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让他自己做主 ——“假如“在生涯规划探讨中的妙用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09

让他自己做主 ——“假如“在生涯规划探讨中的妙用

  让他自己做主

  ——“假如“在生涯规划探讨中的妙用

  摘要: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是教育的传承,也是创新。在与学生进行他的生涯规划探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交流中,可以用“假如”问题框架来引导,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探索自我,确立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成就自己,让他自己做主,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关键词:生涯规划 指导建议 “假如”问题

  作为一名资深高中教育工作者,信奉等的教育理念就是帮助学生终身成长。高中生生涯规划正是这样一门课程。在与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探讨时,我们建议教师遵循一条原则:不要直接给出建议

  为什么呢?这不是推卸责任,也不是教师给不出适当的建议,而是因为:

  其一,生涯教育不是只制定出一个计划,而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自己创造,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过于尽责,他们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生活阅历,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自信满满。他们生怕学生做不来,做得不好。他们担心忧虑学生会在人生路上走不该走的弯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因此为了学生不犯错,他们殚精竭虑,指导学生做测量,帮助学生解读结果,断定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优势不足等。他们周到而全面地帮学生确立目标,设定步骤比较方法选择策略提供资源。还未雨绸缪地提出要注意的细节。不但给出具体详实的建议,还游说家长也认同自己的做法。他们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学生还小,懂什么嘛?他们要做的就是记下来,贴墙上,记心里。“未必老师还会害了你不成?“他们这样想的时候,没有想过,自己如此上心劳神的做法,恰恰违背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初衷。生涯规划教育,重点在教育,而不在规划。生涯规划不是“努力背过答案,考试就能得高分,人生就能幸福”。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过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探索过程,不应该成为很痛苦的背诵过程。学生的大脑不是教师倾倒知识的“废旧仓库“。死记硬背的东西除了考试时可能有点用,在实际生活中是派不上用场的。如果校长用这种方法让教师去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也不会得到教师自己的认可。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一步一步去历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扩容、自我思考的过程,是他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权衡去判断去选择的过程,最后形成的生涯规划方案仅仅是一种书面呈现的过程性资料而已。制定生涯规划方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源泉,而不是束缚捆绑他们的樊笼。制定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来,没有人能替代。

  其二,直接给出自认为正确高大上的建议,其实是一种控制,是“迫使“学生放弃或者逃避。“你们定的,你们负责。“”规划与我无关,我努不努力无所谓。“学生成了自己”生涯规划“的旁观者,如何能让他们有所改变进而成长?学生的任何改变都必须是他自觉主动的行为结果,是他自己在原有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积极建构的。新的教育计划要求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时间精力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落实“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个思想。学生规划的是他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现在规划的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甚至幼稚,但“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梳理认知、训练能力、提升思维、监督行动,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主动修正、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生涯规划。

  其三,人的想象力才是创作力的源泉,生涯规划教育过程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情感、智慧和行动,去想象他自己在未来的生活状态。他们用想象力创造的,是一个去“前无古人”的,我们都未曾经历且无法预知的世界。《百岁人生》里说,互联网时代,各个方面都呈现“迭代”发展,未来如何,谁都无法预见。正如几十年前农耕文化中成长的父辈无法用他们人生的经验指导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一样,我们是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去帮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而教师提供的建议越详实越具体,就越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时老师非常自豪自己能用巧妙的语言,把生涯规划理论、步骤、方法、策略讲述得清晰透彻。殊不知,老师讲得越多,越透彻,给予学生的外界刺激就越强烈,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学生被“引入彀中”,无法动用自己的脑力去主动建构。外在语言的刺激和内在的想象力是共享大脑资源的。人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能量,当它在感受上就顾不上去想象,当它在情绪里就无法好好思考。当教师不留余地的讲述和建议,把学生的头脑都占据满了,学生自己就不见了。“这老师真厉害”“老师太专业了”。可等到你填进他脑袋的那些信息淡忘消失了以后,学生就会茫然:怎么制定生涯规划呢?这是我想要的吗?只有知识的灌输,没有带领学生去做一遍,在行动中去学习,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主动参与,学生是不会有真切体验的,知识也无法通过后续的反复练习转换成能力。

  不直接给出建议,怎么做呢?可以用“假如”的句式,提出有设计的问题,暗示学生思考的方向,指导他们思考的方法和途径,激发他的内在情绪、调动其能量,驱动想象力,连接更多的神经元,激活更多的脑区,打开潜意识,巧妙地让所有结论都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出来。通过“假如”的巧妙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另一扇门,建构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以“假如“来提问,可按一定逻辑层次形成一个框架:

  1.环境假如:

  我们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疑问。“条条道路通罗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学生也许会觉得,我没有那样的条件和环境,怎么能获得成功呢?这时,教师可以问,假如换一个环境,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人的思维常常受所处环境的限制,用“假如”问题暂时解开环境对人思维的束缚,或者设想在某一个不同的环境下或者不同的时间里,问题该怎么解决。

  例:假如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你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吗?假如倒退十年,你选择认真学习还是用大部分时间来玩游戏?假如这件事情你拥有了所有资源,你会怎样处理?

