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到底是什么造就出家长的攀比心
小编平常就爱凑热闹,一天路过小花园看见一堆人中间围着一个女人,都在认真听着那个女人讲述着她把孩子培养进了北大的教育理念。小编觉得蛮有意思,不禁也加入到取经的人群中。
听了一会所谓的“培养经验”淡然无味,发现不远处一戴眼镜斯文小孩在坐着看书,想必就是成功妈妈口中所讲述的考上北大的孩子。便上前与之交流。接触后,才知这小孩天赋异禀的聪明,短短几句交流,就能感受到他超乎常人的天分。
他妈妈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本事,其所讲的教育理念也都是网上看的理论所总结出来的心得。对孩子的教育也只不过顺水推舟,然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为什么会对那位妈妈所讲的“教育培养经验”索然无味呢?因为我自身非常清楚我的孩子资质平庸,确实不是考北大清华的那份料。所以那个妈妈所讲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原因很简单,聪明是固化的,它是属于你这个人的本质东西。而努力是可改变的,就算失败也不是你本身的原因,只是你不够努力罢了。
之前,我们周围会常听到一种声音:“你看看那XXX的孩子,人家孩子才那么小就怎么样怎么样”
现在很多80、90后大多都为人父母,看待事物于过去人有所不同,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知道孩子不能拿之开玩笑。所以,现在我们周围又会常听到一种声音:“你看那XXX的家长,在教育上投了多少多少钱,最近又报了一个班”
再之加上,以前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让我们在萤幕上了解明星的孩子,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明星家庭背后的故事,XXX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多少来论证一个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对孩子带来多少影响。
在“明星”“有钱人”所影射的光环下,他们在教育上投入与之越大也让一些看在眼里的家长惴惴不安和纷纷效仿。
所以,我们看看自己的周围和所处的环境。什么晚托班、个性班、兴趣班、解放天性班五花八门扑面而来。好像家长与之其他父母相比,要是没给孩子报个什么班或者晚之一步的话,就注定输在起跑线上。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家长对此话的理解真可谓是满分!
有多少家庭背井离乡在外工作,拼的昏天暗地。可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那补习班每天可是报的满满当当。
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存在一个误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个别家长的“自卑”心理,也间接导致了攀比心理的产生,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什么东西都给孩子,zui.好的补习班等等。即使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面对孩子也一味的同意,一味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不仅会让整个家庭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也在孩子学习压力上的继续延续,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严重。
2013年6月9日下午,高考刚刚结束,乌鲁木齐市女孩小芳感觉高考失利升学无望而跳楼自尽,几天以后,大连市的洋洋用同样一种方式辞谢了短暂的青春。而山西考生在高考后就不知下落,半个月之后,遗体在浙江发现。6月23日,得知自己高考成绩20分钟后,就读于四川内江市第三中学的“强强”背着书包抱着一箱纸鹤,从教学楼跳下后死亡……
杨媛留给父母的绝笔以及用来割腕的水果刀
杨媛房间里的书桌上还堆着复习资料,只是添了她的遗像
我们想想看,仅仅“高考失利”而造就家破人亡,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还能活吗?
实际上,这些是我们的教育平时对孩子给予更多不切实际的企望和压力所导致的,再加上又灌输一些事事都要争强的不良思想。以至于孩子要觉得对得起父母的教育付出,当做不到时,就感觉无颜面对父母、老师与亲朋好友,进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小编觉得是什么造就出家长攀比心?人顽劣的恶习,因为人的虚荣心迫切需要满足。人都有身处上游的欲望,当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就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时,他们便会拿成绩来进行攀比。
老师之间,家长之间,以致由老师和家长引发的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其实,「攀比」是个恶性词,用来形容恶性的比较。而家长间和老师间对孩子的脾性,作风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我更教育有方」也是一种比较。只是这样显得「真诚」一点而已,性质是一样的。
小编认为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教会孩子爱与被爱,使他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在我看来比让他报十个兴趣班更有用。
也许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给孩子zui.好的家庭教育,但是我们要相信,关心、爱和明智胜过任何盲目的方式。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