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诗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2-25

诗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自古至今,写诗的人不计其数,能够称得上诗人的人也是车载斗量。可是真正问起都知道哪些诗人?只怕能够脱口而出的也是李白,杜甫之类。

  毕竟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去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背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两个人吧。

  毕竟无论怎么说在诗歌鼎盛的唐朝,这可是两座高山,一个被称为诗仙,另一个被称为诗圣,可以说是双雄并立。

  如果我们拿他们这两位的写诗标准来评判谁有资格称得上诗人,我想古往今来显然没有几位。

  那么到底要怎样定义诗人呢?我想这是我们首先要讨论诗人是一种怎样存在的前提条件。

  其实很难定义。比方说乾隆是不是诗人?这可是历史上写诗号称四万多首的人,但是他的那些诗也能称得上是诗吗?再比如说刘邦和项羽是不是诗人?这两个人可是一个写出了《大风歌》,另一个写出了《垓下歌》。再像黄巢和朱元璋是不是诗人?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及《题菊花》也很有名。朱元璋也写过好几首诗,如《庐山诗》《游钟山》《新雨水》《东风》等等。可能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项羽,朱元璋,黄巢算不上,但是人家可是有货真价实的作品,怎能不算?

  从此处看,诗人可能确实不太好定义。既然不好定义,那就不定义吧。我们还是先来看中国自古至今都出诗人,也都有诗人这样一个现象吧。这是我觉得可以用来讨论的角度,也是我的切入点。

  实际上,如果从宏观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诗人这一角色,我觉得丝毫不稀奇。中国自《诗经》开始,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写诗,也因此可以称得上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大多都是无名无姓也无名气的人,但是他们就是曾经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这片国土上。由此可见,诗人其实是人人有成为它的可能,但也并不是人人都成为了诗人,有可能性,不等于有现实性。

  因此,自《诗经》后,虽然仍然有数不清的人写诗,但是流传至今的诗仍然是那些大家、名家,这当然不是重点,重点是有诗人这个角色存在,就是说在中华大地上,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北洋政府,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诗人这个角色就一直存在,诗歌也是一直有人书写。

  这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诗人。而且我还可以说,不管以后是改朝换代,或者不改朝换代,诗人将永远会存在下去,只要有中华文化存在,就必然会有诗人存在。

  因此,当今天的我们能作为一个诗人,实在是没什么稀奇。稀奇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诗人?到底是“诗”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做诗人?这个问题恐怕无解。

  其实只要我们刷抖音刷多了就会发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很多角色,其实都是一以贯之的。士农工商医学兵且不去说它,单说弹琵琶的,吹笛子的,说书的,当妓女的,玩杂耍的,化缘的,做尼姑的……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属于传统社会的角色吧?可是时至今天,变了吗?我认为仍然没有变。

  可事实上,从落脚点来说是属于传统社会。比如弹琵琶,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清晰可见;再如说书,这在传统社会的酒馆里随处可见;再如妓女,这在古代青楼里抬头可见。

  因此虽然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原本以为科技和教育会改变一切,但是如果我们脑海里没有那么多概念去对它们进行定义,我想传统与现在,还是一脉相承。诗人这个角色同样是如此。只是有的人会成为一个诗人,有的人不会。这就跟前面列举的和尚,道姑,妓女,说书人是一样的情况。

  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又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尤其是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特质,最后又会选择做什么人,只知道在经过一定的岁月后,事实是自己已经成为了这样的人,比如说诗人。但是从过去已经存在的那么多角色看起来,其实也丝毫不奇怪,真的不奇怪。

  因为要说现在有哪些角色是过去所没有的?从根本上来说,答案是很少,只是名称上进行了变换而已。

  因此站在宏观的历史发展这样一个角度看诗人这样一个存在,就可以知道它原本已经存在,只是就看谁能成为而已。那么谁能成为诗人呢?我就想从微观的角度来谈一谈。

  其实成为一个诗人,或者说本身作为一个诗人,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很关键。

  首先,就是感受力。诗人,实话说,内心都是比较敏感的,如果诗人的内心不敏感,为什么平平无奇的事物中,就诗人有那么多感受呢?而且我们去读很多诗,当然也包括词,其实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的就是看了一场灯,没有见到自己想见的人,可是在他笔下,就写出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内心够敏感吧!感受力够强吧!可这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我们再看一件小事情,就是重阳节到了,王维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于是王维就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如苏轼对西湖的描写,西湖我们可能去过很多次,但是在感受方面,却是比不上苏轼。正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其它的就不再列举。太多太多,基本上都是很小的事情,也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作为一个诗人,就是有独特的感受力。看你写了六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估计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感受力很强,内心比较敏感。平常可能看一下书和视频,听一些故事和音乐,外出游玩一会或与朋友聊聊天,内心就会有很多感受,这真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标志。

  其次,就是作为一个诗人,想象力比较丰富。这方面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李白,但不仅限于他,很多诗人想象力都丰富,就是碰到很小的一件事情,因为有了感受力之后,于是就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看了四川的一条道路,可是就能想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再如杜甫的《登高》同样是如此,看见长江和落木,就能想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看见了江水的流动和一片山,但是就能想象“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实话说,每当我读到这些诗,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许,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才把诗的整个格调都提高了吧。

  最后,就是语感。一个人感受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是没有好的语感,也就是不能用独特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我想我们也感受不到他的诗之美。相反,如果他的语言用得好,我们就算看不懂也会觉得好,比如说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再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最后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语言真的是太美了,意境也太美了。

  综上,一个人如果有这三个特点,我觉得成为一个诗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当然,不成为诗人,成为词人,曲人,散文,小说家的可能性也较大。概言之,搞文学创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毕竟一个人是写诗也好,还是填词也罢,都离不开这三样东西。只是看在什么时代而已,如果是唐代,则是诗,宋代则是词,元代则是曲,现代则是歌词。

  是的,在现代就是歌词。这点去看那么多流行歌曲就可以一目了然,而这种场景又何尝不是像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呢?只是写出来的水平有高低而已,然后被称为经典的有选择性而已,但是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文学创作,也都是体现文学创作的素质。

  这以上就是我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当然,我没有谈到的地方就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作为一个诗人,或者有着诗人素质的人,谋生其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李白当然洒脱,粉丝成群,到处有人招待,但更多的却是像杜甫这样,生活是个问题。

  现在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只会写诗,只顾写诗,如果没有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那就纯粹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中。

  也因此,诗人在西方被称为精神贵族,但在中国,更多的还是要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所以,只是单纯的把它当作个人情感的抒发、宣泄、传达吧。

  我想这可能是作为大多数诗人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至少我自己觉得是要如此。尽管我也写了几千首诗。

  就此打住。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