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上课听得懂,一到做题就不会?原来问题都出在这里!
大多数孩子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最让人头痛问题就是上课一听就懂,但是一做题就很容易出错。尤其是在数理化的学习上,这一点尤为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听懂。
一般来说,对于老师讲的知识点是否听懂了两种判断。一种就是在课堂上随声附和说自己听懂了,其实什么都没听。第二种就是明明上课真的听懂的,练习题也能做对,但一道课后作业就做不对。
对于这两种情形,第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无稽之谈。而出现第二种情形的道理也比较显而易见。为什么听懂会更容易的多?在中国的教育中,老师们一般都会用最通俗易懂、学生们最容易接受和适应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们在掌握理论结论的同时少了很多必要的思考和逻辑推理。因而,上课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是最基本的。
再者,课堂上的练习题都是老师所讲知识点最基本的熟悉和套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典型例题。之所以称之为典型例题的原因,是因为都是对所学知识点最直接的考察。也正是如此,成了大多数孩子学习的通病,也成了盲目自信的祸源。认为自己对所学知识点已经掌握好了,不认真钻研,也不多加练习。一旦遇到对不同的题型和对知识点的变相考察时,只觉得“似曾相识”,但却没有掌握对核心要点的考察。
其实,这种“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真正问题在于,对所学知识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简而言之就是只知道结论,却没有对如何推论的详细步骤及逻辑方法弄懂。
那么,要如何解决上课一听就懂,但是一做题就错的问题呢?方法也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勤于思考、多加练习”。具体的做法就是, 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分析题目对知识点的考察,从而形成对知识的内化。
其次来说,要专注于课本。一定要多看书,对书上的配图、图形、表格要理解清楚,这个是学习的根本。而且要对知识要构建体系和结构框架。如此一来,对书本知识的重新审视,十分利于于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最后,养成做题的好习惯。每做一些习题之后,都要对他们进行总结归纳,重新回归课本,这样就会明白知识的源头,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明白“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做习题的质量,不要只管“量”不管“质”。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加以强化,才能让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
此外,做题目多了,对题目的宏观把握就很准确,能够快速锁定对所学知识点的考察。可以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在做题上,要舍得花功夫。同时花20%的时间分析比较,梳理、总结、归纳!如此一来,才能让上课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得以深化和内化,才能在遇到各种类型的题目和对变相考察的知识点的时候做到心有成竹。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