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不做“全职保姆” 给予孩子空间

发布于:百学网 2016-09-15

不做“全职保姆” 给予孩子空间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教师 郝乐奇
  
  案例:
  
  小蕊步入高三后,经过短暂的调整便适应了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小蕊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她,特意向单位申请休假,每天在家精心准备早餐和晚餐,监督小蕊按时吃饭,确保她营养搭配均衡。饭桌上,父母总是反复询问课程进度或有没有遇到难题。有时小蕊想和父母分享学校中的一些趣事,也被他们一笔带过,重新转入学习话题中。此外,小蕊晚上学习时,父母经常隔一会儿就进来送水果、递牛奶、扇扇子等。这些看起来贴心的举动却让小蕊感到很不自在。小蕊说:“真希望回到被父母‘放养’式管理的年纪。”
  
  分析:
  
  很多父母能从小蕊父母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会为他们如此细心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点赞。为什么父母眼中的悉心关切却让孩子不适应、不舒服甚至不接受?这要从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谈起。
  
  与其说高考是对考生能力的检验,不如说是对整个家庭的考验。高考像一个特殊的标签,贴在考生的学习单上,也贴在父母心中。积极寻找辅导老师、收集备考秘笈、打听大学专业、精心调配饮食等,父母扛起了“全职保姆”的大旗,全程参与孩子备考期间的每一件事。甚至比自己参加考试还要卖力,生怕哪点没做到位给孩子留下遗憾。父母虽然用心良苦,但凡事过犹不及。这样不但打乱了父母和孩子原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让双方无形中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失去了很多生活乐趣。
  
  对考生来说,高三一年中成绩有所起伏很正常。当考生发挥失利或成绩不尽如人意时,父母的辛勤付出便在无形中成了压力。即使父母没有责备,孩子心中也会内疚。而且,高三的孩子处在青春期阶段,需要不断的心理认同,以树立自我形象,同时,独立空间和个人隐私的意义也十分重要。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频繁的关怀举动可能会被孩子误解为不信任甚至是监视。
  
  父母如何做才能在关照孩子的过程中被接受,顺利完成一年的“护航”任务?
  
  支招:
  
  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
  
  有些父母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和生活。这的确为孩子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优质的后勤保障,但这一改变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很多陪读父母失去原有生活后,注意力和生活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看不到生活中的其他。孩子成绩进步时欣喜,若孩子表现不佳就无比焦急,对孩子说出“父母为你做出这么大牺牲,你的成绩竟然还是这样,怎么对得起父母的苦心?”等话。这让孩子本就沉甸甸的心又添一丝阴霾,更有可能演变成一场亲子冲突。无论父母坚持正常的生活习惯,还是在家陪读,都要让生活更精彩、更充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晚餐或休息时,孩子可和父母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趣闻和社会热点事件等,为紧张的学习氛围注入轻松活力。
  
  让关怀更平和地表达
  
  高三一年中,考生的压力源自学业、同学竞争及他人期待等,情绪或多或少有起伏。在此阶段,无论父母的情绪多急躁,都要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避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和平静的语言中,建议才更容易被孩子采纳,关怀才能立竿见影。
  
  让孩子拥有独立空间
  
  考生之所以会排斥、反感甚至拒绝父母的关怀,是因为感受到自我独立空间被打扰,进而做出相应表现。有些父母虽然没有随时查看孩子是否专注学习,但如果发现孩子在做其他事,就会严厉批评。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孩子每天学习的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马不停蹄地温习课业。短暂的放松是孩子需要的,也是必要的。父母可采取主动邀请的方式陪孩子放松锻炼,不要过度掌控孩子学习、生活的步调。孩子需要独立的空间,做学习和生活的掌舵者。
  
  总而言之,父母不要做“全职保姆”,要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美好生活的发现者和享受者。这样,孩子会在父母乐观积极的心态中,更自信有力地前行。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