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乐观主义者VS.悲观主义者?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乐观现实主义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03

乐观主义者VS.悲观主义者?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乐观现实主义

  看点 在孩子经历挫折时,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会勇往直前还是一蹶不振。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具备合适的思维模式十分关键。在“乐观”与“悲观”、“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维模式中,孩子属于哪一类?怎样的类型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往这一方向前进?相信你能在下文中找到答案。

  文丨佳依 编丨Travis

  培养出心理强大的孩子,是父母们的心愿。

  的确,如同说的那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在碰到不如意时,坦然面对,而不是一蹶不振,甚至走了极端。

  日常化到和亲友的口角,宏伟化到对于个人长远目标的追求与实现,一个人的心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一个人面对事物时心态中的两大主要维度便是“乐观——悲观”以及“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在这两大维度之中,我们应该如何帮孩子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定位?

  乐观现实主义,孩子值得拥有

  有人说,乐观的人更容易坚持下去,更容易积极地面对人生,有人说悲观的人选择的路更保险,不容易摔大跟头......或许,对于这个“千古谜题”,我们现在有了理想的答案——乐观现实主义。

  乐观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正向思维,乐观更是对抗当一个人遇到挑战时可能被勾起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良方。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当孩子们被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占据的时候,尽管面前可能明摆着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会不愿意去尝试。与之相对的是,乐观主义者们则倾向于把负面事件看作是导向理想成果的跳板。

  我们可以把乐观—悲观这个维度一分为四——不现实地悲观、现实地悲观、现实地乐观,以及不现实地乐观。

  让我们来设置一个情境吧——

  今天,初中生小明发现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有一道自己不会做的题。当小明具有的是不同的思维模式,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1. 小明从自己这不会做的一道题,联想到了自己可能还会有很多很多不会做的题,从而联想到自己可能会从此成绩越来越差,然后考不上高中…

  不现实地悲观:如果一个孩子具有的是这样的思维模式,那么他可能从一个小小的挫折中能够遇见到很多灾难性的后果。

  2. 小明从自己这不会做的一道题联想到中考的时候自己可能也会在这类题上失分,从而开始整理自己会做的题型与不会做的题型,分析自己在中考卷中各个部分的得分情况,以及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估分情况下考上什么学校。

  现实悲观:如果一个孩子现实地悲观,那么他虽然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但是会尤其注意其中困难的部分。

  对于一些特别需要风险评估的行业来说(比如手术医师,风险投资等),悲观现实主义不失为一个好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3. 小明意识到自己有不会做的题,开始想会不会这类题型的知识点自己还没有掌握,于是决定接下来听课的时候重点听老师讲这类题型,如果还听不懂就在课余时间单独去找老师答疑。

  现实乐观:如果一个孩子现实地乐观,他也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估自己的现状。然而,不同于悲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者不会把注意力特别放在前方预知到的困难上。

  并且,比起悲观现实主义者的胆怯与不尝试,乐观现实主义者相信自己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并且会积极地去根据自己手头的现实条件来计划相应的解决方法。

  4. 虽然小明这道题不会做,但是小明心态超好:这不还没中考吗,接下来还会上课还会做题,最后总归会掌握题目怎么做的,不用担心~

  不现实乐观:如果孩子是这样的思维,他往往相信不管过程怎样曲折,最后自己总会被幸运女神眷顾,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类乐观主义者往往容易持有的另一种想法就是,越乐观越好运。只要努力往好的地方想,事情就一定也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样的想法也不无道理。

  根据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员Barbara Fredrickson曾经发表过的研究,乐观的情绪能够扩张我们大脑的思考维度,从而使我们的大脑能够在思考时运用到更多资源,并且发展更多的新技能。

  乐观现实主义到底赢在哪里?

