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摘要: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我们所说的“好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全面关心、精心培养和刻意的摔打。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为便于因材施教,我们通常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类。在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大都认为“中等生”有潜力可挖,“后进生”令人头疼,往往习惯于关注弱势群体,只把学习有困难,成绩靠后或纪律不好的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主体对象。对“优等生”则另眼相待。殊不知,“优等生”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隐患”。?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曾发生一个令世人震惊的事件:中国公派学生卢刚枪杀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和自己的博士导师等四位美国教授之后自杀。究其这位28岁青年博士的杀机:嫉恨山林华的才华超越自己;误以为自己的导师和教授偏袒。追溯卢刚的成长轨迹:从小聪明过人,学习上一帆风顺。出国前就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精英人才”的卢刚常被捧着、护着,以至造就了极端个人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病态的好胜心等人格特征,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卢刚这样的个性特征,绝不是一时形成的,其根源只能从他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中去寻找。?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我们所说的“好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全面关心、精心培养和刻意的摔打。
一、优秀生的心理失衡
笔者现任龙山中学高二物理班班主任,本班几乎聚集了全年级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通过本科的教学及对优等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所关注和探析,笔者发现这些学生除了具有学生的普通的心理特征以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显著的趋同感:
1.自居、自傲心理
优等生一般素质好,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因而会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成绩而感到自我满足。他们习惯了听赞扬、受奖励的环境,加之由于光环效应,老师、家长对他们也多采取放任放心的态度,导致这种不客观的学生评价,很可能使他们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障碍。常常表现为不喜欢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正视自身的不足,自命不凡。在集体中往往表现出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如果不能正确对这些心态加以调控,就会变成盲目自傲,处事简单粗暴,看不起其他同学,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即使对老师也会表现出傲慢无礼,品头论足。我所在的班上就有这样的例子,我班学生A是个有点数学天赋的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每次考试数学成绩却并不见得很理想。他的卷面特点是难题能得分,常规题则却经常丢分。后来在通过他交上来的周记了解到,原来他觉得课本太简单了,简直是小菜一碟,自傲自居的心理可见一斑。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据我的观察和其他各科任老师的反映,像他这种轻视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甚至流露出厌烦的情绪的情况在我班的尖子生中并不鲜见。又如,笔者曾对本校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60%以上的教师认为许多优等生平时和教师相遇,常表现出对避而远之或低头视而不见的态度。相反,极大多数一般学生在相遇时却能尊敬地叫你一声“老师”。而不少老师更反映,学生毕业离校后,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也充分说明了“优等生”往往自视过高,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2.虚荣心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而心理上成人感也过早出现,当他们稍有成功时就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加之现在家庭多独生子女,可以说普遍受到长辈的宠爱。因而虚荣心理较为普遍,优等生更甚。由于在学校里老师对优等生过分信任和偏爱,许多荣誉总与他们有缘,很受同学的羡慕,在学生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致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甚至有点飘飘然。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有时会“打肿脸充胖子”盲目自信,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就会产生片面性,特别是当外界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就会形成虚荣心理。而一旦老师或同学指出其不足或错误,又表现得非常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已见。有些学生心里总想着:我是尖子班的学生,哪怕在班里倒数,也比其它班的尖子优秀。这种“凤尾好过鸡头”的虚荣心理在优等生中就不少见,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为能进入物理班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宁愿放弃自己的优势科目和兴趣所在,选择进入他们心中的尖子班。据我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进一步了解,我班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又如一些报上登载的优等生未考上理想的学校而轻生的悲剧,很显然是优等生虚荣心在作祟的结果。
3.挫败心理
长期以来社会对优等生方方面面尤其是学习成绩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优等生在学习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受到挫折,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往往会受到指责。不少优等生通常因为不能正视挫折而引发大的情绪波动。强烈的挫败感甚至会使他们一蹶不振。曾有这样一个案例,17岁男生B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好,平时性格也很活泼,到了某市一重点高中后仍一直保持年级前二名的骄人成绩,并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职务。然而在一次暑假期末考试中由于发挥失常,只考了年级第十名,没想到学生B竟突然出现老师和同学时时刻刻在议论他成绩不好的幻觉,并由此引发了精神分裂症。不能正视挫折,不能正确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更加剧了学生的这种心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对症下药帮助优等生克服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的消极心理。
二优等生的辅导对策
尖子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在鼓励保持学习上的竞争姿态和上进好胜的同时,要创造条件和环境,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意识。
1、坚持以德为先,“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指导思想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wei/yi尺度,从而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影响下,在他们入团、评先等方面放松品德上的要求。要经常提醒他们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了一位“优等生”C的文章:《老师,批评我一次吧!》,文章说:“一天早上,我由于贪睡而迟到。我想,第一节课正好是班主任的课,非挨批评不可。我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向我投来并不难猜测的目光,还发出嘀咕声:‘班长也有迟到的时候’。‘不要嚷嚷了,C同学迟到是有客观原因的,他是因为去探望生病的同学来晚了一会儿。’老师的话压住了同学们的议论……”这位“好学生”就是这样在班主任老师的庇护下生活和学习的,最终使他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后来,他在自我醒悟之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老师,批评我一次吧!”的呼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班主任在培养优等生过程中深思的问题。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班主任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旺盛斗志,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相反,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班主任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班主任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优等生就可能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3、消除嫉妒心理,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如文章开头案例所述,优等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不当,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班主任要引导他们对嫉妒心理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敢于解剖这一心理现象,并能认识它的危害。西方哲人孟德斯鸠说过:当一个人缺乏某种才能的时候,以藐视这种才能作为补偿。所以要告诫学生,别的同学某方面比自己好,不能嫉妒,而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刻苦努力,赶上和超过他们才是正确的行为。班主任在疏导中,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才能达到使优等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在班级中造成一种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当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优等生),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氛围之中。在竞争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班主任要引导他们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在成功和胜利面前,冷静下来,看到不足,看到新的竞争的艰巨性,要做好迎接下一步挑战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在失败和落后的情况下,分析原因,找出努力方向和采取有效措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积极向上的竞赛意识。
4、要培养尖子生抗挫进取能力
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优等生感受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要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如有的尖子生,对体育竞技活动不重视,我就想办法让他参与,感受失败。而对有的自以为是,骄傲的尖子生可以让他做些奥数的题目,让他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对待失败。适当的时候也要创设难易适度的情境,让尖子生在感受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知道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以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深刻涵义。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条件简陋、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使学生从榜样那里吸取营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可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