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讨厌一个人,恰是认清自己的一次契机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3-14

讨厌一个人,恰是认清自己的一次契机

  讨厌一个人,恰是认清自己的一次契机

  背景:

  一个集体中经常有人互相“看不惯”,由此很容易形成小帮派,影响班级和谐,也不利于学生彼此身心健康成长,就连班级分组都颇受影响。因为一个人“厌恶”一个人,而搞得小组四分五裂,毫无凝聚力。

  青春期的孩子的关系情感也很微妙,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被他们简单的划分为“我喜欢的”和“我讨厌的”,所以前一刻还像粘稠的蜂蜜,甜得发腻;后一刻又如清水一般寡淡,各自为阵,有的甚至还有污浊之气。

  对于“关系”而言,他们并不是不在乎,而是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所以常常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别人而不是“自己”,所以行走之中,如履薄冰,友谊之路越走越窄也是经常发生的。

  但一个人在说“我讨厌……”“我看不惯……”的时候,其实,他是被别人所厌恶的对象。

  正如,纪伯伦在《沙与沫》中所写,当你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道真实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基于此,我上了这堂心育班会《讨厌一个人,恰是认清自己的一次契机》

  步骤:

  环节一:豆瓣上的“讨厌小组”

  师:同学们,你们生活中如果遇到讨厌的人,你会怎么办?

  生1:远离他。

  生2:不交往。

  ……

  师:你们知道“聪明”的网友是怎么做的吗?他们在成立了一个“我讨厌XXX”小组,介绍也很有意思,:“把你讨厌的生物、事物说出来,我们一起唾弃他。”(呈现PPT,众笑)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随便怎么说都对。

  生1:厌恶这种情绪广泛存在在生活中。

  生2:“讨厌”这种事情吧,不可能常常挂在嘴边,显得自己很没素质,但又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情感,不能压抑久了吧,所以就在网上乱说。

  ……

  师:那同学们会不会在背后唾弃你讨厌的人呢?

  生:这还是不会的。

  师:同学们刚才都提到了,“厌恶这种情绪广泛存在在生活中”,想必同学们也有自己讨厌的人。(故意停顿,望着部分学生。)

  (学生不住点头)

  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在这张表格上简单梳理一下平常讨厌的人(只能用代号,如花小主、林黛玉……),并请写出理由。

  环节二:心事小调查

  讨厌的人

  理由

  学生分享:

  生1:我讨厌的人,我把他称之为“灭霸”,因为他真的很不会说话,一开口就能使大家热烈的话题冷场。

  生2:我讨厌的人,我把他称之为“空气”,说不出什么理由,就是单纯的讨厌,而且有时候讨厌,有时候又不讨厌。

  生3:我讨厌的人,我称之为“冷猫”,我讨厌的是他那种高冷的感觉,感觉别人上辈子欠他什么东西似的,给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那嘴角微微上扬的感觉,透出了一种“不屑一顾”,感觉是我的热脸凑在了他的冷屁股上

  ……

  环节三:解析“讨厌”——

  并非所有的讨厌和反感都站得住脚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并非所有的讨厌都是站得住脚的。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自我检查”,如果令我们“生厌的对象”符合这些标准,我们就打“√”,不符合就打“×”。

  检查

  ① 检查是不是对方的言行像极了某个人,勾起了我不愉快的过往?

  ② 检查是不是她的目光斜视,从不正眼看我的举动刺伤了我的自尊心?

  ③ 检查是不是听多了他的八卦,在脑中人为拼凑出了他令人讨厌的印象?

  ④ 检查是不是对方对我的反感激起了我的厌恶?

  ⑤ 检查是不是对方的优越感激起了自我某方面无能干的愤怒,把妒忌幻化成为了厌恶?

  ⑥ 检查是不是对方特别优秀或者自带光芒,让我也会感觉内心的不安,总是会感觉到自身的地位有一种潜在威胁,这种威胁会无端让我们对他人引发讨厌?

  ⑦ 检查是不是把自我的优越感投射在了对方身上?

  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讨厌”,其实很多都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和审查过的,就是一种无端的情感,大伙儿赞成吗?

  生:赞成!不赞成!

  师:即便你思考过“厌恶”的理由,但你也多半是浅层次的,没有深究下去,而且斗争的矛头都是指向“对方”,这点赞成吗?

