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学习感悟
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学习感悟
德州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家长代表
(李子文妈妈)
9月25日上午有幸参加了德城区教育局组织的家长学校启动仪式暨开学第一课,聆听了山东师范大学孔屏教授精彩的授课。孔屏教授用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例子给我们讲了什么是智慧父母,同时让我悟出了与孩子相处的一个道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存在的即是有原因的,拥有的即是最美的。我把今天孔教授讲的,结合自己的一些感悟,整理了一份笔记,留给自己看,并分享给我的家人。应一些家长朋友的建议,把它分享出来,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和家长们批评指正,也希望孔教授的教育理念能够惠及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让更多的家庭少一些横眉冷对,多一些母慈子爱。
一、读懂孩子
孔屏教授现场发问:你是否懂你的孩子?在座举手的只有四五个。接着给出了几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判断:
1.你是否经常担心孩子?
2.你是否经常唠叨孩子?
3.你是否经常给孩子讲道理?
4.你是否经常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
5.你是否希望孩子能够听家长的话?
如果全部是“否”,那说明真正读懂了孩子。
1.把对孩子的担心换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担心=诅咒。比如:出门一定要小心,不要绊倒了。孩子可能会因为想起家长的这句话而分心,不小心绊倒。
如何正确的去说呢?把担心换成祝福,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对孩子说:出门注意脚下的路以及观察四周,保护好自己,妈妈盼着你平安归来。
2.把对孩子的唠叨换成亲身示范。
我们为什么唠叨?因为我们焦虑。从心理学上来说,唠叨会减轻唠叨的人的焦虑,但是会把这份焦虑传递给被唠叨的人。而我们如此爱着孩子,是最不希望他们焦虑的。所以当我们想唠叨的时候,尽量的控制自己,或者调整一下交流的方式。倾听孩子,比对着孩子说很多话,要更有利于亲子关系,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孩子。当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对我们倾诉,我们静静听着,孩子感受到了尊重与包容,不再和我们站在对立面,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只用一两句话,就能让孩子接受。有一句话叫做: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我们也永远无法把话语传递到一个心理抵触我们的孩子心中去。所以,关键不在于对孩子说多少,而在于我们能把多少话真正说到孩子心里去。
3.把对孩子讲道理换成亲身示范。
很多家长对孩子讲各种道理,等孩子大了,会发现你说一句,孩子有10句在那等着。怎么回事?家长自己教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身教比言传的教育效果好很多倍。例如,我们希望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那么我们自己首先就到点休息。我们希望孩子养成整理房间的习惯,我们首先自己把房间整理好,给孩子一个干净整洁的氛围。我想,俗语中的“娶媳妇先看丈母娘”,其实原理也在于这里。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4.把“好好学习”变成正面鼓励。
经常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孩子容易厌学、恐学,因为学习是人的本能,家长不说,孩子也会学习。学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课本知识。如果过度强调“好好学习”,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会“不好好学习”来对抗父母。那么我们怎么说?孔教授给出了答案: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你学的很好,以后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爸爸妈妈为你骄傲。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孩子你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你很孝顺,因为这样你以后能留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爸爸妈妈也很开心。
孩子或许会说:你想得美,我偏要好好学习,赶紧离你们远远的。哈, 此时想必我们的心情是既高兴又难过吧。
5.转变思维:把孩子听家长的话变成家长听孩子的话。
注意:这里的“听”不是“服从”,而是“倾听”。家长应该多倾听孩子,多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孩子你需要什么?跟着孩子去共同成长。
