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什么阻碍了真实的情感表达

发布于:百学网 2009-08-27

什么阻碍了真实的情感表达

  重读和重写人生故事,不外乎为了人生的意义与快乐幸福。最能带来幸福感的东西之一,当是生活中的亲密关系。

  与亲朋好友的情感连结,使得我们不再孤单地活在这个世上。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向往和咏唱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那么有一点很有趣,有人说,反复歌颂心向往之,是因为稀少。我们如此向往的情感,是真的稀少,还是我们不善于发现、表达和交流呢?

  童话《海的女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位本来可以活三百年的美人鱼小公主,爱上人间的王子后,向往有一个永恒的人类的灵魂。为了能够接近王子,她想方设法将自己的鱼尾变成了人的双脚。为此她放弃了美妙绝伦的歌喉,从此不能开口说话,并且每走一步路都像是踩在刀尖上。如果最终王子没有爱上她,她将化作海水中的泡沫。然而,所有的这些付出,和她曾经在风暴中救过王子的往事,王子从来都不知道。她虽然能够够陪伴在王子身边,王子却阴差阳错地以为当初救他的是另一个美丽少女,并最终欣然与那位少女结合。王子新婚之夜,深爱人鱼公主的家人们为她送来了wei/yi的求生之路:杀死王子,他的血可以让她恢复人鱼的形状,重新获得三百年的寿命。但善良的小美人鱼最终选择了让自己溶解在海水中……安徒生给了童话一个光明的尾巴,给了读者一个安慰,让小美人鱼还有另一种方式,通过善行来获得她向往的永恒的灵魂。

  有一次看到电视剧里一个跟《海的女儿》有关的细节:小学老师上课时就这篇童话提问中心思想。被叫起来的小男孩全无准备,站起来挠挠头、眨巴眨巴大眼睛,蹦出了一个独特见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老师十分惊讶,忙追问原因;小男孩说:如果美人鱼学好了文化,会读书写字,不就可以给王子写封信表达心意了吗?

  这小男生的“不学有术”,当时笑得我前仰后合。不过后来想想这个细节,还真有点道理——小说、童话的主角往往被限制在了很极端的情境下,作者借此向我们展现出绝境中的人性。小美人鱼为换得双脚,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声音,以致只能靠眼神来传达心意,无法让她深爱的王子了解,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她做出过怎样的牺牲。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可是真的有多种选择:说不出的情感,可以写下来;如果仍然此路不通,也不妨再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即使没有童话人物的际遇那么超凡,类似小美人鱼这样辛苦不为人知、或者满腔情意无从诉的处境,我们也大都经历过。问题倒是,我们虽有那么多的表达方式,却常常从来不表达或很难准确表达。

  为何郁结于心口难开

  回想一下,我们平日最常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常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常对家人/好友说的话是什么?哪些想法或习惯,使得我们难以自由和自如地表达自己?

  似是而非之一:不必说。

  常听见一句话,不用说,心里知道就好。或者跟这稍有类似的:不说他也知道;我不说,他也应该知道。

  我不免想,人难免多少有点孩童时期遗留下来的自大和自我中心吧?不说而对方全然明了的时代,好像是在婴儿期,我们还不会说话时,好母亲仍能对婴儿的感受和需求十分敏锐,迅速反应。即便如此,即使是有过共生期的母婴之间,母亲也不可能对婴儿的全部需求和感觉都做出准确回应。

  见过国外一位治疗师的手记,他专长治疗儿童抑郁症,在观察过众多患儿和审视自己的治疗过程后,这位治疗师总结说:整个治疗中最有效的,是孩子在父母焦急地为他求医时,意识到原来父母是爱他的,是重视他的。——爱的力量确实强大,不过能有效表达和传达的爱,看来不那么多。

