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解放孩子捍卫童年!

发布于:百学网 2009-08-29

解放孩子捍卫童年!

  “快乐的童年=不幸福的成年”,时下,在教育孩子时执此冷漠观念的已不是少数,虽然教育部门正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至少近10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为了所谓“幸福的成年”,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不仅如此,“童年恐慌”现象也在孩子中蔓延,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伤害他人,甚至导致诸如自杀这样极端的事件发生。

  什么是“童年恐慌”?为什么会产生“童年恐慌”?怎样才能把孩子从“童年恐慌”中解放出来?近日记者走访了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说起“童年恐慌”,孙云晓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在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的那一天选择了永远离开了人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她写到: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而且对于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儿童厌学,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秀秀就是处在‘童年恐慌’中的孩子。”

  令人不安的是,“童年恐慌”现象正在呈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

  调查还表明,升学考试激烈(66.9%)、考不上好大学(41.2%)、学习压力大(38.2%)、找不到好工作(37.4%)、学费高(30.0%)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

  “童年恐慌”还扭曲着孩子们的生活。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需要其效果也是不同的。以学习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认知需要,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内在需要,而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竞争求胜需要,是最消极、最扭曲的学习需要。竞争需要较强的学生攻击性也较强,他们很难体验到和谐与快乐,甚至无法接受别人的成功。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30.3% 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69.5%)、将来有个好工作(59.8%)、将来造福社会(58.3%),以及让父母满意(46.5%)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将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7.6%)。

  为什么产生“童年恐慌”

  “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被家长和学校看来“合情合理”,却会让儿童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的训诫,很直接地说明了“童年恐慌”产生的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给孩子的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0%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数据还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也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孙云晓说。

  以学习成绩论成败,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学习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指标,不仅导致学校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上,而且使学生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浮躁、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大学的宣扬,都将追逐所谓成功的压力直接对准了儿童,使儿童对未来望而生畏,内心恐慌不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误读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天津一所幼儿园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上海一所小学名校招生不到 300人,报名达3000人之多,6岁的孩子被父母逼着识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题。“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 500字》之中。毫无疑问,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摧残童年的暴力行为。

  解放孩子捍卫童年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4年级小学生考试得了100分,回家后哇哇大哭,父母很纳闷,问为什么,结果孩子说:还有一个同学考了100分。今天,我们愈来愈强调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团结意识,但是,我们却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给了他们一个‘他人是地狱’的教育,一个‘你死我活’的教育。今天的中国儿童教育亟需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仅严重迫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从根本上摧毁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这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来说其后果都是灾难深重的。我们要举起捍卫童年的旗帜,把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孙云晓说。

  解放孩子,首先要从尊重开始,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我们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庸;第二,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作是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个人权利、尊严应当受到社会保护。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

  目前我国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约有3.4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1%。

  全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1 年的50.2‰、61.0‰下降到2007 年的15.3‰和18.1‰。

  至2007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9%。

  至2007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10,460种,少儿期刊98种,与1991年相比种数增长130.45%、22.5%。

  至2007年全国法院设立2,219个少年法庭,2002年至2007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罪犯中,重新犯罪率仅为1.67%。2006年接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为83,131人,比2005年增加了24.7%,比1998年增加了412.27%。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人间小土洋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其中有家长、老师、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素养,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首先,...
2023-08-14

那么多孩子要被父母送去做心理治疗

今晚的朋友圈内容,引发了不少共鸣与回应。 一位从事教育的师长认为:这篇文章很有现实意义,不是孩子不正常,而是家长太焦虑。 想要转发此内容。 故更新到微信公众号,便于传播,让更多的家长阅读。 今天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诉求,没有时间面询,就微信回复...
2023-05-06

每个努力过的孩子,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对帝都新五、新六的娃来说,这是一个何其忙碌的七月呀! 月初的期末考试只是开胃小菜,接下来大戏开演,粉墨登场,当真令人目不暇接,目眩神迷。 鸡娃多年,终于到了出来遛遛的时候,虽然心中充满胆怯,也得硬着头皮上...
2022-08-02

减少孩子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做什么

减少孩子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做什么?...
2022-04-12

孩子的压力来自哪里

孩子的压力来自哪里 作者:王营 在当前减负的话语背景下,人们通常以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和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校,来自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是,新浪网曾在儿童节的一项有1857网民参与的调查中显示,网友们觉得孩子们不快乐的原因中,最靠...
2021-06-08

患上抑郁症的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父母应该怎么办

李妈妈的孩子是一名高二学生,最近李妈妈发现孩子情绪反常,精神状态不好,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轻度抑郁症,医生建议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并表示玩手机是孩子的一种精神寄托,不要管得太严了,否则孩子负面情绪没有发泄口,可能会导致孩子的...
20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