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证
家长要倾其所有、全力以赴去成为一个好家长,构建自身能力架构,并以其为基础,通过动态更新的方式去丰富自己的技能,最终实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获得未来的目标。
--小记
人的一生被各种各样的证包裹着。“证”代表了持证者的资质和能力,又时刻划分着持证者的义务,可以说“证”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认可,“证”也是一种对权利与义务的划分。
为了获取这些证,大多数的我们倾其所有、全力以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地训练自己,去实现通过获得证件的考试。
但也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证件的,比如说产品经理,比如说职业经理人等等,这些职业都是不需要考证的,但与此而来的是对人的要求更加严格,无论是自身构建的能力体系、丰富且成功的经验,或是强大的资源人脉等等,往往没有证的职业对人的要求更加严格。
人类知识库是在不断更新的,尤其是在交流沟通便捷、人口基数众多、思想丰富活跃的今天,知识总和的增长速度快的令人吃惊。因此通过认知的不断丰富,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技能进行全面升级。
其实,一生二、二生四,最终的核心就是这个“一”的道,有道才有法,有法生多术,掌握了核心加上实际情景的融入迁移,便可以创造出你想要的东西。
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
(一)请你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资格做家长
拥有一个身份,是需要匹配相关证明的,就好比方说“建筑工程师有建筑工程师证”、“教师有教师资格证”、“医生有执业医师证”,他们的证时时刻刻证明着他们通过某一项认证和考试、并有能力将所在领域的事情做好,可以设计高楼大厦、可以教书育人、可以治病救人。
但是作为父母,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子女一生的存在,需要教孩子如何去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父母,好像除了结婚证、生育证和户口本这样的事件性证明,真的是拿不出来任何可以证明自己具有养育小孩能力的证明。
要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直接去做某一件事,想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做好真的很难。
现在连小学生都有证来证明自己完成幼儿园的学习并且具有履行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职责和行为规范。那么请问,小学生在小学具有的适应小学生活环境并继续文化课学习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毋庸置疑,当然是在幼儿园阶段获取的。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不可能让一个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直接上小学的,这样在上学的第一天,孩子和你分开的时候,很有可其他小朋友在幼儿园上学第一天和他们的家长分开时的表现一样,场面极度失控。
同样,没有经过育儿训练的家长,第一天带孩子的也会是一片狼藉。但这都不重要,这只是养育环节中的“养”,无论刚开始有多么的艰难,所有的家长都能挺过来,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难。
但是作为养育子女的“育”,这个可就比养困难多了。可以看到,多少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走上了失学、叛逆、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家长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家长,他们有的都是野路子,从来也不去学习如何教养孩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一些同样没有经验的人一起交流所谓的经验,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去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教育,在专家看来,那不是教育、那只是向孩子发泄脾气与不满。
【在笔者看来:有些家长还真不如自己上小学的孩子呢,孩子的童真都能分清对错善恶,有些家长就只会被自己的无能和脾气蒙蔽双眼,最后只剩下一味地指责自己的孩子】
有些地方小学毕业还得考试竞争升初中,初中结束再参加中考,按成绩分流不同的高中,在不同水平的高中接受着不同质量的高中学习,最后有一个对这12年学习水平的考试叫做“高考”,高考的成绩决定了会上哪所大学……在未来的人生中,会有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从事不同的行业也会有对应的证书来证明持有者的经验和能力可以胜任专职的工作。
再往后就会有像结婚证、房产证这一类的证,来证明着持证者的权利和义务,你可以做什么、同时你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所以我想请问家长们,你们有什么资格证明自己有能力可以承担养育孩子的义务,等一下,这里说义务这个词可能不是很确切,我想用来形容家长养育孩子,更准确地词是责任。那么再重复一下刚才的问题,请问家长们有什么证明或者不要证明,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家长们有能力和资格来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二)动态变化的经验与架构、迎接更好的自己
证明经验和能力的不是结婚证也不是家庭户口本, 仔细想一想好像也不是初高中毕业证书、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好像也不是婚育培训合格证、计划生育保健服务证这一类的证件。
纵览人一生中可能会需要到的100多个证件,好像没有一个证可以用来代表持证人具有养育子女资格的证明。纵观人类社会,好像真的没有一个证可以代表着夫妻拥有养育子女的能力和资格。
不错,事实的确如此。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越是不需要证的岗位越是对人的要求严格,那些中层及以上的岗位,基本是没有证件可以来代表他们拥有胜任岗位的能力,而往往是那些执行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证明来代表自身的能力。
你比如说,作为一个CEO或者CEO预科班的中层管理岗位,从来没有人会问他们,你有什么资格证来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问一些医生、工程师,问他们有什么证,医生会说他有什么什么证,工程师会说他有什么什么证。
但是一个非基层执行层的岗位,从来不会说自己有什么什么证,而是会说自己在什么公司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尤其是那种成功的经验,他会说现在干的这个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者之前的那个比现在的难多了,但依然做的很漂亮,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会自然而言地很放心让他来做这个事情,为什么?因为他的经验证明了他有这样的能力去完成这个事情。
但你知不知道,这些经验的获得往往比拿到那些证书难多了。这些人的经验往往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别人的理论-实践-得出自己的理论-再实践-再引入新的别人的理论-实践-更新自己的理论-实践”获得的,这个过程不亚于博士生写论文,举个例子,例如理工科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在一个人总结出自己的经验的过程中,这些层面都会涉及到,比如说我最熟悉的产品经理,研究产品的时候会了解到新的人性,这属于人文学科中的基础探究,利用这些人性,我可以将其应用在产品里面,这就是应用研究,如何将其批量化这就又变到了工业技术和生产经验。所以你看,经验的获取并不是像表面上那样简单。
地球实在变化的,无论是物理层面、人文社会层面、还是时时刻刻发生的事件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都是变化的。很多所谓的真理或多或少都在增加新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时刻去关注变化并接纳、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观察事物变化的能力、区分优劣和所需的能力以及将其融入自身的能力。
对于养育孩子,社会的变化让不同时代的孩子们面对的环境都不一样了,但是作为你的孩子,他和其他任何时期的孩子的根本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渴望父母的关注、担心父母给的安全绳是否牢固、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有足够的朋友并获得朋友的尊重等等。时代的变化,只是让他们在这些方方面面的表现不同了,但是本质没有变。你可能说,80年代的小朋友喜欢看小说,现在的小朋友喜欢刷抖音打荣耀,但本质上是孩子缺乏合理的关系的表现,毕竟如果现实中获得足够的满足,谁又会愿意躲进虚拟的世界呢?