(一)读懂孩子的需要
以上是孩子的需要。
1.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现在基本都能满足,并且常常会满足过盛。
孩子好动或许与饮食有关,此处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好动,坐不住,经了解知道家里每天让他喝6包牛奶,吃7个鸡蛋。那么孩子摄入的能量释放不出来,肯定坐不住。
爱吃零食和饮料的孩子:智商会逐渐下降。
2.安全需要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爱和被爱。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一生都不幸福,他们活在各种或轻或重的担忧和恐惧中,担忧下暴雨,担忧考不好,担忧职位晋升不上等等。孩子没有归属感的一个表现就是容易丢三落四。这里孔教授说了一句话很触动我,她说,孩子丢三落四,在找东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找自己,确认自己的归属。
所以,给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这里说一点我自己的理解: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伴与陪着是完全不同的,陪伴的时候我们的眼睛、耳朵、心都在听着、看着、接纳着孩子,陪着的时候我们人在曹营心在汉,孩子那么敏感,会明显感觉的)。
让孩子站在餐桌上,爸爸妈妈分站两边,告诉孩子,直接向后倒,爸爸妈妈会接住你的,做3次。如果孩子在前面2次爸妈都接住他的情况下,第三次还是犹豫不敢,说明家长给孩子的安全感不够。当然,如果孩子直直向后倒,也不值得庆幸,说明该教育孩子提高防备心理了。
3.尊重需要
对孩子的招呼、拥抱和表达要有热情的回应。此处我检讨自己,因为我工作很忙,经常回到家就很累,很想把房间收拾好,把孩子收拾好赶紧睡觉。子文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擅长绘画和手工,当她见到我回家的时候,经常会高兴的拿出她今天的作品,对我说,妈妈,这是我为你画的画。我会很敷衍的说一个你真棒。然后把画随手放在一边。当孩子想过来跟我拥抱的时候我嫌她“腻歪”,有时会把她推到一边,结果发现她越来越“腻歪”。现在我在反思我自己,是我没有给到她足够的爱与关注。我应该在她给我画的时候,认真的拿过来,看一看,然后真诚的对孩子说,谢谢你,就画中的细节真心赞一句画的很好,妈妈很感动、很感谢,然后很认真的放在一个专门的夹子里,或者摆在房间明显位置,并主动给孩子一个拥抱。我想,这就是生活中的仪式感,孩子会感受到尊重、被爱和被欣赏。试想,这又会“浪费”我们多少时间呢?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他们内心空虚,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成就感和被欣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重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养”,富养的从来都是精神。
4.认知需要
这里的认知需要我理解的就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这些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认知需要自然能发展起来。
因此,小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应当是人际交往、情绪和行为。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情绪,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是水到渠成的,成绩不会太差。
而到了初中,教育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孩子们心里开始要好,孩子学习成绩好了,老师喜欢,同学崇拜,家长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所以,人际关系不会太差,成就感也有,情绪也不会太差。很多孩子早恋、沉迷游戏是因为学习的成就感低。
这里孔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例子,我觉得挺好,所以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应对自己的孩子用:
进入青春期(女孩11岁男孩13岁),孩子开始要好,有的孩子每天都洗一次头发,为的有个好形象。有的家长这样说:不需要天天洗头发,有那个时间不如多背几个单词,或者多睡一会儿呢。但是孔教授会这么说:儿子你今天真帅气,如果我是你们班的小女生,我一定会喜欢你。那孩子的这一天会感觉多么的自信,多么的好呢。在这里她的一句话很触动我:孩子这么注意形象,肯定是需要人赞美和认可,可能同龄的小女生不会或者羞于给他这个赞美和欣赏,那么我察觉到孩子这个需要,我就要给予他。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好妈妈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向好性,所以鼓励孩子赞美孩子,他会去想往好处改变。在此我自己联想了一下,我的孩子还小,是个女孩,当她早上收拾的利利索索去上学前,如果我对她说:孩子你今天真漂亮,如果我是你的同学一定会愿意和你做朋友。我想,孩子在和其他孩子交往过程中,想起妈妈这句话,应该会更加的自信吧!