  首先,不现实地乐观和不现实地悲观,都会从一定程度上扭曲我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从而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地面对现实,无法合理地处理自己手头要做的事情。

  至于讲到悲观现实主义和乐观现实主义的对比,我们还需要引进的两个概念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畅销书作者Carol Dweck这样评估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区别: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中:

  -改进是有可能发生的

  -错误是制造改进的机会

  -失败代表下一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或者制定更好的计划

  -批评是很有帮助的回馈方式

  在固定性思维模式中:

  -改进是不可能发生的

  -错误代表着该到了放弃的时候

  -失败证明了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不该尝试

  -批评可能是人格攻击

  不同于悲观现实主义者所采取的固定性思维模式,乐观现实主义者更偏向于采取成长性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处理问题时行为方式的不同。

  由于固定性思维模式持有的主张是改进不可能,当悲观现实主义者遇到看似不能克服的困难时,他们趋向于放弃尝试,而乐观现实主义者则会因为觉得自己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成长而选择迎难而上。

  比起悲观现实主义者的被动接受,乐观现实主义者相信自己有机会通过努力而改造现实。

  而神经形成和神经可塑性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表明,我们人类的大脑的确能够通过不断产出新的神经元,以及建立与巩固神经之间的连接,来达到成长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效果。

  并且比起成人之后,这样的大脑成长在幼龄孩子的身上更为明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用一种乐观现实主义的思维去思考呢?

  1. 正向复述:

  我们可以指导,启发孩子们去寻找正向的方式来描述和看待一个事件。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在拼写大赛上空手而归的孩子感到失落时,我们可以把拼写大赛看作是一次练习机会,为以后在遇到公众演讲类活动时更好的表现蓄力。

  类似地,其实每一次失败,或者说负面事件,都可以像那句名言一样,被正向复述成“一个以更好的状态重新开始的机会”。

  2. 选择性集中:

  我们可以教孩子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能够导向实际操作的想法和事件。

  Edutopia(美国一家主打创新型教育方式的媒体)的作者之一吉娜曾经有一次在上课时由于设备故障而没能用上自己事先准备的精美课件。

  当她感到闷闷不乐时,她看到了窗外美丽的景色。

  由此,她选择了带着学生们一起到户外晒着太阳讲完了这节课,同样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3. 逆转灾难化过程:

  灾难化过程即指的是有些人能从一个小的负面事件推导到大的灾难性结果,如一个初中学生从自己一次数学考试考了B推断到自己以后会考不上大学。

  这是非常徒然的自我对话。

  要逆转这个过程,父母可以先表示理解,随后帮助孩子一步一步把想法纠正过来,让孩子自己养成积极主动的态度。

  4. 幽默 :

  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缓解气氛,让人保持一个更加积极正向的心态。

  Gina曾经在科学课上讲错一个概念,且一直到三十分钟之后她才发现自己的错误。

  这个时候,她选择夸张地耸了耸肩膀,为自己的失误向大家道歉之后,开了个玩笑说“你们难道不庆幸我不是个整容医生吗?”引得全班哄笑,没有人因为这件事情抱怨。

  面临无法扭转的失败或者负面事件,我们可以就此一蹶不振,当然也可以一笑而过。

  5. 让孩子养成一种乐观的解释风格: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将个人解释风格的不同归结为三大维度 ——

  个人化——这件事情的成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永恒性——这次这个事件是具有特殊性的,还是遵循永恒的定理(注定会这么发展)?

  遍布性——这次的事件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还是它在哪都会发生?

  让我们再来放个情境感受一下这三个维度——

  当某次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一个悲观的学生可能会想“我就是学不好数学”,然而一个有着更加乐观的解释风格的学生也许会从这三个维度来进行自我对话:

  个人化维度:我这次考试爆炸是因为我考前没有好好复习。

  永恒性维度:这只是第一次考试。如果我每天练习数学题,相信下一次我会考好的!

  遍布性维度:虽然数学没考好,但是在别的学科方面我学得还不错!

  一个被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所主导的孩子,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负面事件,且那些负面事件,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领域都总是会发生。

  解释风格往往是在幼龄阶段就会形成,并且陪伴孩子一生的。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早期对于孩子乐观现实主义思维方式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影响深远。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