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独居的两大好处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14

独居的两大好处

  作者 | 石宇宙

  责编 | 陈沉沉

  值班编辑 | Yongyi

  1998年,大荧幕上的《欲望都市》,为世界带来四位个性鲜明的曼哈顿女郎。

  其中,作息自由、单身独居、爱鞋如命的情感专栏作家Carrie,更是自此成为许多年轻人心中“新时代都市女性”的模板。

  有多少人曾为Carrie和Mr. Big的爱情流过泪,就有多少人曾深深羡慕过她自由、随性,又充满热情的独居生活——

  时间属于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工作、休闲,以及无拘无束地游走于各类Party之间;

  生活中的琐事也都按照自己喜好来处理,连浴室的门,都可以不顾男友Adam的疑惑,装两个。

  一次,由于Adam的房屋装修,想搬到Carrie的公寓中暂住几天,这还引发了Carrie的强烈抗议:

  Carrie抵触男友的到来,哪怕只是暂住。

  她说:

  我需要时间沉思,一个人独处,

  我想念走进公寓时,空无一人的安静……

  我可以做那些独自在家时做的事……

  这像是一种宣言,既来自《欲望都市》的作者和编剧,也来自成千上万渴望或享受着自由独居生活的年轻人。

  而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7700万的独居人士,而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占比超过了1/3。

  全世界都在逐渐消除对单身的偏见,并开始强调“独立的生活方式”,单身和独居不再是需要遮遮掩掩的事实。

  在去年的全球十大消费趋势中,“选择独居”甚至登上了第十位。

  那么,在独居这一大趋势之下,那些身在其中的青年们,他们正在如何“安置自己”,又究竟过得怎么样呢?

  01

  青年人,为何选择独居?

  独居者可被分为两类,一种是主动选择独居,一种是被动开始独居。

  1)主动独居

  “主动独居”这一决定,大多发生在“从家庭、邻里、学校中脱离,开始面对众多选择,并承担相应结果”的个体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生活没有“统一答案”,每个人都开始成为自身生活的创作者。

  而那些终于从学校、家庭中“解放”的青年人,更是开始关注自我实现,即“为自己而活”。

  “我要住在哪儿”便是在独立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是和他人住在一起,虽说平日里能有个照应,但免不了相互妥协;

  还是找个安静的地方,追求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主动独居者”选择了后者。

  远离人群,寻一处无人打扰的私人空间,不必迁就任何人,又能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在他们看来,独居只是一种拥有更多时间与自我相处的选择,何乐不为?

  2)被动独居

  被动独居者的情况则不同,他们并非因考虑到自我成长而主动选择独居,而是多种因素导致自己“不得已地独自居住”。

  比如——

  不愿独居的单身人士还未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部分婚恋人群的同居成本太过高昂:

  相隔两地的伴侣想要住到一起,需要其中一个人放弃原有的工作和环境,而共同居住的成本(购房和可能增加的通勤成本等)同样高昂。

  因此他们选择按照原有的方式(各自独居)继续生活;

  或者是在人群中有过大的生活压力:

  生活中,工作、学习,以及不可避免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太大,以至让一些人对于群居生活感到无力抗衡、难以为继,因此他们只能逃避。

  对于被动独居者来说,独居是环境使然,也是迫不得已。

  02

  独居,怎么个“独”法

  1)他们“独”自一人,却并非孤立无援

  一位网友曾略带心酸地写下这样的留言:

  “我自己一个人住了六年,没生过病,因为不敢病。生病了没人照顾,不上班的话还会没钱交付房租。有一次心跳有点快,我拉开门在楼道里调整呼吸,我当时想的是,万一我晕倒了,邻居出门能一眼看见我。”

  不少独居者所面临的现状正如此——由于在家中时,完全是一个人生活,害怕自己会突然出现什么问题,更害怕没有办法迅速找到他人帮忙。

  然而,也正由于这一点,独居青年对陪伴的渴望也更加强烈,他们会主动地与朋友、外界保持联系。

  与和家人、伴侣、室友同住的人群相比,独居者的社交活动普遍更加频繁。

  一项调查显示,55%的空巢青年每周都会与朋友聚会至少一次。

  由于时间自由,他们的社交往往也更加随意。不用征得家人或室友的同意,而是“想去哪儿就去了”。

  维系各类关系的社交对于独居者而言,是必需,也是填补生活空白的利器。

  在与外界接触这一方面,他们似乎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特别需要令人担忧。

  2)他们更加“独”立,他们更有力量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来得及,或者说可以通过外卖App和各类“代服务”App解决。

  对于独居者来说,一个人生活时,有太多生活事项、突发情况,都需要自己处理:

  一场暴雨过后,房顶漏水;

  洗澡洗到一半,发现水费不够了;

  买来了柜子,才发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

  隔壁邻居通宵打麻将,声音大得完全睡不着觉,需要硬着头皮去交涉;

  电商节囤了洗衣液和牛奶,走到小区另一头的快递柜时,才发现太重了,自己根本搬不回来……

  第一次遇到问题时,可能不会太顺利,但困难总会被解决。

  而不管你是独居者还是非独居者,一定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自己独立做成功某件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任务时,都会欣喜若狂,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这种“无所不能”的感受就源于——人们独处时做出的积极行为,能带来强烈的内在力量感与自我信赖。

  独居生活因此锻炼着独居者的韧性,这让它成为一项能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生活选择。

  对于这些一边在大城市打拼、奋斗,一边还要在家中处理各项琐事,想尽办法照顾好自己的人们来说——

  “单打独斗”不一定会消磨他们的意志,日复一日增强的自我信赖感,反而能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更有力量照顾好自己。