(二)读懂孩子的差异
1.个性差异
孩子性格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各有好处,我们应当接受孩子。这里就是我悟到的:我们所拥有的怎样才能是zui.好的?接受她,认可她,她就是zui.好的。
2.爱好与兴趣差异
有的善文有的善理,有的擅长学科类知识的学习,有的擅长美术音乐体育,这时候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特长去培养孩子。要拿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激励孩子。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有时会打断,这时候我会生气。但是孔教授这样说:孩子打断你的话,说明她用心听你讲话了,用心听了并思考了才能提出疑问,你应当感到高兴。在这里再次让我体会到,并不是把话说了就完成了,关键是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才叫有效的说话。家长单方面说完,孩子没能接收到,只能给家长带来心里安慰,反正我说了,是孩子不听。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把我们的意思传递到孩子心里。
3.智力差异。
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发育早晚的差异。存在的即是有原因的。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先反思自己的智力水平怎么样?自己当时念书的时候成绩怎么样?孩子的智商先天遗传占了很大因素。如果是我们自己智商不够,不仅不应当责备孩子,还应当感觉愧对孩子。这里孔教授讲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个孩子先天智力有残缺,进入学校后无法正常完成作业,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家长代写作业(家长提前跟老师说明了情况),为什么要家长代写?为了不引发其他小朋友的不平衡心理。其他小朋友会问:为什么他不写?那我也不写。那老师为了管理班级,只能如实说,他智力有残缺所以不能写。孩子就可能会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所以,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家长代写作业。孩子的家长做了一件事:每天带孩子运动(爬过济南的千佛山步行去上学),坚持了7年。运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后来孩子成绩很好,考了名牌大学。
在这里我有2点感悟:一是带孩子多运动,这是我所欠缺的,因为我本身不喜欢运动,所以也不大带孩子运动。二是家长一定要等待孩子,不要放弃,但不是干等什么都不做,而是坚持不懈的培养孩子,然后,静待花开。
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7岁前,不超过14岁。
(三)读懂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根源:
1.生理因素(遗传、脑发育、饮食、睡眠)
2.社会因素(所处的环境)
如果家里父母喜欢读书,孩子一般都喜欢读书,因为有那个氛围。如果父母喜欢窝沙发刷手机,孩子也会效仿。孔教授建议每周可以拿出半天的时间带着孩子泡图书馆,一开始可能孩子到处跑,也不看书,但是我们可以坐下看书,慢慢的,孩子就会开始看书,因为那个氛围会改变他。由此我想到,如何解决我们现在难以坐下来阅读的问题:每天晚上我们可以拿出半小时的时间来,我和爸爸读书,给孩子们一人一本书,集体阅读。
3.心理因素(需求未得到满足)
上课调皮捣蛋:孩子希望获得关注,哪怕是负面的关注也愿意,说明孩子太希望被关注了。
妈妈陪着才写作业:孩子在寻求陪伴权。我们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陪伴孩子太少了?只有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陪着。所以孩子在我们陪着的时候就写的很好很快,不陪着就各种幺蛾子出来了。怎么做?写作业的时候不陪,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告诉她,孩子,你写完作业后妈妈陪你做手工,或者陪你读书等等,给孩子一个激励和盼头。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坐在一边刷手机,去做自己的家务,告诉孩子,你写作业,妈妈也去做作业了,妈妈的作业就是做家务,让孩子有个心理平衡。
跟老师、家长对着干:孩子的报复心理。孩子叛逆,想报复。怎么处理?让孩子的拳头打在棉花上。当家长和孩子打起来的时候,家长的心理年龄绝对没超过孩子。应该允许孩子反抗,当孩子顶嘴或者还手的时候,很欣慰的说:孩子,你长大了。成熟的家长允许孩子打倒我们。
此处家长应当注意:不要给老师说孩子又怎么表现不好了,又有哪些缺点了。维护孩子的自尊。把孩子不良的信息内部消化,维护孩子在老师面前的好印象,让孩子向好。避免孩子自暴自弃。
双减政策的时代更是拼爹拼妈的时代,拼的不是爹妈的权力和金钱,拼的是爹妈对孩子的教育。每天应当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了解孩子的听、写、读。
二、理解教育
1.怎样的教育可以视为好的教育?
zui.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zui.好的家庭教育是:
家长对孩子全然接纳、榜样示范、理解尊重、共同成长。
2.充分理解“教育”的本质含义:
教育使人成为人。
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3.充分理解孩子面对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尊重、支持、帮助、引领。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一个家长的正确定位,我们从来都不是孩子的保姆、仆人或者主人。我们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辅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给予孩子温暖的港湾,让孩子知道,无论外面有多难,总有一个地方容纳他,总有一些人爱着他。我想,这,就是给孩子的安全感。
4.悉心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
当老师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这样问孩子:老师会批评别的班级的孩子吗?为什么老师会管你?你认为老师管你好,还是全然不管好呢?
对孩子正面发问,把“今天又跟同学打架了吗”、“老师又批评你了吗”换成“今天又交了几个好朋友”、“你帮助同学了吗”“你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吗”,慢慢的孩子就会往你提问的这个好的方向去发展。
(1)相信学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
(2)对教师有崇敬之心,始终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不要守着孩子评论老师,孩子自己会有认知。试问,如果因为家长的品头论足导致孩子对老师产生了偏见和轻视,孩子能学好这个老师的这门课吗?
(3)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最低限度是不给学校添麻烦。这里孔教授讲到,老师也是正常人,也会有正常人的情绪,当老师看到一个经常为学校做贡献的家长的孩子时,不知不觉会开心和鼓励,当老师看到一个经常给学校惹麻烦的家长的孩子时,不知不觉会感到心塞。这样不知不觉间,对孩子的影响和成长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对学校和老师有怨言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问问自己,作为家长,我做的怎么样?
