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面试如何准备,为什么“得面试得强基”
通往名校的“捷径”,你了解吗?
在中国,不论家庭背景怎样,都要在某年6月,奔赴一个战场——这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这个近1000万名考生的战场中,只有3%的考生能够走进“双一流”院校,而这一考,便定了终身!
残酷?来听听更残酷的!
在这3%的人群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早早被那些名校选定!他们通过“捷径”,能够以更低的分数,考入“理想院校”!拼,你又凭什么拼?
讲到这,想必很多家长都在惊奇,此“捷径”到底为何物?小编不卖关子了,相信一些家长也有所了解,这个“捷径”就是所谓的自主招生改进版——“强基计划”!
自2003年以来,自主招生在经过15年的发展演变后,已经成为重点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自主招生报名人数达到惊人的82万,相较2017年的60万人次,上涨幅度达到35%,2019年的热度依然不减。
前两天,教育部发布了高校自主选拔2.0版本——强基计划,这其实就是2020年的“自主招生”。下面,我将详细为大家解析一下2020年,这条捷径该如何走!

“强基计划”真相——面试成为关键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强基计划”的基本内容:
谁能参加?
与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不设报名门槛,建议是预估高考分数能超过一本线30分的,均可报考。
如何参加?
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
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6月25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
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
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7月5日前,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参加后有哪些好处?
强基计划的入围考生名单,是在高考出分后发布,是否参加强基计划将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譬如,河南A考生的高考成绩是643分,假设北京理工大学2020的录取线依然是644分,毫无疑问他将无缘北理;同省B考生的高考成绩为620分,虽然裸分更是无望考入北理,只因此前报了强基计划,顺利拿到考试资格,尽管高考分比A低了23分,但是最后有可能凭借强基计划这一救命稻草,成功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所以,强基计划就是能“低分上名校”。
为什么说“强基计划”的关键在于面试?
可否实现“低分上名校”,关键是考生能否在高考分低的情况下,通过出色的面试表现,在高校考核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今年的强基计划,有可能出现“入围时的第一名落榜,最后一名考上”的情况。因为高校是按照85:15的比例,综合考生的高考成绩与校考成绩,然后按照由此构成的总分高低顺序,决定哪些考生能被最终录取。
因为高考总分是750分,占85%;那么校考总分按照15%来换算,约是132分,两项的综合总分是882分。校考主要是考面试,能否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就是致胜关键。
假设C考生高考分是643分,是以第一名的名次,入围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考;B考生是620分,是以最后一名的排名,入围了北理的校考。
由于C考生没有接受系统的面试培训,结果在北理校考中表现不好,在总分132分的校考中仅得60分;而B考生,因为接受系统的面试培训,结果在校考中表现优异,得到95分。
最后,C考生的总成绩是高考分643+校考分60=712分,位列北理2020年强基计划河南省考生的第35名,B考生的总成绩是高考分620+校考分95=715分,位列河南省的第30名。因为北理在河南省的强基计划录取名额为30人,最后是B考生被录取,C考生落榜。

北大原招生官:在面试中,高校青睐这样的考生......
很显然,若想攻破面试这一难关,由此成功迈入名校,高中生必须找到深知面试设计机理、熟悉历年考试真题的老师。前者zui.好是名校的面试官,后者zui.好是面试培训名师。这样的人,显然不好找。
曾为6000余位考生和家长解答学业规划,为2万余名高中生讲解高校面试理论和应对策略。他们当中有645名同学考入北大,1300余位考生凭借自主招生的降分优惠走进名校。
不仅是多年参与北大招生面试工作,而且还是国内很多高校面试设计顾问和命题人,深知面试的内在机理、考察重点、评分标准。同时,每年应全国数十所顶尖重点高中邀请,为高中生解析历年面试真题,传授应对策略和答题技巧。
2020“强基计划”面试必修课
为了帮助更多的考生,结合自身长达9年的招生面试经验,以大道至简的逻辑、通俗易懂的语言、行之有效的策略,让一个面试“零基础”的高中生能在40讲的学习后,成为“吃透命题机理、精通答题方略”的面试达人,从而在强基计划中过关斩将,进入名校。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