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人家你更聪明
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
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zui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律师楞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我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是错误的话,你这样说不更好吗?“唔,我倒有另外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得到纠正。”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其实,那才是科学的做法。有一次,我去访问著名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史蒂文生。他在北极圈内生活了11年之久,他告诉我他正在做一项实验。我问他:“史蒂文生先生,你打算从实验中证明出什么呢?”我永远不会忘掉他的回答,他说:“科学家永远不会打算证明什么。他只打算发掘事实。”
那位因为正确而犯了错误的律师,如果懂得史蒂文生的思考方法,他就一定会使法官的态度宽容大度起来。
我们不少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不少人具有固执、自负和嫉妒的缺点;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罗宾森教授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
“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不要告诉人家你更聪明
http://39.net 时间:2006年11月15日
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
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zui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律师楞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我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是错误的话,你这样说不更好吗?“唔,我倒有另外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得到纠正。”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其实,那才是科学的做法。有一次,我去访问著名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史蒂文生。他在北极圈内生活了11年之久,他告诉我他正在做一项实验。我问他:“史蒂文生先生,你打算从实验中证明出什么呢?”我永远不会忘掉他的回答,他说:“科学家永远不会打算证明什么。他只打算发掘事实。”
那位因为正确而犯了错误的律师,如果懂得史蒂文生的思考方法,他就一定会使法官的态度宽容大度起来。
我们不少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不少人具有固执、自负和嫉妒的缺点;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罗宾森教授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
“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幸福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关于幸福的话题,常常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拥有财富和地位才能获得幸福;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中充满阳光自然就会幸福。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幸福?
唯物主义者认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观标准,又要看主观感受。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甚至感到不如过去幸福了。显然,这个“反差”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说,改革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在我国社会深刻变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必然会给不同的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对此,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主观因素讲,幸福总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感受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事实表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感受幸福。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老子也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皆有欲,这种欲望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但是,如果私欲膨胀、欲壑难填,就会为欲所惑、为欲所累,遑论幸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改革尚未到位、体制仍不完善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看到一些消极现象就失去内心平衡,面对名利和美色的诱惑就变得难以自持,结果必然误入歧途。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过分贪婪而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最终也远离了幸福。
学会感受幸福,应当富而思源。懂得感恩才能知福。一流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分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常常想到“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心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抱怨。同样,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得来的,应该倍加珍惜。如果富而忘本、迷失方向,就会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奋斗者常常是充实的,奉献者常常是幸福的。学会感受幸福,需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很难想象,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人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努力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为了人民利益而奉献,不但自己能够感到幸福,而且能为他人带来幸福。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会添一分和谐、多一丝暖意、增一股活力。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