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你不是真的拖延,你只是太累了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28

你不是真的拖延,你只是太累了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拖延,绝对能做成更多的事情。

  本来打算今晚好好看书,至少看50页。结果却是翻了50个搞笑猫咪视频,才看了5页书。

  上班的时候,明明预算了充分的时间完成工作,但实际执行时,往往都是等到截止日期前一个晚上,通宵加班完成。

  你也许会说,拖延症可真是一个害人不浅的人性弱点呀!

  市面上有足够多的书和课程教你如何击败拖延,但我今天想要告诉你的是:

  拖延不是一个缺陷,而是很有用的自救手段。

  在我们尝试用各种方法做矫正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清楚,我们为什么拖延?

  01

  拖延是给自己的一个台阶

  首先回答前面的问题:就算不拖延,我们也大概率没有办法做成更多的事情。

  很多人一开始习惯做事情定目标,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就会懊恼痛苦。

  痛苦之后,又重振信心定更加宏大的目标,相信只要自己不拖延,就一定能够完成。

  可以预料的是,接下来他们依然会拖延,目标还是达不成,痛苦会更加强烈,并且反复。

  其实拖延背后,隐含的信息是: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水平,拖延只是给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这种“无能为力”并不是指自己不足以不胜任这份工作,而是我们无法做到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无法做到完美,除了会让自己失望,还可能会被别人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那怎么办呢?

  先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得到APP听书栏目的一位作者张凯,在为《拖延心理学》一书写稿子的时候,就陷入了一个拖延的死循环里:

  周六要交的稿子,他在周一就开始酝酿灵感。他认为这个稿子一定可以非常有条理,又幽默,水平非常高。

  但他一直在构思,迟迟不能开始,最终拖到了周五晚上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开始打字,终于在半夜完成了稿子。

  他的潜意识是:

  如果我周一就开始做到周六,用尽所有的时间,做出来的作品还不够完美,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能力不够。

  这无疑是对自己的大大打击。

  但如果我拖延到只剩下几个小时,哪怕最后只输出了一个差强人意的作品,我也有理由告诉自己: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如果下次我不拖延,一定能够做的比现在要好。”

  拖延其实就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让我们不用面对那个“高要求,低能力”的自己。

  承认不够时间,总比没有能力好。

  就像读书的时候,有同学喜欢把因粗心而扣掉的分,加回卷面分上,坚信这才是自己的正常水平。

  但正如粗心被扣的分是无法拿回来的,我们也没有办法认为,自己不拖延的水平,才是真实水平。

  如果我们无法调整自己的预期或者提高能力,这种拖延还会持续下去。

  02

  拖延是告诉你,你已经做的够多了

  有时候,经常性的拖延还有一个“警铃”的功效,提醒你:

  你现在的状态不健康,要注意啦!

  《圆桌派》第四季有一期讲了拖延症。

  节目常驻嘉宾梁文道,就是一个很爱拖延的人。

  他经常在录制节目的时候,等所有人到位了,他才姗姗来迟;

  女嘉宾周轶君请他给自己的书写序,足足等了他9个月,等到那本书开始印刷的前一刻,他才说刚写好。

  在讨论梁文道的拖延症的时候,窦文涛一语中的地指出:他不是故意拖延,而是他不懂得拒绝别人。

  这老朋友太懂文道的性格的!他就是一个老好人,无论谁求他,他都答应。这样可不得了,哪怕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也没有办法把事情都交付完成。

  这些老好人的关注力都是向外的,以让别人满意为己任,忽略了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高估自己的精力水平。

  这个时候,拖延就非常重要了。

  就像心理防御机制一样,拖延其实就是在保护一个人,让他不会过度消耗自己。

  而这种保护机制是自动运作的,大多数时候不是我们有意为之,所以就更谈不上控制拖延。

  类似地,拖延症也起到一个拒绝的作用。

  梁文道自己不习惯拒绝,是因为他不希望朋友失望。

  但由于他一直接工作,又一直拖延,没有按约定时间交付,请他帮助的人就感觉到不满。

  认识到这个人做事情很低效,朋友们就不会对梁文道抱有太高的期望,或者干脆不再求他办事。

  所以说,他的拖延症说不定替他挡掉了很多潜在的工作。

  03

  拖延是在跟死亡作斗争

  如果我们再往下挖掘的话,可能能够发现:一个人选择拖延,其实是在跟死亡焦虑做抗争。

  弗洛伊德认为:拖延是对死亡的推后。

  由于一个人不想面对死亡,他就只好把一切东西都往后推,就像自己能够推后死亡的时间。

  描述如果还是太虚的话,嘉宾马家辉在节目里举了一个更有实感的例子:

  一个富人到国外经商,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家里女佣的信。

  信中第一页说:富人的儿子溺水而亡,非常凄惨。

  富人看完这一页,非常痛苦,于是把信收好,放到柜子里面,出去了。

  几天后,他回到旅馆,把信又拿了出来,把剩下的几页看完。

  这时他才知道:原来他的夫人深受丧子之痛,也跟着跳河死了。

  富人在看完整封信之后,痛上加痛,终于在旅馆上吊自杀了。

  富人在面对丧子的消息的时候,被死亡的恐惧席卷全身,无法继续处理剩下来的信息,于是他选择不把信看完,拖延他需要接受死亡的这件事。

  如果他一开始就把信全看完,他很可能在当时就选择自杀。

  拖延症让他向死神多“借”了几天。

  但大多数时候,死亡焦虑是以更加抽象的方式存在:

  例如你不想去参加一个冗长压抑的会议,然后你就莫名其妙地迟到;

  如果你被迫做公开演讲,很多时候在上台前就会肚子痛,要找洗手间。

  曾经有调查显示,公众演讲甚至比死亡更令人恐惧。

  人们害怕被所有人凝视,这些场景背后体现出一种死亡焦虑。

  所以为了推迟面对这种场面,你的无意识会尝试出来“捣乱”。

  在面对凶险的外部世界时,每个人都被他们所遇到的事情推着往前走,最终走向永恒的完结。

  而拖延,就是一个人为数不多的与之抗衡的手段。

  只有在拖延的时候,我们才感受到生命是稳稳抓牢在自己手上。

  04

  拖延问题,核心还是动机问题

  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作者简·博克也认为:

  拖延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它在用一种粗糙的方式,保护人类免受潜在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但这种防御的本能实在太粗糙了,让现代人们的生活陷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

  简在本书中给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能让我们做事情时,减少甚至不需要拖延。

  那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化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

  举个例子:有个男孩玩完游戏后,想要开始收拾房间的。这时他母亲突然向他叫嚷:“快去收拾房间。”

  本来已经放下耳机的儿子,听完之后特别生气,决定不去收拾,继续打游戏。

  很多时候,孩子拖延,并不是真的不想做这件事,而是为了抵抗父母的命令,争取拥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父母的命令是他们做事情的外部动机,而且多少带有强迫性,试图扼杀掉孩子的主观意志。

  孩子每一次听话,他的意志就被杀死一次,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控制。

  为了让自己不再受到伤害,孩子们就只能通过拖延的方式应对,以此给自己一种我在控制的感觉。

  但如果父母换种思路,让孩子们意识到房间很乱,需要收拾;而且收拾过的房间很清爽,他们的心情也会变好。

  这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

  只有在了解了做这个事情的意义的时候,他们才会愿意做,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掌控力。

  同理,我们因为无法实现预想而选择拖延时,是否也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呢?

  为了被表扬、为了不让别人看扁、为了符合所谓“精益求精”的组织价值观……

  这些都是外部评价和压力。

  于是我们满脑子都在想:“做不好,别人会怎么怎么样”。

  但如果用内在驱动的思维,重新塑造我们的心理预期,将会是这样的:

  “我现在的能力是这样,预期的结果是那样的,但我想要做得更好一些,所以我想设定一个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当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内心的默念就会变成:“我想要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外部驱动变成内部驱动时,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以前害怕没办法做的完美,所以迟迟不敢开始;

  现在为了挑战自己,会用尽所有机会,不断尝试,做出更好的成果。

  拖延是一个很好的保护机制,它很原始,也经常会过度反应。

  但当我们没有理由伤害自己的时候,拖延便不被需要。

  最后

  《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也是建筑、工程、数学、艺术等领域的全才,他本人就是一个著名的拖延症患者。

  在他死前,很多部著作没有写完,绘画没有画完。

  要是他能够再努力一点,说不定人类在的发展又会大大提速。

  但历史没有如果,他所贡献的也足够巨大。

  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因为拖延,被他人落下了,没有做到“zui.佳状态的自己”。

  接受拖延症,了解它存在的意义,寻找一种与之共存的方法,说不定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生活下去呢~

  作者|黎响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