可是作为家长,没有经过正确的教导,家长可能会单纯地认为这个小说、这个抖音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不能让孩子再玩了,家长之间可能在交流如何不让孩子看小说刷抖音的经验,这个家长说我从来都是让孩子写完作业再玩的,那个家长说我在家让孩子玩一会、我走了之后就让孩子看书学习。
唉,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指导,大多数家长只能去解决面上的事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从来不问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交流的还是错误的经验,三个臭皮匠真的能顶上一个诸葛亮吗?如果能的话,刘备直接找三十个臭皮匠,大业早就成了。
我看过一个挺可惜的事情:有一天早上,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小姑凉在哭、和她爸爸说不想去上学,他爸爸说爸爸也不想去上班、难道和领导说我今天不想去了吗,你看地铁上有很多叔叔阿姨在看着呢,他们好久没有看到小朋友哭了……噼里啪啦说了挺多的事实类比,可小朋友还是在哭。最后我问小朋友,为什么不想去上学?小朋友说,怕爸爸下班不来接她回去,哈哈哈哈哈,我笑了、他爸爸也笑了。
上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当孩子发生不情愿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讲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举例子让他看到别人都是这样做的,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先问为什么”,一个为什么不够就多问几个为什么,问到最根本的原因,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所以你看,当家长虽然不需要考证,但是没有理论的支持真的很难解决养育孩子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然后不断地更新精进,与时俱进。
可见,作为一个家长,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太多太多了,真的需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及格,容不得半点懈怠。
(三)5W理论融入教育,一点点小福利
这是福利环节,现在分享一个面对不妥协孩子最管用的方法:“连问为什么?”(5W)
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不听话的”孩子,而是“不妥协的”孩子,一个绝对听话的孩子人生是可悲的,我想这应该是公知真理了。
何为“不妥协”?前提是父母说的没有错,如果父母说的都是错的,然后强迫孩子去做,那就呵呵了。
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在父母说的都是对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会不妥协、不按照父母说的来做,就比如前面说的那个不想上学的小女孩,她爸爸让她上学她不想去,这样的情况背后一定会存在当事人自己的认知偏差,或是对事情本身的、或是对前后关联事情的。
小女孩担心自己的父亲下班后不来接她回家,可事实上父亲每天都在接她上下学,这就是小女孩对前后关联事情的认知偏差,如果她知道父亲在她放学的时候会来接她,她还会哭嚷着不想上学吗?
很多情况下,一个为什么(why)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像你去考验一个人对行业的认知,能够连续问他由浅到深的5个why,他能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行业的认知比较深,如果他能提出5个why,相信会比能够回答5个why的认知更深刻。
所以当你遇到与孩子沟通的紧急情况时,不妨试一试,先来一个意想不到的为什么,这时候孩子会很蒙,很有可能会从刚才的哭闹状态变得镇定的让你想都想不到,孩子的内心也很蒙,刚才发生了什么?人的线性思维会强迫他去终止哭闹的进程,然后进入回答问题的进程,然后你就可以继续向他提问,发现最根本的原因,逐一回答,让孩子明白自己想的是错的,爸爸不会不来接你回家的。
还有一种方法我没有试验过,家长突然就让孩子来问自己问题“你有没有什么要问爸爸/妈妈的?”
这个我没有尝试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最后有点必须要说的话,当父母常说一句话“孩子还小”,这句话在现实中可以应对很多情景,比如说孩子做一件事坚持不下去了、孩子因为自己的小脾气犯了错误、孩子不懂一些事情想问家长等等,你会发现只要父母祭出这句话,所有本应该他们连带着责任或者需要他们帮助孩子的事情都可以直接推掉,然后和孩子一起坦然面对解决,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可以凭借一句“孩子还小”直接推掉,这是一种极度的不负责任的情况!
难道就因为孩子还小,没做完的事情就可以不做了吗?难道就是因为孩子还小,对别人犯下的错误就可以不了了之、不再被追究了吗?难道就是因为孩子还小就不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了吗?
绝对不行!
人生的责任时刻都在,“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有因才有果,时刻为自己现在的人生负责、未来的人生才会更好走!
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再说“孩子还小”这句话了,让你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培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习惯,这样的他的人生才会过得更好。
孩子不是父母的小号,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以zui高效率了解更多可能性、确定目标、实践去获得!
原创 有志者是金成 有志者是金成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