  明明白白说出来的,都未必能有效地传达过去,何况不说呢?成人之间,即使面对面交谈,也不免一面说话一面还夹杂着心中未了之事意中想见之人的分心,专注的倾听并不多见。在杂志上读过一则很有趣的事例:国外一位家庭主妇,一次家宴中想看看宾客们到底有没有注意听她说话,于是在上一道甜点时含笑招呼:你一定要多吃几块,我特意加了一点砒霜!而所有客人都客气地道谢接过,继续他们的谈天说地。

  事实如此。“我不说他也应该知道”的信念,多少有点像现代神话。

  似是而非之二:不可说。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所怕的错,有些是怕损伤形象,有些是怕先说对自己不利,也有怕破坏这段关系。

  有损形象的顾虑男性可能比女性更常见——本来英姿勃发的人,怎么还有这么婆婆妈妈的一面?旷达如苏东坡,也是称许自己的“大江东去”,有点看不上“杨柳岸,晓风残月”。慷慨悲歌仿佛更让人向往,哭泣与软弱则为人所不齿。可是,坚强真的就一定好过柔软吗?对比一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我们要保持坚强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佯装的不屑表达背后,我们隐隐惧怕着的是什么呢?一面说人活的就是一个感受,一面又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是什么让我们这样累和自相矛盾着?

  怕先说不利,大约是对说了之后的事态发展没有把握,于是期待由别人来说。见过一篇读起来有点伤感的小故事:一对青年男女,相遇、相识,都暗自倾慕对方,也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却谁都鼓不起勇气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之后两人各自婚配,这段感情则多年不变。直到一方临终,生离死别的当口儿,两人终于开始说,仍然说的是:我一直在等你先开口。——故事是故事,现实中我们没有等得这样又凄凉又惨伤罢了。但等过别人先开口的,一定不会少。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我们是怕先开口表达的,会处于下风?还是怕这样会暴露出弱点为人所乘呢?

  怕说出来破坏了关系,倒真的是满看重这段关系的吧。问题在于,隐忍不发,真的就能保证这段关系不受损吗?郁积在心里的,真的会渐渐淡忘,还是更容易留下一点肉中刺,让疼痛与不快日渐堆积与日俱增,直到有一天,突然像控制不住一样爆发出来?注意一下夫妻吵架时的常用语,就会看到一点小事往往带出陈年纠纷:某年某月某日你就曾经如何如何,我一直忍到现在……看起来忍非上策,百忍,不见得让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倒更可能在终有一日忍无可忍之时发作得更暴烈。如果及时表达了,还会这样吗?

  既然如此,好些我们曾经判断为“不可说”的情境,实际需要的,是找到一种不伤人不伤己、不伤害关系的方式来说吧?

  似是而非之三:不直说。

  即便在感到需要说、不吐不快之后,好些话,仍然较难启齿。我们常常选择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说出来,盼望对方一点就透,心领神会。说话时会旁敲侧击,连骂人时都要指桑骂槐。可惜的是,求爱时给对方一面内藏镜子的小盒子,声称装有心上人的照片,可以营造惊喜的气氛。生活中有口难言的曲折暗示,却常常让别人难以意会。

  很常见的,关爱的话用指责的口气来说——早有朋友对我感叹,观察好些女孩子,有的会表达,有的不会表达。同样是等人久候,“你怎么才来?”的责备,和“我等你很久了”的撒娇,效果一定有所不同。最终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的,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不同的累加。

  虽然说愤怒也是一种艰涩的爱,毕竟不是太多人有慧眼看到艰涩背后的爱意。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难以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呢?十来岁刚开始注意异性的小男孩,会故意去欺负他喜欢的小女生。莫非,我们一向很难学到有效地表达情感的方式,于是这种惯性长年延续下来没有改变?

  也谈无条件接纳

  说到底,情感让我们自己又爱又怕。最幸福的感受,与最痛苦的伤痕,都是她所带来。她好像可以让我们升上天堂的门口,也可以让我们徘徊在地狱的边缘。

  于是为了远离痛苦,有人索性选择漠视情感。只是,若完全理智、决不动心,人与机器,还有多大的差别?若连人之所以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感受都回避,我们多大程度上还是自己在活着?

