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问问题
案例一
盘古开天的故事
女儿
妈妈,我昨天在学校学了一个盘古开天的故事,我以前还真没听过,挺有趣的。
真的呀,哪里有趣?
妈妈
我停下手里的事情,走到她身边认真地倾听。
女儿
就是盘古是一个巨人,他把天和地给分开了。
你认为盘古为什么要把天和地给分开呢?
妈妈
用“你认为”来邀请她的思考,并真正发自内心地好奇她会给予什么样的答案。
女儿
他想让我们在里面生活啊,不过,后来他就累死了。
真是可惜,你喜欢盘古吗?
妈妈
问这个问题时千万不要预设答案,孩子的答案往往会出人意料。
女儿
我有点喜欢,又有点不喜欢。
喔,真的挺矛盾呢!那你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呢?
妈妈
这个问题可能会带来审辩式思维。
女儿
他挺替别人着想的,我喜欢。可是,他干嘛要累死自己啊?
嗯,他是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很伟大。
妈妈
女儿
他要是活在现代可能就不会累死了。
如果他活在现代,我们怎样能帮助他呢?
妈妈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问题,看孩子怎么接招。
女儿
啊,我们现在有很多高楼,他可以踩着这些高楼。
真是个好主意。还有呢?我觉得......
妈妈
充分肯定孩子的想法,和她一起发散思维。
我们头脑风暴出很多有趣的想法,并且还一起上网查了很多机械和航天的资料,完成了一次有趣的学习体验。
秘诀:壹
☑ 提问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类似为什么、什么、怎么样、还有吗?都是不带预设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
如果把开放式问题变为封闭式问题,类似是不是、好不好、要不要,都是有限定答案的,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很可能孩子就没有表达的欲望了。
☑
如果妈妈说,是不是因为盘古很厉害,所以你很喜欢他啊?可能孩子就失去了思考和感受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
☑
怎么问才是好的开放式问题?保持真正的好奇心,不带评判与期待。
如果妈妈说:
“还有比踩着高楼更好的方法吗?”也是一个开放式问题,也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但是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声音:踩着高楼不是一个太好的方法,而这是妈妈的评判,反倒会干扰孩子的独立性思维。
更好的问法可以是:
“你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你觉得好或者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就是这么问出来的,这是孩子独立、自信和关注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是分割线
案例二
不肯刷牙的小女孩
女儿一直很不喜欢刷牙,每天早上起床都会说不想刷牙,问为什么不想刷,她会说因为很麻烦。
以前会用我们家长常用的方法之一“说教”,给她讲不刷牙会蛀牙等等,但是由于这个“自然后果”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是没有感受的,所以基本无效。
昨天女儿起床后依旧不想刷牙。
妈妈
嗯,是的,有点麻烦,我们想想如何让刷牙变得没那么无聊,变得好玩一点?
那就玩水吧,玩水就不无聊了。
女儿
妈妈
是哦,那就抓紧时间去玩水,顺便刷一下牙吧。
女儿马上去刷牙了,但是今天起床后依旧不想刷牙。
妈妈
今天不玩水吗?
不玩了。
女儿
妈妈
喔,这样啊。你觉得如果你不刷牙,会怎样呢?
可能会有蛀牙。
女儿
妈妈
嗯嗯,是的,有可能,那蛀牙了你觉得会怎样?
要去补牙。
女儿
妈妈
嗯嗯,是的,那你感觉会怎样?
女儿想了一下,没有说话,去刷牙了。
我的经验是说教或者强调“自然后果”,几乎是无效的。
秘诀:贰
☑
为什么妈妈的“说教”没有效果,用了提问的方式小女孩就愿意去刷牙了呢?
妈妈的说教孩子都听进去了,之所以无效的原因不是孩子不担心蛀牙,而是妈妈“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不被尊重,“刷牙是我自己的事情,妈妈总是威胁我、干涉我”,当妈妈采用提问的方式,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是自己选择去刷牙的,我是被尊重的。
所以提问,在这里是表示尊重与放手。
我是分割线
案例三
担心语文成绩的中学生
学生下课回到中心后和我聊天。
学生
老师,月考成绩出来了,数学100,英语100,语文65
说到语文成绩时,学生自己低下了头。
嗯,你一定对自己在英语和数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感到骄傲。老师发现,跟你聊起语文的时候,你似乎不太开心。
老师
学生
是的,语文成绩导致我进不了排名。
恩,我看到了你因为语文成绩而感到很伤心,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老师
学生
其实语文对我来说也不算难,只是每一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都有太多东西要记了,我不想记。
好,那你自己想想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帮助你学好语文呢?
老师
学生
让我想想…其实我有想过每天回来写完作业后,多背一首古诗,把每天在学校学的生字词听写过关了再回家。
这个办法很好!
老师
学生
可是我担心自己坚持不了。
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
老师
学生
好的,那我从今晚开始背古诗和听写语文园地。
秘诀:叁
☑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去找原因的时候,问了很巧妙的一句话:“我看到了你因为语文成绩而感到很伤心,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很多时候,学生会被问道,“你觉得为什么没有考好呢?”也许老师是希望引导学生去总结经验教训的,但是因为老师的权威,或许还有失望的情绪,这句话带给学生的感受可能就是内疚、自责甚至是愤怒。这无益于学生关注真正的原因并解决问题。
☑
这句话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就是老师先共情了学生的情绪,再进行提问,比起直接评判式的“为什么”要舒服很多。
“为什么”是一个很容易带着指责意图的提问词,尤其是后面通常跟着的都是一件不太好的事件,“为什么你会打人呢?”“为什么你上课要说话呢?”“为什么你考试成绩下滑了呢?”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不应该打人,你不应该上课说话,你不应该考试成绩下滑。
这也是使用“为什么”要谨慎的原因。
结语:问好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独立感而不是控制,孩子才能逐渐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怕他不独立,没有主见吗?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