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共同成长能双赢
原创: 和和陈
入宝山而空手回是人生的遗憾,我们作为老师最为有利的条件是教育资源,从自己本身来说,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知道孩子每一个年龄段的特点。孩子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很多时候我们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对此情况,我的做法是尽力陪伴。
首先要准确定位——陪伴,不是陪护,更不是驾驭。在这里,我先分享我孩子的故事。
故事一:一袭黑衣做大侠
我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是审美观没有建立起来,也许是受电影《蝙蝠侠》《射雕英雄传》等的影响。到6岁的时候,突然不穿亮颜色的衣服,除了校服,只要黑色的。在大人看来,一身黑衣服实在说不上美观,每次说他,他都振振有词:“我要做个大侠”。每天放学,都要招呼、组织小朋友,拿着棍子、扫帚等招摇过市,还自诩为“四大恶人”的老大。
我也曾多次与孩子交流,依然我行我素。所以,我就用相近颜色的衣服慢慢引导他,先是深蓝色,再到深灰色,再到浅灰色、浅蓝色。另外,我家孩子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在服装上挑三拣四,从来不在乎质量,wei/yi的要求,就是喜欢穿同样的衣服,针对这一点,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前带他上街,让他选择颜色,只要相中了往往都要买两套。这样虽然不一定美观,但可以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满足及时换洗的卫生要求。
在孩子上初三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了小说。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马上面临中考的时候,有一天我给他收拾房间,在床底下发现了今天火得一塌糊涂的刘慈欣的《三体》,他没有放在书架上,也没有放在枕头边。这是存心不想让我知道,我很生气:马上面临中考,还看小说;竟敢瞒着我看小说,原来无话不谈的情况难道不是真的。我愣了好长时间,又把书悄悄的放回了原处。他回家后,我说今天打扫卫生,把你房间里的不少东西都清理了。他一边看电视一边简单地应了几句。又过了几天,我俩一起看好莱坞的科幻片,就聊起来中国与美国在科幻上的差距。他说:中国也有很好的,只是还没有拍摄出来,不知不觉就聊到《三体》上的内容,我也附和着。在聊的很开心的时候,他突然起身走进房间,再走出来,很奇怪说:妈妈竟然知道刘慈欣?我说“我是语文老师呀,不是常说‘语文老师的肚子,杂货铺子’吗?”……孩子就从背后拿出了书。这时候我才告诉他发现书的过程。
如果我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关注孩子的需要,我相信我与孩子一定会发生矛盾,至少会出现不愉快。
心得:陪伴中,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对孩子一定要有容许度。
故事二:上锁的日记本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三年级,学校就要求写日记。起初,他的日记是作业,每天都会拿给我看,我还要在上面签字。老师对他有什么要求,对同学有什么看法,读了什么书,一天有什么活动等等,什么都记录。篇幅很短,内容很杂,我也从来不放在心上。不知不觉,他的日记不怎么拿给我看了,我也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他的日记本上有了小锁。吃饭的时候,我俩就聊起了这件事,问他:你的笔记本怎么上锁了?他吃着饭,连头也没有抬随口说:本子上的锁从来是锁君子不锁小人。听了这句很扎心的话,我就站起来去了厨房,掩饰自己的伤心和难过。很快孩子注意到了我的情绪,他没有解释什么,到厨房与我一起刷碗。当然,后来孩子把钥匙放在了他的抽屉里,我也从来没有打开过。等孩子长大后,我们再说起此事,孩子笑笑地说:妈妈还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当时我说“我是你妈,连你都是我的,凭什么对我保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也许孩子会打开日记本,但是一定是极不情愿的委屈的,孩子与我的心理距离就会出现隔膜。
我相信大家听过“两只刺猬”取暖过冬的故事:冬天里的刺猬为了取暖,便紧挨在一起睡觉,但是它们中间会有一段距离。如果隔得太近,刺猬身上的刺会刺痛对方。如果隔得太远,会感到非常的寒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远则不暖,近则伤人。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效应,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显示了自己的教养,这样会更有悠然自得的心态。刺猬虽浑身长满刺,但刺与刺之间也是会有空隙的,人也是一样,对外界多么排斥的人,也中有脆弱的一面,善于发现,便会走进他的内心。
美国教育家家汤玛氏戈登有句名言,我非常喜欢,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孩子,
我很重视你我的关系,
想尽力地去维持他。
可是我们都是独立的人,
有着各自独自的要求,
当你无法满足你的要求的时候,
我会试着聆听、接纳
并帮你出注意、去共同的想办法
去满足你的需要
我也有我的需要
让我们都致力于
去解决每一个争端
不诉诸权利和权威
不以别人的输为代价而赢得胜利
我尊重你的需求
你也必须尊重我的需求
没有人会输,我们都会赢
就这样我们能够以互敬互爱的祥和之心
永远的相处,永远的相爱。
这里强调的不是亲密无间,而是要有一定的距离,让我们尽力解决争端,你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们都有条件想做自己想做的,我们都有能力想做想成为的人。
心得:陪伴中,要掌握亲密有间的原则,给别人、给自己留有空间。
故事三:“奥特慢”妈妈