  有可能成长中我们经历过难以表达真实感受、不被允许表现真实自我的早年。那时我们决定隐藏起一些东西,表现出外界所许可的坚强形象。那很可能是当时我们zui.好的生存策略。

  只不过,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是否分得清环境的变化、人事的变迁?去看清在变化后的世界中,昔日的决定已经不一定是zui.好的处世金针?

  改变的前提,是接纳和允许。接纳自己的软弱或错误、不完美和心有不足。接纳自己所有感受和情感。情感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即便不谈能接纳自己的软弱才会真正走向强大,自我接纳,也使我们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对自己坦诚

  要说出“我感到……”,有时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能够指明在什么情境下、你说了做了什么的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感觉,因为怎样的原因,其实我希望你能怎么样,那就更加具体。比“你为什么屡教不改”之类的指责,更接近本心。准确的信息,加上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是有效表达的基本要素。

  当然,无论表达正面或负面的情感,都要看一下对方的反应和能接受的程度,适可而止,不必狂风暴雨一般倾泻而出。

  为了好的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把握分寸之外,还需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是理想结果。要接近理想结果,那就将情感表达用在合适的地方。

  所有这些都做到了,也还要有相当重要的一项心理准备: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不能保证对方一定有预期的回应。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不过不付出,恐怕要失掉很多收获的机会和可能性。真实的表达至少保证了,对自己的坦诚。以《海的女儿》的童话为例,假如我们可以改写经典故事,真的像那位小学男生所说,美人鱼学好了文化,给王子写了情书倾诉衷肠,也不见得王子就能接纳和爱上这位待他恩情非浅的异类。曾见三毛在文章中说,许多老故事结局实在凄惨,她尝试将之改成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相信这一方面是因为悲惨结局激起的感觉让人不好受,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向往也需要一个好转的趋势。光明的尾巴,可以给我们那个好转的趋势,有了希望,就使得之前的惨痛不那么难以承受。

  而坦诚与面对真实,相信是使得事态真正好转的前奏。

  表达与否,如何表达,是各人的选择。无论怎样选择,那都是我们自己要过的生活。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高考结束后做些什么

第一,跟自己最好的同学进行一次毕业旅行。 毕业旅行是青春时光当中非常美好的一个经历,如果能够跟班上同学一起组织的话,那也非常不错。 如果不是班级同学一起组织,也可以三五个好朋友一起去,来一场毕业旅行,因为毕业旅行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让...
2023-12-0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什么

ADHD的定义和症状 ADHD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缩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ADHD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会导致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的困难...
2023-11-23

化妆后焦虑、不敢穿漂亮衣服…精致羞耻症,为什么如此难以克服?

化妆后焦虑、不敢穿漂亮衣服…精致羞耻症,为什么如此难以克服? 作者:每日人物 在8月第二个周末,迎来了每日新语的第十一期,本期我们带来的是——精致羞耻。 在哪些时候,美丽会成为一种错误? 是花两个小时化妆,出门又觉得不好意思? 是买了一条好看的裙...
2023-08-13

青年群体晒朋友圈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青年群体晒朋友圈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作者:霍妮心理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在社交应用中,用户的行为和交流方式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微信朋友圈浏览好友动态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常态。 在2021年1月19日的微信之夜上,腾讯公司的副总裁张小龙讲到,每...
2023-08-13

武状元的成长路径给我们什么启示?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清朝一名武状元张宪周的成长经历,颇有感触。 众所周知的是,一直以来科举其实是有两条线的:文举和武举。而在中国古代,读书本身就是件奢侈的事情只不过和武举相比,文举又显得更平民化一些。 等等,读书怎么就奢侈了? 很简单,从...
2022-05-13

减少孩子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做什么

减少孩子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做什么?...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