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家门口高校不上,花10万到宁波上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jiaoyuxinwenwang),你身边的教育专家。
1978年国门一开,企业的中外合资如雨后春笋,高校的中外合作却姗姗来迟。
直到8年后的1986年,这一僵局才开始打破。这一年9月,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在南京开学,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次启动中外合作办学。从名称上也能看到,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仅限于项目合作,还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高校。
一等又是18年。2004年,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建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简称“宁诺”)“横空出世”。与此前已有的745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同,这是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14年后的今天,宁诺已成为一所社会公认的好大学,尽管它并没有“985”“211”“双一流”之类的头衔。刚刚举行的第九届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教育部一位官员曾向与会嘉宾发问:为什么北京有考生放着家门口5000元学费的“211”高校不上,却愿意花10万元到宁波上大学?
到底是为什么呢?
天作之合——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宁波和诺丁汉“结合”之前,其实双方都在物色着对象。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宁波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一块短板。时任宁波教育局局长华长慧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宁波普通高校只有3所,很难满足地方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优势减弱,宁波市越来越感到发展高等教育的紧迫性。
宁波市先后找了位于西安和长春的两所部属名牌工科大学,游说他们整体搬迁到宁波来。省市领导亲自带队,与大学处级以上领导逐个交流,提供极其优惠的条件,比如免费提供1500亩校园,建成45万平方米的校舍,除国家经费外每年给予高额补助,每个成家的教职工都提供成套住房等。游说的结果,大学领导动心了,大学所属的部委也同意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诺丁汉大学早就有了到中国办学的想法。当年在与宁波市商讨合作办学的同时,其实也在与上海市进行私下接触。最终他们选择了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在宁波市建一所新型大学。
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为什么会在宁波出现?华长慧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因素使然。
天时,指的是国家政策。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宁诺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地利,指的是地方支持。宁波市委、市政府有发展高等教育的动力,宁波民间也有兴学的传统,因此有了与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的想法后,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很支持,事情比较好办。
人和,指的是办学的人。宁诺的出现,与两拨人有关。一个是杨福家先生,当时他还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长,本身也是宁波人。另一拨人就是万里集团,他们办学办出了兴趣,也有一套成熟的办学经验。
直到今天,这三方面因素仍然在支撑着宁诺不断向前发展。
国家的支持自不必说。宁诺之后,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一批中外合作大学相继成立,本身就说明国家对这类新型大学的重视。
14年来,宁诺更是得到了宁波全市上下的通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宁波连续投入5亿元支持。海外“宁波帮”爱国人士也一直关心和支持宁诺发展,像李达三先生已累计捐赠数亿元,帮学校建造图书馆、孵化园等。
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近日在宁诺调研时,勉励学校继续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引进世界一流教学科研资源为己所用,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样板和服务地方发展的高地。
对标一流——
让学生感受到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宁诺从成立的那天起,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最初,万里集团和英方看中的办学地点,是离万里学院不远的宁波财贸学校,占地100多亩。华长慧一听,这哪行啊,宁波人办事讲格局,要办就办出个样子来。正好大学园区还有一块近千亩的地,适合建一所万人大学。正是这个“大格局”的校园,为宁诺此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担任过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现任宁诺校长的杨福家院士认为有两条:一是学生们是否感到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二是老师们能否有一个宽松环境,允许长时间不发表论文。这两条,是国内很多大学欠缺的。
全英文、小班化、外籍教师、外国文凭等,基本是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标配。宁诺也不例外,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宁诺的教学语言是英文,连工作语言也要用英文。学校教学楼里随处可见的海报、通知、标识等,都是以英文为主。曾经有一次全是中国学生参加的活动,因为用的是中文海报而遭到国际学生的投诉,投诉主题只有两个字——歧视。
良好的英语能力顺理成章地成了宁诺学生的基本功。大一学生除了通识课程外,主要的任务就是过英文关。宁诺图书馆里全部是英文书籍,大一新生一入校,就会有教师带领参观学习如何使用图书馆,专业英文学习还可预约教师辅导。大二开始就是全英文的专业课,这样正好与英国本科的3年制接轨。
