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推荐给法学生的书或者电影
原创 肖恩Sean
如果在知乎上搜索“有什么推荐给法学生的书或者电影”,我想有些书是基本上每一个回答都会写到的:《洞穴奇案》,《理想国》等等。今天正好发现自己还存有《洞穴奇案》的电子版,便开始阅读这本广为称赞的书。
《洞穴奇案》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法律虚构的案子:文中这样写道: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zui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
带着上学期刚学完的法理学知识,再看这本书感觉甚是亲切。学习法理学时常常和法哲学相结合,两者之间也有着异同。法理学更侧重于法的“应然”和“实然”中的实然层面,指的是以实然,也就是实际存在的法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法哲学从“哲学”二字就可以看出,其更侧重于“应然”层面,也就是法律应当如何制定和规范人们行为,一种客观的理想状态,在价值领域的探讨也会更加深入。例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那句非常著名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也是从哲学层面来讨论权利义务关系。
像《洞穴奇案》这种虚拟案件还有很多,例如经常在思修课上提的一个问题:“一群小孩在正常使用的铁轨上玩耍,还有一个小孩在废铁轨上玩,火车来了,道岔扳哪边?”抛开可操作性可行性等等不谈,这种既涉及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如何确定判断标准,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那个所谓的“最优解”,一直以来不同的声音与理念都在激烈的碰撞当中。这也曾经出现在《奇葩说》的某一期的辩题里,大家感兴趣的也可搜索一下。《奇葩说》里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辩题,“艺术博物馆失火,救猫还是救画”,也是节目组通过设置这种看似两为其难的境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展现辩手的水平。
在判断《洞穴奇案》中其他四人的是否有罪时,你可以选择像特鲁派尼一样看重法律维持秩序的功能,依靠与法律法规文字本身的表达来进行判断;也可以选择像汉迪一样选择相信民意,法学的价值是维护正义,寻找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规则。但反过来,法律不应当被民意或舆论所左右,听取民意的意义在于让不同声音所表达,尽可能地寻找共同利益,但是绝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威特摩尔认定为少数人,例如虽然全国大多数人都愿意将马老板的钱平均分配,但是我们不会也绝对不能这么做。如此细细想来,便是法学的妙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