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及诗人究竟是什么样
看你写了这么多诗和词,我倒是再想和你谈谈中国的诗人或词人,谈完后,看你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中国的很多诗人和词人在相当程度上让人感觉到无奈,至少从我所读到的很多诗词就是这样。
比如说诗圣杜甫,杜甫一生是不得志的,而且连住的地方都很破旧,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不仅如此,而且“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够惨吧!够悲催吧!但是杜甫的人生理想却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实话说,杜甫确实是有才,但也只是在写诗方面。以我读书不多来看,他连写散文,写赋的才华都不一定有,虽然他很佩服有些除写诗而有其它才华的人。这点在他的诗《戏为六绝句·其二》中可以看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呻未休”。在这里,王是指王勃,杨是指杨炯,卢是指卢照邻,骆是指骆宾王。
要知道,王勃可是写出了千古奇文《腾王阁序》,骆宾王也是写出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而且武则天看完了这篇檄文,也是大夸骆宾王的才能。
很遗憾的是,在杜甫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也是他写的诗。至于散文,也是没怎么看见。要知道,在此之前,魏晋的陶渊明写出来的散文也是一绝。再不谈在杜甫生前和身后的唐宋八大家,也都是以散文闻名。
杜甫擅长的是什么呢?还是诗。这就跟李白一样。李白也是觉得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而且李白的很多经典名篇也都是在写自己的不得志。如《行路难·其一》中就写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篇舟”;再如《行路难·其二》中更是明确表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可是真让李白从政他又是否能处理好政事和搞好人际关系呢?答案是不能。这点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就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知道,在官场混,可不是随便耍性子的。至于像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鞋,则只是让人引为谈资而已。
但是不得不说,像李白为杨贵妃写的三首《清平调》确实精彩绝伦,光照千秋,如第一首《清平调》的开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让人一读就沉浸在李白绝世的文笔和想象力当中。但是李白和杜甫一样,也只是在写诗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
虽然李白也写过几篇赋,但是和西汉的扬雄及司马相如的赋比起来,确实要逊色得多。因此在诗方面称李白为诗仙毫不为过。但是同样作为写诗当中的翘楚,李白的生活却是要比杜甫过得滋润的多。而且杜甫也写过很多怀念李白的诗,其中有一首诗《寄李太白二十韵》当中的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形容的就是李白。
但是很可惜,李白的很多诗,写杜甫的却没有多少。哪怕跟不知名的汪伦也比不上,李白在《赠汪伦》中好歹还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不管怎么说,李白和杜甫的才华更多的也只是在写诗方面。
可是一个人就算会写诗又怎么样呢?哪怕如诗圣杜甫。生活照样过得穷困潦倒,这还是在唐朝,并且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以诗取士,可是杜甫仍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这其实就要回到我在《诗词的本质》这篇文章里表达的观点,诗只是人的情感在传达的过程中首先选择的一种文学形式而已。既然是如此,也就是一种情感的传达,那么传达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所受到的待遇。比如我们总喜欢说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我想李白和杜甫之所以受到两种不同的生活待遇,也是跟他们诗的气质有关吧。
毕竟李白再怎么觉得不得志,也总是充满了乐观主义。而杜甫则是忧愁到底,充满了悲观主义。但即便如此,不管是悲观还是乐观,诗只是一种情感的传达而已。既然只是传达,能被人所接受,自然是粉丝成群,一众吹捧。如果不被接受,则是形单影只,无人招待。
这点在唐代以诗取士是如此,在现在同样是如此。比如说海子。海子也是一个很优秀的诗人,如我们熟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就有这么一句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有内涵!也多么有味道啊!可惜海子生活也过得不好,最后还卧轨自杀。
也许吧!作为一个诗人可能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因为一个真正能写出好诗的人,正如我在《诗词的本质》这篇文章所言,都是有着真性情的人,可就是这种真性情,就让人很难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比如说诗鬼李贺。李贺的成名是以《致酒行》为起源的,在这首诗中李贺写到“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可事实上李贺本人的才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惜的是他因为父亲名字“李晋肃”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他应该避讳父亲的名讳,不参加进士考试。可是参不成科举,生活又怎么来改善呢?所以,李贺虽然擅长写诗,可是最后英年早逝,不得不说,作为有着诗人禀赋的他,也许这种禀赋还是一种伤害。
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个诗人,如果本身不是像李白那样不愁钱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话,要通过写诗把生活过好。在古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代,则是显得更加艰难。
事实上,因为我一直提到诗只是人的情感进行传达时所选择的一种文学形式,因此能够成为一个诗人,也是人人都有可能性。而一个人真正在有情感冲动时就会信笔写起诗来,如孟郊《登科后》就是如此,“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这里,这到底是诗成就了孟郊,还是科举高中成就了孟郊的诗呢?我觉得是后者。因为是高中后带来了孟郊这种情感的冲动,所以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这里看,除了唐朝因为可以通过写诗而进入仕途外,在唐朝之前及之后,诗的作用其实也没有那么大了。更多的也只是在对情感进行传达。最典型的人便是苏轼。
苏轼我们都知道,被贬过很多次,但是每次被贬后,他都能写出很多壮丽的诗篇,当然也包括词,如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便写下了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光词的开头就无比的惊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够足!景象够绝!另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夜归临皋》《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也是在黄州所写。
后来被贬惠州(今广东),从他的诗中我们仍然感觉到他很乐观,如《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就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了。
最后被贬儋州(今海南),但是尽管被贬,苏轼也看得很自然,于是写下《纵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基本上,在苏轼的这些诗词里,都是只用诗和词来传达了情感。至于这种被传达出来的情感我们觉得读得很美很感动,那也是因为我们和诗人有着一样的情感,只是我们没有那样精妙绝伦的文字而已。
就像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写的是国愁,但不妨碍我们有其它的愁。另外,李煜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词,其实也是跟他亡国后,他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刻有关。如他另外两首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和《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尤其是后一首词中的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指的就是亡国后的心理。
由此可见,这再次证明了我的观点,诗词只是对人的情感所进行的传达。也正是因为只是一种传达,所以即使李煜写出如此风华绝代的词,到最后不仅没有挽留他的性命,反而葬送了他的性命。
于是我们再不难理解,像文天祥,辛弃疾,岳飞,陆游,谭嗣同,丘逢甲这些人,就算诗词写得再漂亮,就算我们读他们的诗词能读出多少心酸和无奈,但也仅限于如此而已。如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如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如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如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如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等等。
可惜都只是在诗词里面展示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或满怀忧愁,可惜在现实生活里却事与愿违爱莫能及。这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诗经》开始,诗的宿命就只是情感的传达,除此之外,它代替不了什么。哪怕后世如屈原,也只能是愤笔写下《离骚》,哪怕如贾谊,我们也只能在诗中感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哪怕如唐伯虎,也只能是在诗中自我陶醉——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哪怕如秋瑾,也只能在诗中发愤——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哪怕如鲁迅,也只是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情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哪怕如郁达夫,也只是空表哀怨——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等等。
也因此,自《诗经》后,牢骚,抱负,郁闷,愁苦,情怀,在各种诗当中都能见得到。
更因此,作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其它如金钱,权力,家底做支撑,诗人也只是一个喜欢表达情绪并有着各种情绪的人。
这就是诗人的现实,也是现实的诗人。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