  生:赞成。

  师总结:同学们需要今天需要记住一句话:

  盲目的反感、排斥和远离,其实是一种模糊不清的劣质的情绪。既耗竭自己的心力,也无益于改善自我。

  环节四:以“厌恶”的心理学机制

  师:刚刚才老师给同学们的7条标准,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点”,这就是“讨厌”的心理学机制。

  第一,心理投射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所以……

  生:我们讨厌某个人,其实也是自我内心价值观的折射。

  师:对了。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其实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我们的内心。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科普小视频再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投射”。(播放视频)

  师:看完了视频,同学们结合自身再举几个个身边的例子。

  生分享:

  生1:比如我很讨厌某些人没有教养,可能是因为因为我内心觉得他们是缺乏基本的素养,因为这可能与我们多年所受教育相悖。

  师:对,这就导致你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接受,只好通过厌恶的情绪得到释放。

  生2:我讨厌那些锋芒毕露的人,可能投射出我内心还是对“大胆表现”这种行为的向往吧。

  师:这也是一种投射,得不到的反而容易“因爱生恨”……

  师总结:请记住下面这句话:

  我们因为相似而相聚,

  却因为差异而成长。

  师解释: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都背负着各自的“基因密码”来到这个世界上和另外一个人相遇。势必一定会有相同的好恶投射在了一起,这个时候,你们走在了一起,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不欢畅……但你们身上也势必有不同的好恶,彼此并不兼容,是不是需要强迫对方来将就我们呢?

  第二,内在安全感丧失

  师:其次我们的“厌恶”心理还可能是因为内心控制感的缺失。心理学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来自自我控制的安全感,这种自我安全感是我们内心安定的根源。一旦有些人行为不为我所接受的时候,内在的安全感被触动了,这也会引发我们的讨厌情绪与不安感。这种失控感会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制造出一个“假想敌”。同学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1:比如班上来了新同学,他特别优秀或者自带光芒,我也会感觉内心的不安,总是会感觉到自身的地位有一种潜在威胁,这种威胁会无端让我们对他人引发讨厌。

  师:O(∩_∩)O哈哈~,你是在说你和你和另一个课代表之间的关系吧。

  ……

  师:老师曾经看到一篇帖子,就是用这个原理来解释的,同学们来解释一下呢!为什么上面说宫廷剧的斗争这么激烈呢?

  生:“内斗”源于“厌恶”主要是由于她们内在控制感的缺失,内心总有一种不安定感,她们会自然而然感觉到危险随时在身边,所以就会自己制造假想敌斗。内斗还是为了换取一个安稳的内心吧。

  ……

  环节五:以此为镜——反思和提升自我

  师:你会发现,无论喜欢还是讨厌一个人,都很费心力的,这点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若是“讨厌”了一个人,你表面上装着无动于衷,冷漠无情。其实,你对他更加敏感,你会觉察他的一举一动,然后根据对方的言行做出反应,从这个方面来讲,“讨厌”并非是一件好事,至少是一件比较耗费心力的事,对吧。

  师:所以,我认为:

  讨厌一个人,恰恰是认清自己的一次契机。

  认识到自己的深层次“需求”

  师: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可以投射出我们内心真实的“需求”,这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接下来,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这几种情景。(呈现课件)

  课件内容

  ① 有人嘲讽网红脸、鄙视流水货,有可能折射出Ta内心________________。

  ② 有人给别人贴标签“绿茶婊”,有可能折射出Ta内心_________________。

  ③ 有人抨击别人虚伪,有可能折射出Ta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人厌恶别人老是在课堂上“出风头”,有可能折射出它内心_________________。

  (待学生分享之后,师总结)

  嘲笑网红脸的潜台词有可能是,“我既没有钱,又没有变美的决心,只能隔着屏幕挑挑拣拣,垂涎欲滴。”

  给别人贴“绿茶婊”的标签,折射出“嫉妒别人桃花不断而你乏人问津。”

  批评别人“虚伪”,可能折射出我们“缺乏别人的八面玲珑”以及对“处事圆滑”的需求。

  厌恶别人出风头,有可能折射出我们“对自信人生”的需求和追求。

  总结:其实,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看做是一面镜子。我们对朋友的厌恶,对他人的批判,往往折射出我们内心的某些东西。你的好恶,你的创伤,你的弱点,你的自卑,怯弱,你欲求不得的东西……

  师:讨厌一个人,恰恰是认清自己的一次契机。

  有些时候,厌恶的背后是内在安全感的缺失,我们应该用心的去提升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厌恶。这类“讨厌”的背后,暗藏着对他顺境的羡慕,也附带着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与其用心良苦的讨厌他,不如思考一下,是哪些优势造就了别人的顺境,又是哪些短板伏笔了我的无能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此作为思考的起点,把这种“妒忌”之斧大胆地劈向自我,把“斗争”的矛头转而对准自己,看看自己口口声声“讨厌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自己“心向往之”的东西都提出来,以后有意识的加以训练和提高。

  这就算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写在自己的《暮省》本里面,题目就是《欣赏别人,提高自我》……

  原创 殷振洋 殷哥说教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