宁诺采用的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成熟的课程体系,大二到大四每周只有12—14学时,而国内其他高校大都在20学时左右。宁诺副校长沈伟其告诉记者,别因此以为学生学习负担轻了,教师上一小时的课,学生可能需要10个小时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小班化教学,其实质就是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杨福家曾经总结中国高校课堂ZD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问老师问题,更不敢指出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华长慧认为,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强思辨能力上,教学的根本方法放在互动上,教学的评价放在过程评价上。这些都可以在宁诺的小班化教学中得到体现。
宁诺目前拥有近300名学术教师,都是按照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标准全球招聘,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约占70%。宁诺在选聘时会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但并不要求教师每年发多少论文。
实际上,这些年宁诺教师的学术产出水平在不断提升。2017年有65%的学术论文与海外高校合作发表,23%的学术论文引用次数位列全球前10%,42.7%的论文发表在世界排名前10%的学术期刊上。这些指标都超过了中国C9大学联盟。
宁诺采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的质量评审,在根本上保证了外国毕业文凭不缩水。根据2016至2017学年英国诺丁汉大学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业统计,宁诺大多数专业2+2学生的学业水平超过英国诺丁汉大学。
今年本科毕业的纪晨,学的是电子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收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纪晨说:“以前,斯坦福对我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顶尖学府。在宁诺的这几年让我变得更有自信,能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根植中国——
14年来,宁诺越来越重视与宁波的水乳交融
和2004年建校时的预期相比,今天的宁诺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用华长慧的话说,这主要得益于“嫁接”,而不是简单的“移植”。嫁接,意味着宁诺要博采中外教育之长,也保证宁诺更加接地气。
宁诺的标志性建筑钟楼,外观和内部设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几乎一模一样,连楼前的湖面和大草坪都从英国复制过来了。但楼前大草坪变了,按照学生们的建议改成了拥有中西两种风格的绿地,可能中国学生更喜欢长亭和绿荫。
更让人惊喜的,是宁诺内在的改变。
宁诺成立了党委,党的组织工作也比较健全。目前宁诺的学生党员5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这在中外合作办学大学里是很高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里并没有明确规定要成立党委,起初外方是反对的。华长慧告诉外方《高等教育法》里有相关说法,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外方能够理解,内心却未必服气。
宁诺党委开拓性的工作,得到了外方的理解和支持。比如在建立学校和谐沟通机制方面,特别是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申请国家科研基金、申报“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等,党委起了很大作用。
宁诺也有思政课,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化课”。除了国家规定的4门教材外,他们还另编了两个读本,《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才》和《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长》。思政课借鉴了学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中班上课、小班讨论,作业包括讨论、交流、小论文、社会实践等。“这样下来,中国文化课的评分高于全校所有课程的平均分,比学术课评分还高,外方也服气了。”华长慧说。
14年来,宁诺也越来越重视与宁波这座城市的交融。在学科建设方面,最初只有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宁诺,近几年加强了理工学院的建设,致力于将世界一流研究资源和学科优势,与宁波战略发展规划及产业状况相结合。比如在先进材料、先进制造、电源电子及电驱动、能源技术、数字健康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以及相对应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2017年,宁诺推出了“首席教授”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高薪聘请24名学科带头人,组建科研教学团队,打造世界一流学科。这次招聘主要集中在电机、新材料、高端制造、数字医疗、博雅教育、中欧关系等领域。目前,这24名“李达三首席教授”已全部到岗,包括海外名校学术骨干、高引学者等。
14年来,宁诺与拥有世界第一大港的宁波共同成长。2018年,宁诺在全国录取的文科生平均分、理科生平均分分别高出一本线62分和94分。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8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27.5%进入世界排名前10高校,55.5%进入世界排名前50高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65%在世界500强企业或知名企事业单位就职。
据了解,宁诺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直接服务本地。根据宁诺主要留学国的校友会数据统计,毕业生赴国外院校深造后约95%回国就业;2016年、2017年所有毕业生在浙江工作的比例约为46.9%,选择直接就业的硕士生超过一半留在了宁波。
2006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出席宁诺校园落成典礼时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建和成立,开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教育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包括中外合作大学在内的每一所大学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信宁诺已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