  2.行为假如

  学生对未来是有憧憬的,但是对自己的行为过程缺少客观的认识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很少深思,没有意识到他的今天是他以前行为的结果。这时,教师可问:假如做了或没做某事,假如打算去做或不去某事,情况会有什么不同。面向过去的行为假如,可以让他们回顾当初行为的结果,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面对未来的行为假如,可以让学生去大胆设想,自己如果采取行动会有什么结果,或者采取另一种行为又会有何种可能的结果。在想象的具体情境中比较,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生涯规划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为假如。

  例:假如你当初和不喜欢你的这个老师深入地谈一谈,会有什么结果呢?假如你当时没有选择参加主持人的培训,会有什么不同吗?假如你现在选择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阅读,一年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3.能力假如

  规划生涯时,学生会因自己某种能力不足或资源缺乏而受到限制,产生无力感。一方面规划生涯本身需要的多方面的比较高级的能力,二是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无力无助的感觉会让人出现依赖心理:“这个我不会,那样我也不得行,老师家长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们决定好了,我没得意见。”但真有人帮他决定了以后,他还是会说:“这个事没得别个某某的那些资源,做不来;那件事要求太高了,我做不好。”能力成了他逃避问题堂而皇之的借口,如果有人接盘,更是为他的懒惰创造了条件。而能力假如可以让学生从以前做某件事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暂时去掉这个能力的限制,假装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或资源,展开想象,情况会怎么样。拥有此种能力,可以更完美地解决问题,自然会对它心生向往,然后去有意识训练提升。也可反向能力假如,让学生设想突然自己受到某方面的限制,例如看不见了,情况会怎么样?在想象中学会珍惜感恩,发现自己拥有的能力和资源。

  例:假如你有足够的钱,面对这个情况你该如何决策?假如你能够考上你最想要去的大学,你将如何度过你的大学四年?假如你拥有出类拔萃的记忆力,你的学习状况会出现什么样的转变?假如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选择做什么?(乔布斯问)

  4.价值观假如

  选择,实际上是价值观的选择。情绪、行为、方法、策略都体现了他“认为什么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有外在的行为和情绪,而背后潜藏的深层动机——价值观才是更关键的。要帮助学生改变行为、调整情绪,科学选择,得先修正其价值观。价值观假如,让学生主动去反思选择背后的内在原因,正念去观照自己情绪产生的理由,去检视自己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例: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这么做是为了得到什么呢?假如还你公平,对你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假如你没任何顾虑,能够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件事?你现在看起来非常愤怒(气馁、郁闷、压抑、难过,兴奋、激动、狂喜……),是什么事情的哪一个细节让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你是怎样看待这些细节的呢?假如你是一个觉得朋友之间感情重于一切的人,你会怎样重新处理刚才的事情呢?

  5.身份假如

  学生处于自我发展的未成熟状态,看待事情的眼光有局限,考虑问题思维不全面,自我认识不足,见识不广,性格某方面偏执,情绪调控能力不足,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痛”。身份假如类似换位思考。“位置决定想法”,不少问题看似因为能力不够和执行力不强,其实角色认知缺陷。人会被身份和角色困住,固执己见或故步自封。而身份和角色假如就是要学生转移位置,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看待人与事。

  例:假如你是老师(班长、你爸爸、你妈妈、你朋友……,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喜欢的科比身上,他会怎么应对?假如你是这个问题的一个专家,你会怎样和同学们讲这个专题?假如你最喜欢的女神因为xx同学刚才的行为而用你的方式对待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她可能会怎么样处理这种事情呢?

  6.愿景假如

  生涯规划核心就是让学生对未来产生宏伟、清晰、生动的愿景。愿景具有巨大感召力,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助其主动进行心智改造,在行为上进行创造。愿景假如,就是在前面假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终生奋斗的目标。通过调动其想象力,使目标不再抽象虚幻,不再是纸面上的一个词语,而变成可感可触可预见具体的生活场景,而他变身为自己想要成为那个人,有血有肉,这会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其对美好的向往,调动他的热情,采取行动,为把这样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而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例:假如你的这个梦想变为现实,那时候你想象得到自己站在什么地方,正在做什么事情么?假如你成功地成为了商业大鳄,拥有百万粉丝,你会怎样对你公司的新进员工做企业文化演讲呢?假如你非常努力地认真生活,得到你心仪的男孩的青睐,他愿意跟你结婚,你们的婚礼是中式还是西式,现场会有哪些人,安排哪些活动呢?

  这些“假如”的提问,有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真实的自己;有的是为了让学生确立真正能让自己情绪饱满、热情高涨的人生目标;有的是让学生比较异同,学会科学选择。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不同身份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策略各有不同,通过具体场景的想象还原,比较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改进策略、实现目标的路径。制定了规划的基本方案,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依旧可以用“假如”的提问框架来暗示引导学生,它适用于生涯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虽然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我们会用专业的心理学工具引导学生做测试。不过测试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一是因为测试题目多是比较专业的文字叙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测试的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客观。二是结果虽真实客观,但呈现的依旧是一堆文字,冷冰冰的,没有和学生的感受情绪体验相连接。“假如”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时,可以想象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场景,在具体情境中更立体地认识自我,融入真切的感受和情绪,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自我探索,更好地规划人生。

  老师不给具体直接建议,只巧妙暗示,把责任放到学生肩头上。让他自己做主,因为他才自己人生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田俊国.讲法:从说教到赋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08.

  [2]钱静峰.我的生涯笔记:高中生涯发展指导手册(三分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8.

  [3]缪仁票.成长自己的样子——高中生生涯规划[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01.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