(4)对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不良事件高度谅解,毕竟谁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
孔教授举了两个很刷新我的认知的例子,并且都是她自己的育儿实例,很震撼到我,以至于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虽然我的笔记中没有来得及记,但我此时还是能基本复盘下来:
事例1:频繁更换的语文老师
孔教授的女儿小学一到五年级换了9个语文老师,其中只五年级就换了7个语文老师,但是她的女儿语文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为什么?孔教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的:在每次更换语文老师的时候,都要求女儿在一周内找到15个新老师的优点。然后告诉女儿,孩子,你很幸运,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品质和方法,你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向这么多老师学习他们长处的机会,是你的财富。所以,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不是在于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而是在于我们对这个事情给出了怎样的解释。
事例2:关于更换学科老师的请愿书
有一天,孔教授发现正上高中的女儿代表全班同学写要求更换学科老师的请愿书,原因是某学科的老师教学不好,连续一个学年的四次考试(2次期中、2次期末)教的他们班成绩均是全年级倒第一。换做别的家长,肯定会积极响应并支持孩子。都上高中了,学习哪能大意?必须换。但是,孔教授及时制止了女儿,并建议女儿(担任团支书)联合班长、该学科的课代表一起,每天用晚自习的最后半小时时间,自发带领全班同学学该学科。后来一直到高三毕业,他们班该学科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
亲其师信其道,现在更换老师,长大后如果对领导不满意,能换了领导吗?能经常炒老板的鱿鱼吗?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活在我们的羽翼之下,他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事情的关键不在于遇见了什么,而是我们应当教会孩子如何接纳、包容,并且改变自己来更好的适应各种挑战。
上面两个例子给我触动很大,因为如果在听这堂课之前,我是连想都想不到会有这样高明的操作的。现在很幸运学习了,我会豁达很多,会减少很多烦恼和焦虑。这两个例子,对我自己的工作也有启发。其实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着自己。在接纳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己。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只有自己才能放过自己、成就自己。
三、做好自己
1.夫妻恩爱,彼此滋养
关于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正确解读:起跑线是指的孩子的原生家庭环境。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一个和谐幸福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健康的、阳光的。
2.凡事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解释。
例如:对孩子说,对数学不好,但你语文成绩好呀。
你班主任年轻,但是有活力呀,和你们无代沟呢。
你班主任岁数大了,但是有经验和智慧呀,多么宝贵的财富。
孩子考得不好,甚至考倒数第一名,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因为当身处谷底的时候未来的每一步都是在进步。如果你每天多学5分钟,相信你肯定能超过你前面一位同学。
给孩子设定一个小小的目标,让她一跳就能达到,让孩子的学习充满成就感。
3.爱学习、会学习。家长应认真听家庭教育课,做笔记并回家分享。
4.谨言慎行,严厉管教。
给孩子立好规矩,养成好的素质和习惯。你不教育孩子,社会就会替你教育。比起社会教育的残酷,孩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还是我们自己去教育,去规范吧。
例子:如果开车带着孩子出门的时候,遇到有车插队,我们会如何做呢?是骂骂咧咧的硬挤过去吗?那样熏陶出来的孩子或许是睚眦必报的。还是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说,他们插队肯定是有急事,我们让让他们吧。那个时候,孩子会感到多么温暖,会感到我的爸爸妈妈是多么伟大呢?是啊,外表强势的人内心都是脆弱的,真正强大的人,都是很温和的。所以,教育孩子,首先从做好自己开始。正视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拥抱自己,做好自己,遇见最美的自己。
听了这堂课,也触动了自己很多。不仅仅是在与孩子相处方面,是的,我此处用的是“如何与孩子相处”,而不是“如何教育孩子”,是因为听完这堂课,我认为我现在还不具备教育她的能力,我应当首先学会如何和孩子相处。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从学校出来,细雨纷纷,我没带伞,急着打车回家,用滴滴软件叫了个车,刚要上车时,一个同样等车的家长也开门上了车。我是向来不喜与人拼车的,但想起了这堂课,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既然人已经上车,又都是家长没有危险,在这雨天,有人陪伴着一路同行,岂不快哉?于是,一路上相谈甚欢。我想,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在成长。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遇见并拥抱最美的自己。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