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为什么白天越努力,晚上越迷茫?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24

为什么白天越努力,晚上越迷茫?

  我们的【心理问答栏目】继续营业啦!

  经常在后台看到大家在深夜留言,分享自己的所面临的困境,有对人际关系感到恐惧的、有对人生感到迷茫的、也有希望找寻解决方案的。

  因此,我们决定做这样一个栏目,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邀请我们的多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一起解开疑惑。

  上一期,我们回答了关于「性冷淡」的提问。

  今天是第02期,主题是:迷茫。

  提问Question

  老师,你好。我最近感到好迷茫。

  白天时一直在努力,到了晚上很疲惫,没有力气再做其他的事情。而且每天都很累,还因一些挫败对自己感到失望。

  我在想,自己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该怎么办呢?

  (由于篇幅较长,提问已相应缩减,对提问者信息已做模糊处理)

  回答心理咨询师 刘宁

  01

  to do 还是to be?

  这个问题,我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线城市奋斗人们的现状——工作很努力,白天很充实,但到了夜晚的时候,就会陷入空虚、疲惫,甚至工作日挺好的,一放假就陷入低落和迷茫。

  继而,开始质疑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仿佛总是迫切需要去做点什么,通过做到什么来定义和衡量自己,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提问,也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这到底是一个“to be/存在”的问题,还是一个“to do/行动”的问题?

  我们当下的社会,衍生出了一种“行动文化”。

  当我们难受、失望、迷茫时,我们特别想要找到解决办法,去动起来,解决掉烦恼。

  仿佛我们要逃到具体的事情里,逃到忙碌的行动里,才会心安一点、充实一点,才会有价值感、存在感。

  于是我们倾向于去完成很多很多目标、加班熬夜、获得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地位。

  行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部分,让人感到暂时安心。

  和“行动文化”相应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文化”

  所谓存在文化,就是——

  你问“我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也就是问关于存在感的问题——“我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你暂时迷失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存在感和成就感。

  02

  所谓存在

  关于存在的第一个问题:身份问题

  时常听到这种话:

  “我时常感到很压抑、无聊,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做的、付出的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按部就班地活着,但却不知道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没有没有搞清楚我们是以谁存在?

  是自己,还是别人?

  是父母的要求?是老板的期待?还是你自己的需要和渴望?

  关于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存在的条件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观念:等我有钱了,有房子了,事业有成了,我就会变得很幸福、快乐。

  这其实是一种有条件的存在。

  似乎只有当我们做到了什么,才会有存在的感觉——我们是存在的,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就存在得隐隐约约,仿佛不存在一样,对这个世界、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不配存在一样。

  这跟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样:你只有做到怎样,我才会认可你——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秉持这样观念的人,虽然努力,但努力不是为了自己,而为了满足他人与外界的要求和期待。

  所以大多数人和这位读者的困扰都在于:

  1、不以自己的身份存在;

  2、自己存在的条件太苛刻

  03

  存在的方式

  存在有两种方式:

  世界围绕着我;

  我围绕着世界。

  有条件的存在,是以满足他人的要求和期待来存在,就是我围绕着世界来存在。

  而真正无条件的存在,则是世界围绕着我,是一种有根的、安稳的、确定的、肯定的感觉,是一种理直气壮、理所应当地存在。

  很多人之所以很难获得这种无条件的存在感,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急着行动。

  行动,往往是将我们推离内在的自己。

  就像有的人,越优秀,越痛苦;

  因为他们越优秀,离自己越远。

  他们上班、学习时,状态很好,但一旦放松下来面对自己时,就会陷入空虚,沮丧和无聊。

  因而白天更加努力,然后再陷入情绪耗竭,继而抑郁的恶性循环中。

  因为他们的行动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和渴望,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

  他们在行动中反而努力的向有条件的存在靠拢,这就是我没有存在感的源头,导致了迷惘的产生 。

  而所谓真正无条件的存在,就是拥有自主、自为的空间。

  有自主、自为的空间,才能有自发的、可持续的动力产生。

  一个人能够拥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存在空间,才能获得迷之自信和终极安全感。

  那么,这个存在空间是一个怎样的空间?通俗地讲,这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用专业的术语讲,这是一个第三空间。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大概划分为两个空间:

  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的外在世界。

  但实际上还有一个第三个空间——我们的内在和外在共享的过渡空间,这是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想象世界,与外在世界相结合的地方。

  游戏、文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发生在这个空间里,充满着创造力的文化体验。

  我们的个体内心世界,与他人相接交织的人际关系部分,也属于这个第三空间。

  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是生命充沛活力和丰富多彩的活水源泉。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个人太多地活在外在空间里,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活得有点太现实、干巴巴;

  如果一个人太多地活在内在空间里,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活得有点和现实连接不上的感觉。

  所以我们很需要这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第三空间,比如和朋友一起玩游戏,打一场激烈的比赛,去看个电影,欣赏一场戏剧,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等等。

  在这个空间的世界里,世界围绕着我们,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舒展自己、表达自己、感受自己、满足自己,大胆地想象,放心地和别人交流。

  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这里我随心所欲,无所不能。

  我们见过孩子纵情游戏,放声大笑;

  我们也看过成人全情比赛,肆意怒吼;

  我们也经历过沉浸电影,失声痛哭。

  在这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情感流转,花开花落。

  我们在这里才能真正地放松下来休息,放心下来娱乐。

  实际上,第三空间对我们身心的平衡、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回到一个老掉牙的话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潜在的愿望,就是我们需要一种存在感,或者说有活着的感觉,又或者说有感觉的活着,这甚至比活着更重要。

  在这个第三空间里,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我们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是和内在世界、外在世界相连接、结合、共享,我们会很有真正活着的感觉,一种存在的存在感。

  在这个空间里,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想象,又有外在的现实;

  既有我的需要,又有别人的期待;既有我的个体,也有关系的进入。

  我存在得既理想又现实,既自我又体谅,既独立又不孤单,活泼又真实的存在。

  最后

  对于压抑、郁闷、不开心的人,或者空虚、疲累、没劲儿的人,我们可以多开辟和运用这个第三空间,多在里面玩,做自己的王,让世界围绕着自己;

  也可以邀请别人进来和自己一起玩;也可以进别人的空间里一起玩。

  游戏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也是一种游戏,游戏的精神很重要,不仅对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也是如此。我们确实可以活得更轻松有趣一些、更有感觉一些,不是么? END

  今天的问答就到这里

  下一期,我们解答

  “为什么你总是做不到?”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困惑

  我们将选择部分问题,邀请咨询师解答。

  | 作者简介 |

  ▼

  微信图片_20180802184232.jpg

  刘宁

  背景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挪精神分析成员,中美精神分析成员。曾任三甲医院心理科心理咨询师, 曾任大学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

  擅长领域:情绪管理,婚姻家庭,性心理

  所在咨询室:武志红广州天河工作室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