮助孩子形成“重要感”,即自己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形成“成就感”,即自己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形成“力量感”,即自己是具备处理事务和适应困难的能力的;形成“认同感”,即自己是被肯定、被欢迎的,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地融入团体,学会自我管理。千万不能用语言导致孩子的无力感、自卑感和疏离感,觉得自己每天都面对失败,无能无助,不被喜欢,这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畏惧退缩、厌学,甚至放弃学业。
那么。积极语言是什么呢?积极语言是一种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语言模式,是引导自己或他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挖掘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的语言表达方式,它能更好地发现和激励孩子的优势和潜能,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欢迎各位家长多多尝试和应用积极语言,也欢乐与我们交流和探讨。
END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