  03

  独居≠孤独,但带来孤独

  从心理层面上分析,独居到底有没有坏处呢?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你也害怕孤独的话。

  调查显示,68%的独居青年平均每周都会感受到孤独。

  这不是“Alone”,是“Lonely”。

  独居青年可能并不缺乏社交,但这并不能帮他们在人后阻挡孤独的侵袭。

  无论是夜深人静失眠时,还是做了一桌好菜却无人可分享时,空空荡荡的房间总是会时不时地撕裂努力营造的充实感,提示着独居人士作为孤单个体的事实。

  哈佛大学医学教授Deepak Bhatt博士曾表示,不是每个独自生活的人都会感到孤独,但是那些孤独的人会变得焦虑和抑郁。

  虽然孤独是人类的一种常见情绪,但长时间暴露于这样的负面情绪下,会对整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一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独居青年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不容乐观,相比普通青年而言,他们的孤独水平和抑郁程度普遍更高。

  尽管社会服务在进步,便利店随处可见,厨房生鲜、鲜花绿植、干洗服务都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但这些生活上的便利并不能完全弥补独居时的空虚。

  在注重家庭生活的文化中,独自在外打拼、奋斗的年轻人,在面临房租、工作等多重压力时,一方面要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就在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孤独感的侵袭。

  对于那些被动选择独居的人们而言,这种孤独感要尤为强烈。

  其次,持续的孤独感还可能会外化为人际交往时的孤僻、冷漠。

  我们常会见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单身独居的人往往被赋予怪异的性格。

  他们总与他人格格不入,有的安静孤僻,有的脾气暴躁,总之,不太合群。

  这一刻板印象,也有着一定的科学来源:

  “身体与外界长时间的隔离,就很容易给人在精神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Peter, 2006)。”

  当我们习惯于深居简出,刻意的远离人群、远离各种社交时,独居的疏离感很容易打破心理平衡,从而变得敏感,将他人的言语和举动无限放大,并进一步对人际交往消极倦怠。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是个“社恐”时,想想是不是这和自己太久没有出门了也有点关系?

  04

  面对独居,请做好一定的准备

  最后,如果你已经决定要独居了,那么关于如何适应独居、降低独居时的孤独感,这里有一些小Tips:

  1)为容易孤独的时刻 安排固定的事儿做

  一个人生活时,有两个时刻最容易感到孤独:

  一个是早晨,刚起床,从混沌的梦中脱离,开始迷迷糊糊地思考“我是谁”、“我这一天要做什么”时;

  另一个是晚上,当你下班回家,没有人迎接,也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时,都容易产生“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落寞感。

  对于这样容易孤独的时刻(因人而异,你的“孤独时刻”可能有所不同),你可以提前计划一下自己的安排。

  比如每天早上都要吃自己做的营养早餐,或者晚上回来的时候要听几期博客,看一期最新的综艺,或者开始写日记。

  在日常生活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小计划,会让你对生活有更多的期待。

  2)独居可以,但别与世隔绝

  每一个人都需要与外界联系。

  但独自生活的一个好处就是,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发时间,玩一天游戏也好,睡一天觉也好,一切都可以由你来定。

  但为了降低潜在的孤独感,一个建议是:按照你能接受的程度去尽可能多地与外界接触。

  比如,去环境宜人的咖啡厅而不是满面油光地在家伏案工作,上健身课或只是去健身房跑跑步……

  总之,做一些你能真正和其他人在一起的事情,不一定要和他们对话。

  融入这个世界,不一定是需要社交,只需要感受到和他人的联系,即可。

  3)寻求社会的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减轻孤独感。

  这种社会支持最主要来自家人、爱人等现实生活的经济和心理支持。

  其次,社交平台上的支持与帮助也能起到辅助作用。

  如果一个人独居,但能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与亲友、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通过网络交流的话,那么ta也不会感到太过孤独。

  自诩“社恐”的人们,大可以用微信、微博等更为安全的社交方式替代见面与面对面交谈,但为了个人的健康与安全,还是尽量不要与社会长时间脱节得好。

  写在最后

  独居有好处,也有潜在的危险。没必要因为“年轻时千万要试试独居”之类的话或文章,就满腔热血地想去尝试。

  一个人的时候,保护自己最重要。

  在这里,就引用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的一句话吧。

  “独居,和结婚一样,只是一种生活的可选项,并不是通往重塑自我和个性的wei/yi途径。”

  不管是否独居,要知道,与自己和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才是那个重塑自身价值、推开理想生活大门的钥匙。

  Reference:

  DePaulo, B., How People Who Live Alone ConqueredLoneliness [EB/OL]. https://psychologytoday.com/us/blog/living-single/201808/how-people-who-live-alone-conquered-loneliness,2018-08-31.

  黄苏萍,李倩倩.大城市独居青年的生活与心态研究[J].青年探索,2018(04):75-87.

  Laurence, E., How to Truly Love Living Alone WithoutFeeling Lonely [EB/OL]. https://wellandgood.com/good-advice/how-to-live-alone/,2019-08-19.

  Smith, P., The Effects of Solitary Confinement onPrison Inmates: A Brief Histor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rime andJustice, 2006, 34(1): 441-528.

  2019年全球十大消费趋势[R]. Euromonitor,2019.

  2020中国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R]. DT财经, 2020.

  2020年北上广深租房图鉴[R]. DT财经, 2020

  作者 | 石宇宙;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