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几个原理背后的深层意义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迷茫的孩子。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原理,背后有着怎样的教育指导意义?
情景一
父母在忙碌,孩子独自一人玩游戏。时间长了,他渴望父母能参与进来。孩子对母亲说:“妈妈,陪我堆积木好不好?”妈妈没有回应。这时孩子转向父亲,在爸爸身上,孩子也得不到答案。一会儿,孩子又说:“妈妈,我想听故事。”……孩子一连串的提问,旁边的父母都没有作出回答。久而久之,孩子似乎已经习惯了。有一次父母向孩子提出问题,结果孩子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理会父母。于是父母开始烦恼了,为什么孩子总是对自己不理不睬。在父母眼里,孩子养成了不礼貌的坏习惯。
孩子理解世界,进行自我定位的方法有很多,最初的经验来自亲子关系的处理。陪伴孩子,其实是父母与孩子双方开始探索亲子关系的行为。当孩子提问,说明孩子需要父母给与肯定与经验。借助父母去理解,探索事情。儿童教育家哈特说,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迷茫的孩子。父母的角色应该从纪律管理员转为园丁,指导者。情景中的孩子先是多次提问父母,不过没有得到回应。这会给孩子一个印象。父母给不了他想要的东西,小到游戏,讲故事,大到以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孩子“不听话”的坏习惯。这种报复性的不听话,表面上是一种不良行为,实则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他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安全感,从而自我定位,进而演变成孩子与外界做出一种挑战性的行为。
这就是“回声定理”。孩子的提问好比船只的“声波脉冲”,通过回声来制定航行。如果孩子内心的期许得不到外界,包括父母的回应,那孩子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孩子与外界形成了隔阂。换句话来说,孩子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这个互动的系统是孩子的人生导航,而最初的按钮就在父母身上。
情景二
孩子晚自习,父母在旁边辅导。刚开始,由于父母的监督,孩子很认真做作业。父母很满意,渐渐放松了监督,或者有事离开了。回来的时候,发现孩子发呆或者三心两意,左顾右盼,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做了不少的尝试,企图改变孩子的状态,但还是效果甚微。
必须要承认一点,人的精神状态是有起伏了。注意力在30-45分钟是最为集中的,在45分钟后,注意力会直线下滑,学习效果也很差。在孩子处理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尽量把时间压缩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要加强孩子的注意力,要经过系统的训练。除了关于时间的限定,还会涉及到一个亲子距离的问题。晚自习中,如果父母距离孩子太近,孩子会感到压力。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接受,时间长了,孩子的压力会逐渐增大,没有得到调节,最终会爆发出来。如果孩子远离父母的视线,甚至父母因事离开。这个时候,孩子慢慢变得放纵起来,心思也开始走神。
这就是“虹吸定理”,液体在水管两边左右移动来保持平衡。“虹吸定理”在教育孩子上也有启发性的意义。注意力时间的灵活调节,以及亲子距离的及时调整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孩子的平衡不一样,因人而异,父母可以自行实验。通过时间,亲子距离的调节,让孩子可以时刻保持平衡状态。当孩子松懈了,及时拉近亲子距离施加压力。当孩子过于紧张,恰当地远离孩子,给与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
情景三
小优同学平时的语文成绩不好,但是她很喜欢看课外书。有一次考试,她的作文拿了很高分。老师在班上表扬她的作文写得好,还当众大声读出了她的文章,并把她的作文贴出来成为榜样。自此,小优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写的作文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也很奇怪,怎么小优的成绩好像突然间变得很好。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小优一直很喜欢阅读课外书,喜欢写作。也就是那一次当众表扬激发了她内心的自信心。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小优同学的改变看似瞬间的,实则是老师点燃了她学习的那把火。尽管以前小优语文成绩不好,但她的爱好,兴趣是看课外书。喜欢阅读,喜欢积累,只是小优还不懂把这些积累转化成可以看得见的成绩。恰好老师在班上当众表扬了她,老师的这个举动激发了小优的成就感,自信心。有过一次成功的经验,外界对小优提出更高的要求,小优会根据外界对自己的评定来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积极的互动。外界对小优提出更高的要求,小优提高自己的能力来达到外界的要求,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自信心。
广告
陪伴孩子无忧成长故事集:陪伴孩子阳光成长的故事
作者:[英]罗伯特·路易斯
京东
这就是“杠杆原理”,正如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学习应该像一把火,一点就燃。而父母,老师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可以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引爆孩子内心的爱好,冲动,巧妙地把知识转化出成果。
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未来的人生发展,都是一样的。在前面我们讲过,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应该从单纯的纪律管理员转变成引导者。通过引导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定位。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注意力不集中是缺乏了一个平衡调节机制,找到孩子的爆发点,支撑点,让孩子主动融到学习中,满足内心的成就感。
其实,很多事情是相通的。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只要我们深入理解其中的本质,再结合自身的经验演变成我们自己独特的一套教育方法。经过自身的探索,这样的教育方法反而比一些教育专家提出来的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文/森森老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