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刘老师教学点滴:孝道,中华文明的传承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5-11

刘老师教学点滴:孝道,中华文明的传承

  来源:刘老师政治学园

  有网友同行留言说:刘老师在线吗?本人在准备一节公开课,想让学生去课前探究孝文化,出发点是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有好的切入点吗?想请刘老师帮忙支支招。

  我回复说:这个主题很好,可以找一些现在各地学校或不同家庭表达孝文化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可能让学生思考孝文化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特别突出的位置。

  现在有网络,我们除了相互交流分享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关于孝文化的丰富的内容。回顾孝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春秋战国时代,尊老敬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zui高准则。北宋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

  儒家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在我国古代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

  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在其名著《法的精神》里写到:“中国的立法者们认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国的太平。在他们看来,服从是维持太平最适宜的办法。从这种思想出发,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孝敬父母;他们并且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们制定了无数的礼节和形式,使人对双亲在他们的生前和死后,都能恪尽人子的孝道。尊敬父亲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视同父亲的人物,如老人、师傅、官吏、皇帝等联系着。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由此推论,老人也要以爱还报青年人;官吏也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爱还报其子民。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礼教,而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种精神。”

  孟德斯鸠对于传统中国之礼教及其养老制度的评价,多少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中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足弥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扬弃,站在人性和现代文明的高度,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多传播既符合现代文明,又弘扬传统美德的先进案例。对于在座的中学生来说,孝如何落实到行动中至关重要。对此有一种对“何为孝”有一个很通俗解释就是:“贫困的父母,出钱为孝。病弱的父母,出力为孝。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勤俭持家的父母,勤快为孝。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父母对你的期待,你能让他们如愿就是尽孝。”孝之道,在心,在行,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照顾、陪伴、理解、倾听。

  孝道,它是中华神圣文明的传承。它使我们与父母的情感生活无限美好的连结起来,使我们即使80岁了,还念念不忘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不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忘本,不忘祖。孝道,仁之义,爱之道,在孝道的修炼上,我们永远在路上。(2019-04-04)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