我不反对惩罚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打他。自从小学一年级发生的事情,我就再也不打了。其中一件就是我前面讲的,我看到书包总是脏,打了他,发现孩子被罚站长达一个月之久,他之所以不说是不敢,更主要的就是怕我伤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犯错误、逆反等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哪个孩子是完人。我不推崇完全接纳的“爱孩子”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也不推崇“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当孩子言辞激烈的时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用书信的方式告诉他我的情绪和不满。严重犯错的时候,我也严厉批评,但是要告诉他我为什么会这样,并且是只是就事论事,不搞人身攻击,不搞负面预测和定性。
他刚上初中时,有一天我俩聊到电脑,他很不屑地地说:你懂什么呀,你太奥特了!我知道孩子与孩子拉开的距离已经很远了,正巧当时我带的班级里也有类似的情况,于是我就以班会的形式召开了“点亮心灯”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把孩子的情况,学生的情况融合在一起写下了《孩子,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的书信。现摘录片段如下:
孩子,你15岁了,那扇向妈妈敞开、由妈妈自由进出的门却紧紧地关着,站在门外的我能清晰地听到那传出来的哭泣。
孩子,今天你哭了。为何小时候手被烫伤、脚被扎伤,腿被自行车弄伤都不曾掉泪的你却哭的如此伤心?今天,妈妈看到你情绪有些低落。我问你是不是要下雨。你怔怔地看着我“你发烧了!”。我指指你的心口,笑着说:“心里要下雨了!”你马上就显出羞赧的样子。你突然说心里压抑,要自己出去几天。我毫无准备地、本能地拒绝了你的要求。你近乎歇斯底里的大吼:“你不爱我!一点都不理解我!”然后就狠劲地关上了房门,任我叫你几声,回应的只有你的哭泣。孩子,妈妈对你态度的改变有些发懵。你认为妈妈落伍了吗?,妈妈的思想僵化了,跟不上时代了?不能理解你了?……
孩子,入学后,你很少在低谷中走路,基本上是一路高歌,一路奋进。所以,你很少为学习发愁,妈妈听到的总是你介绍学习方法和自立自强。我也只是一味地鼓励孩子向前走,却不知怎样引导你回头看看,暂时歇歇,更没有教给你怎样去跨越生活中一道一道的“门槛”。所以,当你力所能及时,自然会轻松洒脱;当你力不能及时,我不敢想象儿子是怎样痛苦的徘徊。
孩子,你15岁生日到来之前,妈妈听到了你因为学习而发出的求救信号,听到了儿子因为生活中跨不过的门坎儿而发出的痛苦的呻吟。孩子啊,生活就像爬楼梯,不挪动脚步,不经过几次转折,那是绝对到不了家的,自然也吃不到可口的饭菜,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欢乐。在一阶一阶看不到头的台阶前,你可能有些怯步。但是孩子,在群星璀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固守自己的位置,才不至于失去自己的光芒。要学会咬牙坚持,除了比勤奋,还要比耐心、比细致,那追求的过程何尝不是ZD的收获?
孩子,你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成了妈妈最快乐的源泉,这种快乐在人世间是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的。孩子,你小时体弱多病,哪一次妈妈肯离开半步?当你半夜发烧,平日胆小怕黑的妈妈光着一只脚孤独地送你到医院,直到输完两瓶点滴,你才在我的背上迎着曙光欢笑,妈妈那在路上因为走得急而扎伤的脚,这时候才知道不敢踏上水泥路了。孩子,每次你的痛苦在妈妈这里都是要加倍,你是我心中最重的一个,妈妈什么时候肯舍弃过你?无论你成功与否,你都是我不变的儿子。无论你是高大,还是矮小,无论你是英俊还是丑陋,永远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位置。
心得: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表达。
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非常喜欢罗伯特·凯尼的文章《妈妈的裙带》:
男孩很小时,妈妈把他系在她围裙的裙带上说“现在你不再会摔倒”。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想离开母亲去看看窗外的阳光,树林和河流。“哦!妈妈,请解开裙带,让我出去吧!”母亲说:“还不行,我的孩子,你还不够强壮。”孩子只好等着,看着母亲一边工作一边唱歌。慢慢地,孩子又大了一些,他被窗外明媚的春光,喧闹的河水,青色的山峦吸引,不管不顾地向外走去。这时裙带断了,“啊,妈妈的裙带真脆弱!”孩子欢笑着跑出门去,一截裙带还系在身上。男孩一直跑,为自由、为新鲜的空气和清新的阳光欢欣鼓舞。他跑到一个悬崖的边缘,飞溅的瀑布迷乱了他的眼睛,他被绊了一跤,摔下崖去。在他惊叫的时候,他被挂住了,是妈妈的裙带钩住了树根,“哦!妈妈的裙带是这么的坚固!”孩子借着带子爬上了岩石,然后继续坚定地走向新奇的世界。
与孩子一起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走向属于他的世界。
家庭教育是影响力的教育,父母与孩子的一起成长非常重要。没有文化的教育在20年前还不乏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在现有的情况,没有文化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艰难。根据清华北大的可靠数据显示:仅靠裸考进入两所名校的人只有7%,拥有教育教师家庭背景的人,竟然占到了15%,也就是说,每7个人中有一个人是有教育背景家庭的孩子。无独有偶,中国名校的数据显示,有教育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有优秀的学习潜质。
学习力是一种能力,我们且不说孩子以后的竞争力的问题,至少先让孩子走好当下学习之路。谁能说,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一定就会比别人差呢?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只要善于利用和挖掘,就会让我们的孩子堂堂正正地成为受益者。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