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主招生
距离自主招生不到三个月,随着时间的临近,很多家长对自主招生都有一些疑问或是担心。除了关注报名的硬件条件以外,还有一些关于心态调整的问题。
比如“自主招生初审没过怎么办”、“多报一个自主招生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新的压力”“复赛面试环节孩子紧张怎么办”“自主招生复试千里迢迢去赶考,最终没获得优惠政策心里会很不平衡怎么办”……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关于认清自主招生真正作用及考生心态调整的问题。小编在此一一作答,希望对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有所帮助。
自招初审没过怎么办
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问到的问题。首先小编在这里先亮出最明确的一点——自主招生只是为考生提供更多机会考上理想学府的途径之一,初审失败了也不会影响统招的考试和录取。
有些家长还会纠结于前期准备材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初审没过是白白做了无用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首先,如果考生的硬件条件过硬,有主流竞赛奖项等非常符合所报高校自主招生简章的能力证明,过初审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如果没有过硬的条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准备材料时对考生的高中成就进行梳理、对未来方向进行规划,无论最终有没有通过初审,这个过程总是好的。
所以请家长在说服孩子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首先与孩子表明这种态度,报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何在?如果失败对我们也没有任何影响,成功了是锦上添花,那我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温馨提示:
其实自主招生初审的材料准备并不麻烦,小编接触到的很多考生甚至没有经过父母的帮忙,自己按照高校发布的自主招生简章进行资料的准备、扣章和邮寄。更何况大部分都是父母帮忙,几乎是一点也不占用正常的高考备考时间的。
自主招生对考生来说是通往理想大学的通道,但请千万认清这并不是wei/yi的通道。如今考取理想高校的机会多了,制度也更加人性化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正在一点点被改变,独木桥边也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如果不通,也不影响我们走别的路。
报自招会不会让孩子多了一份压力
每年自招人数差不多都是高校招生总数的5%,即使初审过了,最终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也的确不高。但参加自招对孩子来说是多一份保障,不要想到机会低就拒绝。并且现在自招也不影响高考,完全可以一试,为孩子多争取一个机会。
而但凡是考试,考生难免会有压力。
这里分两步来看。
第一,初审环节。考生在高一高二参加各种比赛时可能会感到紧张和压力,但也完全可以把比赛当做锻炼的机会,除了获奖本身,参与比赛对相关学科的理解都有很大帮助。到了高三,初审只需准备资料即可,不会为考生带来额外的压力。
第二,复试环节。这个环节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些高校的笔试难度较高,有些还需要面试。不过这些都是在高考之后进行的,即使有压力,也不太会影响高考的考试。虽然不同考生的抗压能力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放平心态是对待自主招生zui.好的态度。
复赛面试环节孩子紧张怎么办
有家长表示,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竞赛成绩都很好,但比较害怕面试。担心孩子硬件实力很优秀,但在面试中发挥不出来个人的优势。
小编在这里提供给大家几条轻松应对面试的方法:
1.实事求是,诚实作答,问到不知道的也没关系,切勿撒谎,一旦被考官看穿,会给考官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甚至不顾笔试成绩直接一票否决。
2.如果考生本身成绩够好,基础知识扎实,那么问到学业相关问题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不要因为形式变成了面试,就把笔试里会答的东西想得太复杂。
3.注意身体语言,坐姿端正得体,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小动作。考生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自我介绍,纠正自己的身体语言。
4.注意目光交流,回答考官问题时,考生的目光大多数时间应停留在考官身上,这样显得自信得体,给考官的印象会比较好。
5.怀有“空杯心态”,面试中在展现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回答问题时zui.好言简意赅,切忌长篇大论。
自招复试没过是不是很吃亏
首先,还是那句话。自主招生对考生来说是通往理想大学的通道,但请千万认清这并不是wei/yi的通道。
即使最终没有获得优惠政策,体验一次自主招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绝对不是一件“亏本”的事情——因为自主招生很有可能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参加面试类的考试,这种面试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大学以后的很多竞争里,面试都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同时,去参加自主招生复试,可以更直观地体验所报考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等,也为后来的报考提供了比别人更加立体的参考。
其次,对于高一高二有意向参加自招的考生而言,时间充裕就是ZD的资本,只要学生足够优秀,目标足够明确,投入的精力和少许财力,是不会对家庭造成负担的。所以不要有什么“吃亏”的想法,初审、复试都不用怕,投入和产出总会以各种你意识不到的形式,最终成正比。
不要让过度焦虑和不良情绪,成为大家奔赴目标路上的“拦路虎”。最后小编祝愿每一位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都有一个好规划、好结果!(文/王熹妍)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