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孩子进了大学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吗

发布于:百学网 2017-08-16

孩子进了大学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吗

  今晚想跟大家聊的是,孩子进了大学,家长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吗?

  还是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真人真事。

  是济阳县2005年理科状元因不适应大学生活、大四那年从同济退学的故事。

  男孩姓吕,不点名了。

  2005年以理科669分的高分考入同济大学电信学院,是济阳县当年的理科状元。

  小吕在退学前把QQ签名改成:

  “我终于把自己玩死了,人生也能GAME OVER and then REPLAY吗?”

  小吕来自济阳农村。

  说这话没有歧视的意思,是想说明他从农村一步踏入上海滩所面临的巨大转折和心理落差。

  时间拉回到2005年9月。

  小吕被家乡父老乡亲敲锣打鼓“送”出济阳,来到上海滩这所名校。

  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农村男孩,骤然来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上海滩,这个男孩迷茫了。

  他像盲人摸象一样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坐标。

  这种时候,如果有人伸手拉他一把,也许结局不至于如此糟糕。

  但一个农村家庭,父母正在以你为傲呢,你突然跟他们说你不适应大学生活,他们一般是不会理解的,所以一般会选择默默承受。

  而且就算告诉了家人,家里人应该也是帮不上忙的。

  然后自尊心作祟,也没好意思主动求助辅导员和别的同学……

  失去人生目标的小吕,因为缺乏正确引导,开始骑着个自行车在上海滩四处晃荡,挂科、逃课接踵而来……直至退学。

  他说,大学三年,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老师或同学。

  如果有人告诉他那样不对,或许他回少走很多弯路。

  选择大四那年离开同济,说实话,小吕并非心甘情愿。

  他说,大学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当初报考的自动化专业,自己完全不了解,只因为别人说是热门,好找工作。

  后来进了大学,发现这个专业将来可能要埋头于工厂,和机器打交道,他有点发憷。

  对专业不感兴趣,学起来也谈不上有动力,于是开始逃课、挂科……

  学业上的不成功,让他对大学生活产生了逃避心理。

  他对大学本来也有很多梦想的,也想过通过参加社团来锻炼自己,但他参加过很多社团,都只是其中的配角,有活动才去,没活动基本上和大家不打交道。

  看到身边的同学混的如鱼得水,他感受到的只是窘迫。

  他说,大学三年,他基本没有知心朋友。

  他也想过通过听讲座来长见识,但有个老师听说他要去听讲座,跟他说“听这个对找工作也没啥用,别去了,”这直接激发了他的逆反情绪。

  于是开始逃课,或者溜出学校打些短工。

  对专业不感兴趣,逃课、混日子,也错过了转专业或辅修其他专业的机会。

  这样的状况延续到大三,此时大学对他来说已成鸡肋。

  到了大四,他提出了退学。

  小吕这种情况,说到底是自己没有完成心理上的转变、不适应大学生活造成的。但不可否认,如果三年间有人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应该不至于是这样的结果。

  徐老师当时把电话打到小吕所在学院的学工办,希望了解一下情况。

  学工办一位工作人员坦诚地告诉徐老师,大学不是中学,大学老师不可能盯着每一个学生,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会寻求别人的帮助。

  他说,辅导员的电话学生都有,只要学生愿意随时都可以打电话找到辅导员。

  他说的很对。

  只是长期有利于集体之外的小吕并不了解这些。

  这里没有想黑同济的意思,徐老师相信小吕的辅导员不会不知情,也不会没有努力过,但也许努力无效。

  这些年来,徐老师接触过的大学辅导员都是相当负责的。

  他们虽然不可能盯着每一个学生,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比如通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来管理。这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

  问题在于,有些努力可能改变不了结果。

  8月6日的山东商报高考大讲堂新生专场上,徐老师也举了个例子,是省内某高校的一个孩子,因为沉迷于网络,后期基本不去上课,租了个房子玩游戏。

  家长每个学年都正常给他学费,这些学费都被他买了游戏装备。

  辅导员最后发现劝导无效了,联系了家长。

  家长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了半年没有效果,最后也是以退学告终的。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发现孩子上大学你去陪送有多重要?

  至少你能跟辅导员挂上钩啊,至少你能随时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孩子的动态啊。

  真的不要以为孩子进了大学你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快速完成心理上的调适,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毕竟还是孩子。

  毕竟自我管理能力不是一天养成的。

  就像大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下一分钟不摸手机一样,孩子们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需要时间,也需要有效监督。

  就像同济大学学工办老师说的一样,大学不是中学,老师不可能监管到每一个人,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成长,但遇到问题应该学会主动求助。

  新生大讲堂的时候徐老师告诫过孩子们,生活上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父母。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父母更爱你。

  如果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并不足以帮助到你,可以求助你最信任的人。

  如果是大学里学习或与同学相处的问题,求助老师、辅导员、学长,或者同学。

  如果是心理问题,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不要回避,这个都很正常。而且都是保密的。

  徐老师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经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去咨询过,人家让做了一份问卷后说,你的心理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那次是陪同学去的,顺便做了个咨询。

  徐老师想提醒孩子们的是:

  到了新的环境,身边换上新的老师和同学,你可能会面临很多新问题:

  比如学习方式的转变;

  比如你对某位老师讲课不适应;

  比如宿舍同学相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

  比如你可能会觉得某一个学科你无论如何都学不好;

  再比如说,你追的女孩不理你,你还没开始恋爱就失恋了……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有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有的需要求助老师,有的需要求助同学,有的需要求助心理咨询老师等等。

  总之一定不要闷在心里,尤其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消极放弃。

  十二年寒窗苦读不易,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对了,小吕复读那年考了626分,他本人并不满意。

  至于有没有去上大学,就不得而知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