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自我评判在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5-18

自我评判在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年的自我成长和咨询实践,有个越来越深的体会:不论是心理还是生涯方面的困扰,很多都源于我们自身的一些非合理的心智模式,但大多数人都是“深受其苦”而无所觉察。接下来我们会用几周的时间来发现并破除那些常常给我们制造困扰、甚至把我们带入误区的“有毒”心智模式,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人生路上收获幸福。

  本周开始第一篇:“有毒”心智模式之【自我评判】。

  “我不够聪明”“我太胖了”、“我刚才不应该那么说/做,太蠢了”、“我总是这么笨手笨脚的”、“我不满意我的生活,当初我要是那样选择就对了”……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习惯,常常无意识地对自己的身体、智力、想法、情绪、言行以及生活境遇做出评判,好像内心住着一位严苛的父母时刻监督着自己。虽然或许你还并未意识到你的很多烦恼和痛苦都源自这种过度“自我评判”的心智模式,可能还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好,甚至觉得这是对自己有要求的表现。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的确会使你成为别人眼中靠谱的好人,在工作中表现也不错。可扪心自问,这样生活的你感觉自在吗?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不自在,甚至不真实。不仅如此,这样的心智模式还会导致更多负面影响。

  内耗。这种自我的评判其实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认可,引用武志红的解释就是“内在父母”不接纳“内在小孩”。我们儿时如果没有或很少获得来自父母的认可,这种模式内化在我们心中,长大后就形成了自己“内在父母”不接纳“内在小孩”的对立模式。这样的模式下,你的内心时常是冲突和矛盾的,因而也充满压力,这种压力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只会不断消耗你的内在能量,让你变得敏感脆弱,缺乏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如果你有类似当众演讲或表演的经历,就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在上台前满脑子都想着“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我应该更自信一些”“观众会不会喜欢我”,你会越来越紧张和恐惧,甚至都没有勇气上台了。

  迷失本心。我们对自我或外界的评判都源自于头脑,而头脑用来评判各种是非、对错、好坏的标准大都来源于我们的个人体验、父母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经历等等,但这些被灌输进头脑的规条很多是未经验证的、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一味地把这些规条拿来评判自己,努力让自己符合头脑中的那些规条,只能越来越偏离真实的自我,无法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有一次和一个长得漂亮、头脑聪明的姑娘聊天,在和她谈话的过程中,不断地能听到她对自己的各种或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这些心理标签成了她的限制,让她无法真正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自己。的确,她当时正陷入诸多个人抉择的矛盾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自己也有过相似的体验。

  另外,一个人如果总是在头脑中进行自我评判,甚至批判,那么反映到外在关系中,TA也无法轻易信任别人,因而难以建立真正和谐而亲密的人际关系;TA也许很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建立在被动和焦虑的基础上,是出于担心自己不够好、不优秀,就不会真正地被爱和喜欢别人。

  生活中,不仅自我评判,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有意无意地对于他人和事物的评判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评判会让人无法看请真相,不论看起来多么正确和权威,都带有主观色彩,都只是片面地衡量了某一人、事、物,而这个世界永远是多变的、丰富的且相互影响和关联的。相反地,当你放下试图用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去衡量和评判你的生活、事件、自己和他人,你的世界里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不对、不好、不应该。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此时的状况就是如此,这就是原本样子。

  即使你想要改变什么、达成什么,也必须建立在接纳现状的基础上,否则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那个改变的行动不再是压力驱使下为了消除自我的匮乏和焦虑感,而是发自内心的带有热忱的生命力。

  分析、评判是头脑的运作模式,我们的头脑像一台自动运转的机器,不断地用这种它最擅长的方式(分析、比较、评判)来认识并与这个世界相处。而习惯了认同头脑思维的我们也就习惯了用评判的方式来理解和对待我们遇到的人、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但头脑只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就像眼睛、耳朵、身体一样,只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维度,一种方式。

  现在大多数的人,特别是在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下长大的我们,越来越依赖头脑,当然也就更加习惯于依赖分析和评判。有时通过这种方式你能获得一些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但如果我们总是拿着这把“尺子”衡量自己、他人和生活,即使在有些维度上让你暂时获得满足,最终也都会成为痛苦,因为你必然不可能事事完美,即使你已经很优秀,已经拥有很多,但只要有一方面“不达标”你就无法感到幸福,因为这就是头脑的模式。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