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经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我家嘀嘀今年七岁,是上海某公办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的学生。
在我看来,孩子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慢热”。
三年前,幼儿园小班时,因为疫情有几个月没有办法上学,当他开始重新回校上课时,十分不适应学校里新增了许多的“不允许“,于是就每天都哭着不肯去上学。到了小学时,他依然没有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头几天上学都会哭,因为害怕体育老师嗓门大,“老师凶”,每天上学前一看当日课表有体育课,就心事重重,不敢去上学。
在他们一年级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全班要一起排练和表演节目,他会因为怕自己”做错“动作而缩手缩脚,不敢把手指伸直了,大力地去做动作,反而影响了全体动作的整齐。排练时知道了他这个情况,我还特意提醒和叮嘱了他,然而孩子仍然弯着手,班主任只能笑着和我说他是“心重”。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朋友,在一年级结束的这个暑假里,第一次参加一个完全陌生的机构(童行书院)组织的夏令营,还要飞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福建培田),和完全陌生的老师同学呆上六天。
因此我心里也有点忐忑,不知道这次夏令营会给他怎么样的感受,会不会又有什么事情让慢热又敏感的他情绪崩溃呢?
出乎我的意料,从来到培田,他竟然在短短的几天里就能迅速地融入集体,和同伴们亲密无间地玩在一起,甚至到了最后,每次在老师提出一些挺难回答的问题时,他都常常抢着举手想要回答。
作为最熟悉孩子平时表现的妈妈,我有点惊喜、有点意外,甚至是刮目相看。
是什么让孩子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我想,可能是在这个营地里,老师带领孩子们所共同营造的这种“不评判对错 “”所有的表达都被允许和鼓励“的场域吧。
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宅宅老师和李烨老师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尤其是李烨老师最后说,你们也可以叫我“Yeah!”的这句话,轻松拉近了距离,我后来时常听到嘀嘀大声地喊老师:”Yeah!”
当轮到孩子们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来自哪里,我最喜欢什么“的时候,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先说了一句”我最喜欢把哥哥打得稀巴烂“这样的话。
这种话并不恰当,但孩子们笑成一团,这个时候,李烨老师和两位带营老师也没有板下脸来指责他们这样的说法不对,他们在当时什么也没说,却在后面几天的相处里,用各个正在发生的实例,来告诉这些孩子,要怎么和兄弟姐妹,和家人相处。
教育不应该是训斥和压制,教育应该是,听孩子说了一些“超出某些范畴的话”,还能平静下来,但不会疏于今后的引导。
孩子应该是认同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呵斥。
继续说说日常吃饭,在这里的每一顿饭,孩子们都会随意地选择自己要好的伙伴同坐一桌用餐,大大小小一共分了三桌。嘀嘀有时候会和这个小朋友坐一起,有时候和那个小朋友坐一起,但大多数的时候,他反而不太愿意和我同坐一桌,同行的另外几个小孩也是这样。
我远远地看他,每一次小心翼翼地给自己倒饮料(想要尽量倒的满一点,又不想溢出来),每一下努力地夹到自己爱吃的菜,他的每个动作和表情似乎都在对自己说着:“我可以!“于是,和其他家长一样,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我也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忍不住地去关注他、照顾他,放心让孩子自己去玩,找老师,找同伴。我感觉到孩子和自己都无比放松。
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也同样需要放手。
参营的第二天晚上,老师让每个孩子都画一张“你心目中理想的家“的样子。嘀嘀是第一个画完交给老师的,我一看,孩子又像以前画画那样,喜欢在他画的东西上方划一条横线。
于是我的注意力就放在了“这孩子画画为啥总有一条横线?还空出来一半是要干啥“这件事上, 也没有看出他画的好在哪里。
后来我听到老师这样说:
“我看到他画了连续的树屋,有好几个不同的空间悬浮在树上。我观察到小朋友创作的过程,这副画里的元素相对较少,主要是树和树屋这两样,但是小朋友非常的坚持,非常的认真、专注,一点、一点地把这两个元素连续地画出来,把它发展成一幅作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作为一个建筑师非常重要的品质。“
老师还特意点评了小朋友画的几个树屋,都是小小的出口连接着大大的空间,里面还有梯子可以爬来爬去的细节。
噢,原来夸孩子是可以这样夸的!
嘀嘀虽然表面上没有流露出很欣喜,但是我想他心里一定是很受用的:
自己的坚持、认真被老师看在眼里,自己特别在意的小细节也被看到,除了这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其他的所有都被滤去,隐没不见。如同沙里淘金一般,最最细碎的小金粒全都被留了下来,也许下次,还能淘到更多。而那堆沙子有多少,又去了哪里,真不用太在意。
我为以前的自己,常常只看到那堆沙子而感到可惜。
过了几天,老师又给了孩子们一些木棍,彩泥,白纸等,让他们用这些有限的材料,把自己图画里的房子(现在改叫图纸啦)做成一个立体模型,而且房子里的空间要能容纳得下一个小小的快递盒。哈哈!没想到吧?这回,自己画的大饼,得自己圆回来喽。
原本天马行空的想象,现在要用简单有限的实物搭建成型,还要有立体的内在空间,对小朋友来说,实属不易啊,这个过程,此处省略一千字,总之到了午饭前,我和嘀嘀已经基本搭好了他房子的框架,并且我这个“小工“按照嘀嘀的要求,将房顶外部刷成了蓝色,外墙刷成了黄色。我觉得还是挺好看的,于是把这个模型用手机拍下了照片,就准备收工了。
这个时候嘀嘀突然吩咐:“房子里面的墙还要刷呢。”设计师的命令本该照做才对,然而此时我已忘记了自己的“小工“身份,用我自己的经验直接回绝道:“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好看了呀,而且房子里面是很难刷的,要这样拿着才能刷到,会把手上搞得都是颜料的。”就带着嘀嘀去吃午饭了。
吃完午饭之后,按照这几天营里的惯例,因为天气比较热,大家都会午休到三点半再出来集合一起活动。我一般就在房间里睡觉,嘀嘀有时在房间里看电视,也有时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
这天等我午睡刚醒,嘀嘀就兴冲冲地跑来找我说:“我这里还有个忙要你帮一下!”,他拉着我来到孩子们一起工作的大堂。我这才发现嘀嘀并没有听我的阻止而“完工“,他下午还一直在继续装饰他的作品,他的手上、白色T恤上斑斑点点全是彩色颜料,而我以为已经“完工”的模型,所有的内部墙面都被满满地刷成了红色,外部地面加刷了绿色,甚至底板的边缘都刷成了橙色。
我不喜欢这么鲜艳的反差色,就脱口而出:“你咋又加了这么多颜色啊,原来的样子不是挺好看的嘛,现在这样刷反而就不好看了。”这时候坐在嘀嘀旁边,也在继续完善自己作品的张张小朋友突然从她的位置上跑过来,很认真地、大声清晰地对我说:“这样刷颜色很好看!”同伴的支持,让我那句反对的话就像在空气中凭空消失了。
我不再干涉,嘀嘀也在积极和自信的心态中,顺利完成了他心目中最棒的作品。
家长们总说,我的孩子怎么都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浑浑噩噩!
