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经验之谈:如何正确对待早恋
导语: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对身边一对对穿着校服的“学生恋人”熟视无睹了,大街上、公共汽车里,这样的“风景”随处可见。中学生早恋问题已经从几年前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到底为什么中学生早恋这一现象会屡禁不止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呢?该怎么劝说早恋的学生?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正视的问题。
一、学生对早恋的认识
1.多数学生认为早恋美好
在对早恋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不少同学是这样认为“早恋是正常的,是心理的变化”、“应当提倡,这是社会进步、开放的表现”、“早恋是伟大的”、“很在乎过程的浪漫,虽然结果都很心酸。”……也有学生把两性之间与众不同的友谊当成早恋,所以认为是美好的,还有学生对早恋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分不清什么是早恋。明确反对早恋的同学则是接受了较传统的教育,他们用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去看问题。
2.最早何时可以谈恋爱
有一部分学生才进高一就是成双成对的,了解发现,还是初中时,这段感情就开始了。对何时开始或何时才可以开始恋爱,学生的意见不太一致。有人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恋爱,这不是重要的问题,这是随缘随心的事,应该顺其自然,如果真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去发展。还有人认为要到大学才可以谈恋爱,因为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感情上,认为早恋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这种青果实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不利,有主见的人应在大学找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
3.多数早恋瞒家长
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态度,学生普遍都有牢骚:“很多男女同学只是因为关系好,就给大人扣上‘早恋’的帽子,使原来纯洁的友谊沾上了污点,这样是非常不对的。”学生最反感父母对早恋采取的态度依次是“到学校反映情况”、“跟踪监视自己”和“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不少同学指出,早恋是青少年第一次对异性产生美好的感觉,是纯正健康的,家长、老师zui.好不要采取过激行为,这样反而会使他们反感。他们希望家长们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多沟通,少责骂。
二、中学生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一般表现为隐闭性,因为她们的行为毕竟不同于正常的成年男女的恋爱行为,她们知道,如让老师和父母、亲戚知道,肯定遭到反对,所以她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都是"地下式"的。但是只要细心观察,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是不难发现问题的。一般地,学生有早恋的意识和行为后,常会表现为:突然比平常注重衣着打扮;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甚至在课堂上眉来眼去,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返、放学的时间不正常,离家上学的时间过早,放学后回家的时间过迟;电话频繁,但不愿父母或其他人接听;活泼好动、喜欢与别人交往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等;用零花钱突然比平时多;借故迟到、早退或请假,甚至常常旷课。
和几年前学生早恋相比较,目前有以下特点:多,通常每个班级都有,部分班级中存在早恋及有早恋倾向的学生甚至多达十几;大胆的特点,上学放学的路上,周未的大街上,不少老师都曾发现学生中存在两异性同学勾肩搭背招摇而过的现象;成人化,对异性的倾慕只隐藏在心中,表露在纸上,已经和成年人的恋爱十分接近,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出双入对,逢特殊的日子如生日、情人节也有成人的浪漫举动,送花、送礼都是极为普通的事;舆论宽容与家长认同,学生会因为某某和某某好了,而对他们采取鄙视,不屑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很自然的态度接受,有的学生甚至取得了双方家长的认可,
三、早恋成因分析
引起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步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中学生"早恋"的主导因素,除此以外,由调查可发现,引起女学生早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2.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上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极不良的影响。
3.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长本人素养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女儿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4.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5.由于共同学习、工作的关系,互相爱慕,产生了较纯真的感情,但未能理智地处事,产生极大的感情烦恼。
四、早恋学生处理原则及方法
首先,教育者应充当倾听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其次,教育者不妨充担‘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虽然家校配合是教育中的关键,但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做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老师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前一览无余时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有已知道,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
第三,学生对比考虑,自我认知后果。对为什么要早恋这一问题,有学生说这挺好玩,高三的学生甚至说,高三的学生实在太枯燥了,得要自已找点乐子。对以后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呗。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其实,孩子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所以,老师有这个义务让孩子受到伤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让他们懂得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第四,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尝试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以一种更为纯洁的心理去对待第一份感情,也会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出色,从这个角度对他们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动力呢?
第五,对早恋的学生不要大惊小怪,特别是才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有的同学起初并不是恋爱关系,只是相互倾慕。但这种普通的情感被误解之后,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合学生的看法:异性交往不存在“对”与“错”,因此也不应该有绝对的禁止和支持。如果当事人能很好地处理情绪、零用钱、学习与交往过密之间的关系,那么就没必要干涉。对不能很好处理各种关系的同学,家长和老师应该用朋友的姿态去和孩子探讨。最失败的方法就是拿过去的例子或别人的例子做材料说教,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不同,所以这种话既没有说服力,又容易让人反感。
事实表明,对早恋问题宜导,不宜堵,如粗暴禁止,简单化处理,常常事与愿违。中学生对异性产生感情是青春期性的成熟标志之一,再自然、再真实不过了,关键是我们怎样引导。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