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让五岁孩子学高数,这位博士爸爸真“幽默”

发布于:百学网 2021-12-28

让五岁孩子学高数,这位博士爸爸真“幽默”

  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位博士吴某,有一儿一女,儿子读一年级,女儿读幼儿园,吴某对两个孩子要求很高,小小年纪就开始向他们教授中学甚至大学知识——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孩子不明白,学不懂,就经常侮辱谩骂,甚至殴打……

  文言文虽然謷牙诘屈,但毕竟只是一种语言,虽然与日常用语有所区别,但慢慢解释还是可以弄懂的,即便弄不懂,孩子也可以囫囵吞枣,暂切在脑子中“记下”。但高等数学这个东西,却不是硬记、苦学就可以理解的,它需要人的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对现实世界有了一定认识、具备了一定数学知识和数理逻辑能力后才可以学习、理解、学会的。一个孩子,就算是神童,就算智商再高,五岁就让他学高数,也无异于蚍蜉撼大树、蚂蚁拉飞机,实在是笑话,而这样的笑话,也只有高学历的博士爸爸才能“幽默”出来……

  在我国,曾出现过不少的神童。比如上过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西安神童高雍涵,智商146,也是到了8岁、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初中数理化,“研究”奥数“公式”……

  与他同台竞技的还有一个神童孙弈东,从2岁起就开始认字、读书、计算一些简单加减法,到了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参加数学竞赛,12岁时,已拿过华罗庚杯、陈省身杯等19个竞赛一等奖等了。

  还有更牛的陶哲轩,两岁开始学习数学,8岁上中学,曾参加美国SAT数学考试得了760分(满分为800分),9岁学完大学数学,是中国众多天才儿童中最年轻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

  但就这样,他就这样的神童,也不是从5岁就开始学高等数学,而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

  北师大博导、心理学研究专家林崇德曾作过研究,一般的孩子在8~10岁左右才能初步具有整数和分数的概念,到11岁左右才能初步具有“集合”与“方程”等抽象思维能力,到高二年级时各种推理运算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名学生基本上要到上大学才能初步接受“高等数学”的理解和运算,这也是当今年我们各阶段数学教育内容设置的依据。

  当然,我们不怀疑陶哲轩、高雍涵、孙弈东等这样的“天才”“神童”存在,但记者对这些神童家长的采访却也表明,他们对数学的“超常感知”并非是家长“强迫学习”的结果,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自我兴趣,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后因材施教的开出的花。

  南京这位博士爸爸的两个孩子是否对数学有这样的“超常感知”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学习过程中,从其常常对两个孩子“侮辱谩骂、甚至殴打”情况来看,两个孩子并非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天才”。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能力是多元的,但一个人要做到“全智全能”只是一种理论,现实中,具体到每个人,只会在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有的人擅长数学,如陶哲轩,有的人擅长诗歌,如方仲咏,有的人擅长跳水,比如全红婵……但中外历史上,却没有出现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社会各方面知识的“全知者”,也从无出现过三百六十行,行行是状元的“全能人”。

  在西方,“教育”一词是来源于拉丁文中的“educare”,其前缀“e”是“引出”或“导出”的意思,意指引导儿童激发其内在的潜能,然后顺应其发展方向引导之。因此,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所以,一个孩子是否是神童?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家庭早期的教育至关重要,但这个教育却不是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的“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要观察、发现、顺势引导……

  所以ZH的早教师与学历、学识无关,与正确的教育理念相关。如果不懂得这一点,纵然是自己博士也枉然——让一个5、6岁的孩子学高等数学,比对牛弹琴更滑稽……

  如果这位博士爸爸应聘了中小学教师,不知道他是否要求他的学生都要学高数……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