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怎么办?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3-27

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玲珑心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9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两张脸孔的小孩

  周末我约闺蜜小聚,同是宝妈,聚会也得拎上自家的“拖油瓶”。我们俩的孩子差不多大,正好玩到一起。商场搭了个舞台搞活动,小朋友上台表演有小礼物送。我儿子蹿上去唱了支歌,领了辆玩具小汽车,高兴得什么似的。我跟闺蜜说:“叫萌萌也表演呀,她不是一直在学跳舞嘛。”闺蜜也鼓励女儿上去,可她怯生生地拽紧妈妈的衣服,怎么也不肯。萌萌羡慕我儿子的新玩具,闺蜜就给她现场买了一个。但一转眼,两辆玩具车都到了我儿子手里。“弟弟从我手上抢走了!”萌萌委屈地扁扁嘴,钻进了妈妈怀里。“这孩子真怪了,在家里横行霸道,一出门就秒怂!”处理好孩子们的纠纷,闺蜜跟我感叹,萌萌

  在家一向大呼小叫、上蹿下跳,像个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可离了家门就变成胆小怕事、温吞软弱的小绵羊了,简直像长了两副面孔。

  窝里横、出门怂,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通病。而且,这两者似乎形成了正比关系,在家越横,出门越怂;反过来,在外面怂了一天,回到家更加蛮横无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些家长,将孩子这种表现简单归结为“认生”。觉得家是熟悉的环境,孩子感到放松与自在,因此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踏出家门,就到了陌生的领域,面对无法掌控的人和事物,自然无所适从,就变成畏首畏尾的怂包。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儿童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天生有一种“界限感”和强烈的地域意识。

  家是孩子拥有的领地,不需要控制情绪,一旦跨出家的界限,孩子不确信自己的表达会不会被倾听和理解,会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过,孩子的双面表现都是真实的。假如他在家内家外的行为状态存在巨大差异性,那就并不是认生这么简单。

  窝里横的背后,是恃宠而“骄”

  美国电影《奇迹男孩》中,奥吉是一个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直到五年级时才进学校读书。第一天上学,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用球打他,喊他“丑陋的怪物”,嘲弄他的小辫子。奥吉没有反抗,甚至一句辩驳也没有。可一回到家,奥吉就怒气冲冲地闯进姐姐房间,找到梳妆台抽屉里的剪刀剪掉自己的辫子。姐姐关心地问他情况,他也不理睬,而是狠狠摔了下门跑出去了。在之后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吉对老师和同学都彬彬有礼,以为好朋友欺骗了他,他十分痛苦,却仍然沉默忍让。而奥吉在家里不是这样的,他会冲父母发脾气,冲姐姐大喊:“给我出去!”不止奥吉,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窝里横,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家人都宠爱着自己。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无条件的让步,这本质上会有一种“恃宠而骄”的味道。孩子虽小,但潜意识里有对风险的判断,这种判断决定了他在什么场合采取什么态度。还有的孩子心里也知道自己发脾气是不对的,他之所以在家里肆无忌惮,是因为他确信家是最安全的,家人会接纳他、包容他,他这么做并无风险,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家庭给了孩子抱持的环境,让他放松下来。他在家门外吃了瘪,渴望在家里得到安慰。

  这种窝里横不是真的嚣张跋扈,而是用来掩盖自己在外面的挫败感与自卑,并对自信的一种找补。

  孩子的表现是天性流露,也是情绪释放,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他习惯了以自我为核心,面对家人一味地任性、蛮横,不管不顾地闹脾气,总是把在外面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到亲近的人身上,显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归其原因,是父母的宠爱。

  越是无原则娇惯孩子的家庭,这种情况越会变本加厉。父母的宠溺、纵容与妥协,很容易变成滋生“窝里横”的土壤。

  同伴关系的无力,导致社交茫然

  三岁的小男孩乐乐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发午间点心,有他最喜欢吃的草莓蛋糕卷,乐乐像在家里一样去拿最大的那块,却发现被同桌的小朋友提前抢走。“给我!”乐乐喊了起来,但同桌并不听他的命令,鼓着腮帮子很快吞了下去。到了玩游戏时间,乐乐看中活动室一套拼图,可是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围在一起拼起来。乐乐又气得大叫:“我想玩,让我先玩!”但显然这句话依然没有奏效。他开始意识到,这里不是他的家,没有人再把他当作中心。

  在国外,社交力被称为Social Skill,从孩童时代开始体现,并与性格有关联。

  孩子在与同伴的社交中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领导者还是追随者,发布命令还是习惯服从。

  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同伴关系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孩子想要建立一种社会认同感,就必须从家里走向家外。

  有些孩子在陌生场合表现得害羞、不果断,遇到问题不敢自己解决,面对欺负或不公平,也不敢表达愤怒和反抗。更明显的是,他会避免两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和一大群人待在一起。鲁道夫·谢弗将其定义为

  “被忽视的孩子”,他在同伴关系中显得被动与无力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面怂”。然而,这种怂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对社交方式的不适应。这一点,在窝里横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来到陌生的环境,他很快发现自己习惯的刁蛮任性没有人买账,这让他很没有安全感。外面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孩子并不能随时随地地被人尊重与接受,一次两次之后,这种巨大的失落与茫然将他推向另一个极端,他怂了。在家里越蛮横的小霸王,在家外的心理落差越大,他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因而生出怯意。

  “横”与“怂”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孩子身上发生了奇怪的融合。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跟“窝里横、出门怂”截然相反的,是孩子在家乖巧、在外淘气,用通俗说法就是“人来疯”。但其实,这两种表现都是一种情绪上的诉求。以前听过一个解析:

  孩子窝里横是由于对外界缺乏自信,而人来疯则是渴望来自外界的认同。

  他感到沮丧、难过,又或者紧张、兴奋……正因为有这些情绪的发生,引起孩子行为上的变化。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管理情绪。

  ①制定明确规则,拒绝溺爱

  溺爱,造成规则的丧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想让孩子正确地融入社会,首先要纠正他的错误认知,不偏宠、不放纵,让他知道窝里横并不能解决问题。

  ②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与社交能力

  情绪与智力不同,除了天赋,后天的练习尤为重要。

  见过世面、眼界开阔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抗挫能力与社交能力。想修正孩子的“出门怂”,要多给他制造出门的机会,鼓励孩子与人打招呼交朋友,进行社会活动,学着表达需求。让他在探索同伴关系的过程中构建自信。

  ③父母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并天生喜欢模仿。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双面人,在外面温文儒雅,对所有人和蔼可亲,而回到家中,就肆意释放负面情绪,不尊重家人,恶言恶语。这对孩子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孩子有样学样,在外唯唯诺诺,在家为所欲为。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表里如一,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的主人。那些埋怨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父母,不妨从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我们自己该做的事,给孩子提供一个更理想的成长环境。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