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提出的,它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虽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过于空洞,他却依然很容易相信。所以,家庭教育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和孩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根本不喜欢学习,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虽然母亲再三告诫爱因斯坦要认真学习,可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今天去钓鱼,明天去玩耍,根本就不愿意去学校读书。
直到16岁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爱因斯坦才真正有了改变。那一天,父亲拦住正要去钓鱼的爱因斯坦,对他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工厂里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非常高,我们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爬上去清扫。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清扫烟囱。清扫完毕时,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钻出烟囱后,我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
爱因斯坦觉得有趣,就兴致勃勃地听了下去,父亲继续说:“我看见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脏兮兮的,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杰克大叔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于是简单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看到他都笑破了肚子,因为他看起来就像剧院里的小丑。”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最后,父亲郑重地对他说:“在真实的生活里,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镜子里的自己就会失真。”爱因斯坦听完父亲的话,如梦方醒,从此戒掉了贪玩的毛病,开始认认真真学习。
正因为如此,孩子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周围别的孩子耍酷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跟风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我们要教育孩子:
第一,要勇于正视自己问题,勇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虚心求教,改善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不断完善。
第二,要认清自己,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搜集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缺陷,与身边的人作比较可以知得失。
第三,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别人的一些善意的告诫和批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相信我们会越来越清醒。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