但在这里,我清晰的感觉到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自驱力:
他们因为热爱,自己专注而努力的从设计到搭建,从想象到落地,做出了完整的作品。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们有几个是一开始就很热爱建筑的,但我能看到包括我家孩子在内的这帮孩子的成长和改变。
家长们总说,我都是为Ta好,Ta却不领情,我这都是经验啊!
但我从这次小小的色彩风波中,也真正认识到:孩子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往往都会和成人有所不同,成人如果仅仅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晚上,全体小朋友挨个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时候,嘀嘀依旧很自信地上台,讲了他从图纸到模型,实施过程中“改预期”的经历,也讲了他设计内部每一个家具的细节。
嘀嘀没有讲自己为什么要把这面墙刷成这个颜色,那面墙刷成那个颜色。但老师却在点评时补充道:“我们看到这里的地面都是绿色的,说明它是建在很高的树上,符合原来的树屋设计。”……
老师在看到每一个孩子,用心地体会孩子的每一处意图,并且帮他合理化地解释和总结出来。
这是老师们送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在善意的鼓励下完全自主自发去思考、改进和完善,以自己的能力完成一个全新的任务的全过程,相信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能常常地回忆起这份美好的体验。
这个过程,能让他真切的体会到:兴趣才是学习的源动力。
结营回来之后我进一步反思,作为家长,我常常想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可是对比营里的老师和小伙伴,我其实连他刷了个红色的内墙也想批评,又怎么能怪孩子顾虑多呢?
而进入到合适的场域里,我看到了他敢说、敢做。
我们在学校的常规教学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里,作为比孩子经验丰富、辈分高的师长,很容易落入正确答案或本身认知的陷阱里,总想着“纠正”孩子的“错误”,总想要用自己的权威去指导甚至压制孩子。
也许孩子原本就有的创造力就在一次次的“纠错”中被收拢到越来越紧、越来越小,这与我们鼓励孩子积极自主的创新精神相违背。
这次的亲子营经历,给我带来我亲身的体会,用芦苇的姿态,弯下腰看孩子、不急于评判对错。
就从这里开始,遇见更好的成长吧。
建筑营李烨老师寄语:
嘀嘀同学是个认真又专注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和韧性经常让我吃惊,我还记得嘀嘀画的树屋设计图,同样的树画了整整齐齐的一排,他不急于用各种颜色来表达想法,而是用一只黑色的笔从头到尾细致的从左画到右,直至将整个画框部分填满。嘀嘀的设计图很浪漫,像是一只只高举的手,托起一连串的小屋,小屋肚子很大,出入口却小小的,这也反射出他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是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我很期待他能做出这种造型奇特,又一连串的房子,可惜由于时间问题,建筑模型只表达了一个切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绚烂的颜色看出嘀嘀对生活的热情向往。
作为一名入行20多年的建筑师,我想对于这次仅有六天五夜的亲子夏令营,并无必要传授大量的建筑知识,或者关于建筑师职业的详解,关键点也许应该在于呈现给孩子们建筑的魅力,一个可以自己动手改造现实世界的期盼。
由此为起点探索建筑的世界,进而了解建筑是如何产生的,学习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方面是更有意义的。如果有幸,还可以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颗信念的种子,让他们坚信理想是可以一步一步通过设计和实践转化为现实,遇到任何困难都是可以通过研究和思考解决,那么无论将来他们成为建筑师或者其他的职业,都可以坚定昂然的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地产市场从之前的火爆逐渐走向平静,很多家长还产生了“学建筑还有没有用处”这样的疑问,但在夏令营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并没有受到成人世界的影响,他们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情,我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无比认真、坚持的对待自己的设计和模型搭建,丝毫没有取巧和放弃的心思,始终专注的实现自己的想法。
我想这恰好证明了建筑对人类的意义,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许经济和城市发展总有起伏,而人改变世界的愿望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环境的意愿是永恒的,无论在未来是建筑或者其他的形式,只要信念的小火苗还在燃烧,他们的人生就不会被轻易打到。我想这也是建筑营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从给孩子们一种追寻梦想的精神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如果您对童行建筑亲子营有兴趣,希望也了解这么多从建筑到文化的内容,并且希望孩子从自我认知得到认可和成长,今年寒假,可以继续报名哦!
原创 燕子老师 童行书院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