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理论大盘点
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他提出了“特质-因素论”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说的“人-职匹配理论”。
1953年,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层面。按照帕森斯的假设,匹配的才是zui.好的,那不匹配了又该怎么办?这便是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论的核心观点:人的生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匹配过程。这里面有两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突破:工作虽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每个人都还有其他的人生角色和生命广度。
至此生涯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人们努力寻找匹配;一类是暂时无法匹配时,教会人们如何应对。
196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罗奎斯特与戴维斯,提出了「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这个理论成了生涯咨询的第三股流派。该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选择之后的适应更为重要。
生涯理论发展简史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师约翰·克朗伯兹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1991年,盖瑞·彼得森、詹姆斯·桑普森、罗伯特·里尔登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一书,阐述了一种思考生涯发展的新方法,叫做认知信息加工方法(简称CIP)
后现代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后现代生涯理论接纳生涯的不确定性,强调生涯适应力和主动建构,更符合当代个体生涯的本质特征,该理论强调人们一旦确定目标之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行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该理论认为每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非固定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wei/yi性。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