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贴标签”帮考生树立自信
发布于:百学网
2017-10-19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荣旭
案例
小强是一名高三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后,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小强的学习状态不太对,于是找小强的家长到学校商讨下阶段的学习方向。
小强妈妈认真听取了老师关于小强现阶段的学习状态的描述,又找各科教师询问了小强的学科情况。她发现:小强缺少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力,文言文读不懂,英语阅读理解易出错……晚饭后,妈妈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妈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师如何评价小强的学习状况。爸爸听后大怒,大骂小强:不学无术,就知道玩手机;不懂得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必会一事无成,生活在社会底层;现在不学习,一定不能考取理想大学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请家长、家庭会议……小强陷入了沉思,而妈妈也在反思自己在家庭会议上的言辞是否合理?
分析
对高三生父母而言,重要的是帮助考生适应高三学习和生活,树立自信,以轻松的心态迎接高三一年的紧张学习生活。
案例中,面对没有适应高三学习生活的小强,父母不仅束手无策,对孩子的态度也不恰当。这不仅让整个家庭陷入阴霾中,也让孩子郁郁寡欢,缺少自信。
小强的爸爸在整件事中,把小强的行为全部贴上“什么都不行”“考不上大学”等“标签”,这在心理学上叫“标签效应”,即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他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会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很笨,什么都不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不会。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贴“标签”者能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较强。
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父母的说法越易于认同,并不容易分辨父母说的是否客观、公正。同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性有限。即使觉得父母不公平,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父母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这样轻则会影响亲子关系,重则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分析,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更离不开后天复杂环境的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很大。
支招
针对“贴标签效应”,父母不要对一时有缺点和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经常性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一枚“黑标签”,误导孩子向不良方向发展。父母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认识自身的优点、长处,按好的“标签”要求、约束自己。
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父母不要焦虑,要控制情绪与言行,多与各科教师沟通,切实找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倾听各科教师的意见或建议。面对孩子,父母要做到耐心、用心、走心,多与孩子聊天,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变化,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沟通;多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认真倾听困惑中帮助孩子找到高三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在关爱、认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加乐观积极,更自信和努力。
案例
小强是一名高三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后,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小强的学习状态不太对,于是找小强的家长到学校商讨下阶段的学习方向。
小强妈妈认真听取了老师关于小强现阶段的学习状态的描述,又找各科教师询问了小强的学科情况。她发现:小强缺少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力,文言文读不懂,英语阅读理解易出错……晚饭后,妈妈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妈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师如何评价小强的学习状况。爸爸听后大怒,大骂小强:不学无术,就知道玩手机;不懂得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必会一事无成,生活在社会底层;现在不学习,一定不能考取理想大学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请家长、家庭会议……小强陷入了沉思,而妈妈也在反思自己在家庭会议上的言辞是否合理?
分析
对高三生父母而言,重要的是帮助考生适应高三学习和生活,树立自信,以轻松的心态迎接高三一年的紧张学习生活。
案例中,面对没有适应高三学习生活的小强,父母不仅束手无策,对孩子的态度也不恰当。这不仅让整个家庭陷入阴霾中,也让孩子郁郁寡欢,缺少自信。
小强的爸爸在整件事中,把小强的行为全部贴上“什么都不行”“考不上大学”等“标签”,这在心理学上叫“标签效应”,即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他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会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很笨,什么都不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不会。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贴“标签”者能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较强。
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父母的说法越易于认同,并不容易分辨父母说的是否客观、公正。同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性有限。即使觉得父母不公平,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父母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这样轻则会影响亲子关系,重则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分析,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更离不开后天复杂环境的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很大。
支招
针对“贴标签效应”,父母不要对一时有缺点和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经常性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一枚“黑标签”,误导孩子向不良方向发展。父母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认识自身的优点、长处,按好的“标签”要求、约束自己。
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父母不要焦虑,要控制情绪与言行,多与各科教师沟通,切实找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倾听各科教师的意见或建议。面对孩子,父母要做到耐心、用心、走心,多与孩子聊天,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变化,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沟通;多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认真倾听困惑中帮助孩子找到高三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在关爱、认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加乐观积极,更自信和努力。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上一篇:父母当好孩子的信息参谋
下一篇:了解孩子,合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