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个案
【 一位咨询师发来邮件 】
罗老师:
您好!以下为三个亲历个案的简述与思考,希望能得到您的督导。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
案例一
A同学25岁,心理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他自己比较迷茫,自我评价中,他的“自我效能感偏低,执行力不强”。第一次咨询后,我发现他缺少对于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与探索,生涯决策能力不足。该同学比较困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己到底要在北京找工作还是在珠海?北京是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如果没有工作过,感觉会有些遗憾,另外北京机会也很多;但是,女朋友在珠海,而珠海提供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自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工作地域。
二是自己内心其实不太愿意当中小学的心理学老师。虽然在珠海,当这样的老师感觉还可以,但始终觉得自己对于这个选择有些排斥,感觉和大多数人都一样,不能够体现自己的特别,既不清楚,也很纠结。
目前,A同学已经进行过三次咨询,我自己感觉进度不太理想。该同学已经在咨询之后,去宣讲会进行有关“珠海教师招聘”的问询和调研,下载了企查查等APP来了解企业,也制作了一份对应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简历。但是对于理想的职业,他依旧迷茫,目前推进感觉有些困难。
案例二
B同学,心理学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同学,2020级研究生。他的问题在于,关于“科研、编辑、运营、程序员”等不同领域的职业选择无法作出取舍,感觉每个都是有利有弊。
该同学也经过三次咨询,现在主要聚焦于“是否要继续‘科研’这一项工作”,科研工作虽然既有意义也有价值,未来还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但是目前来看,科研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很难有边界感,因为对自我要求很高,所以会有“过度使用自己”的情况出现。而且,因为科研工作“总是不停地提修改意见”,很少有正向反馈,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慢性焦虑。但是,如果B同学选择“程序员”的工作,虽然可以有一些边界感,也可以独立生活养活自己,并且有时间保持自己对于话剧的爱好,可是“程序员”的工作会让自己感到没有意义感,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无法体现相应的价值。
目前,B同学也已经进行了三次咨询,虽然也有聚焦,但是依然卡在了“没办法从每个都不满意的选项中去选择”,或者再往前推进一步。
案例三
C同学,目前在读大二,父母在传统行业工作,自己曾经考虑过考研(科研方向)或保研、教师、考公等多条通路,但觉得GPA不高,所以想要放弃。自己喜欢专业但是不喜欢学术,而自己虽然“想要留在北京做一份稳定且有发展的工作”,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实现。
学生的不合理信念、依赖性选择感(想在咨询师这里得到答案)偏重。该同学之前参加过一次宣讲会的“生涯辅导”,此次辅导所提供的就业建议“暗示性”很强,建议学生直接在企业找工作。
问题澄清:与来访者达成目标,希望来访者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来访者价值观:安全感、环境、生活方式。
擅长技能:沟通力、情商力。“分析力”是自身劣势,但是来访者总是聚焦于自己不足的部分,很少看到擅长的部分。
来访者回顾过往开心的时间:主要是与人互动、表达、沟通、指导。他发现自己这一部分能力很契合“教师”工作,但是却也担心这一份工作会比较重复、琐碎。
目前,来访者已经进行了两次咨询,虽然相关思考与目标已经有所“明晰和推动”,但还是感觉来访者总处于自己思维模式里“虽然……但是……”的情境之中,总是害怕选错,总想要正确答案。
以上,希望得到老师的督导。非常感谢您的时间与付出!
【 我是这么回复的 】
老师:
您好!感谢您认真总结了案例的情况,并发来邮件,做共同交流与探讨。不过实话实讲,我也蛮难作出非常细致的反馈,因为毕竟不在现场,过程中很多细节不清楚,很难评估咨询的进程“到底是卡在了哪里”?
所以借此机会,我就简单反馈一些我的想法,供您参考。后续如果需要支持,可以参考附件中的督导表格,或者征求来访者同意后将录音转成文字,看到逐字稿后,我也才有机会去了解整个过程的发生。
关于案例一
除了外在职业探索,我隐约感觉到,来访者有可能存在内在冲突,就是“既想要……又想要……”“想得到,又不想付出,又怕失去”等等这些纠结。所以内在探索还是需要深入,找到他纠结冲突的那个症结到底在哪里。
我初步的假设是:通过价值观的深入探究以及对未来愿景的描绘,让他对“自己想要什么”再笃定一些!接下来还要进行认知调整,需要让他认识到,任何的选择都意味着要舍弃一些东西,都不想放下的时候,就是都得不到的时候。最终回到“我可以付出什么”“我决定舍弃什么”的认知轨道,再到行动层面去推动。
关于案例二
基于信息呈现,我的评估是:这个案例属于适应问题,不属于选择问题。因为逃避现实,幻想出了“第二选项”,但是最后发现实际情况中,并没有可以带他脱离痛苦的“第二选项”,因此陷入僵局。如能找到“自我管理”的策略,应对当下的科研压力,在此项工作中实现良性循环,才有可能解决其职业发展困境。
“边界感”是否来源于自己的不会拒绝,“很少有正向反馈”是自我内在激励系统出了问题……据我判断,此案例需要心理层面的干预偏多,建议转介。
关于案例三
“考研或保研、教师、考公”只是实现职业发展的一些路径展示,归根结底,需要先明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自我概念是什么,想要的生涯模式是怎样的”,然后才是“什么路径可以实现这个愿景”的问题。因为来访者还是低年级,还有足够的探索时间,目前可以从清晰的愿景入手,描绘出未来的蓝图。然后就是布置作业,让来访者打开视野去探索,实现他蓝图中所描绘的“那种职业”可以有哪些,除了教师以外,还有哪些?
在本个案中,如果规划师有更宽广的职业视野,在帮助来访者描绘蓝图之后,还能打开思路提供一些探索的方向,或者讲一些其他人的成功案例,带给他希望感,并能激发他继续探索下去的动力和热情,才有解决问题的更大可能。(原文刊发于《笙芽》第29期)
原创 罗晓燕 北森生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