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孩子科学的大门?家长们看过来!
上周末同事去参加了一场科学少年对话活动,这是爱博物科学少年论坛的腾讯WE大会专场,也是腾讯WE大会5周年来首度支持的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科普公益活动。30多位来自北京公立校和国际学校的科学少年,围绕“未来人类解决的两大问题——疾病与衰老”“机器人与社会分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这三个议题,分享观点、进行了讨论。
在主题发言环节,哇,这些孩子简直是太牛了,像真正的科研工作者那样宣读论文,介绍自己在人工智能、基因科学以及宇宙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很是像模像样。有一个孩子是全英文宣读——竟然没有提供同声传译,这是我对此次活动不够国际化的wei/yi的批评。
这只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但是他们至少在某一个项目里有持续3到4年的深入的研究。其中一个来自贵州的小学四年级孩子,他用PPT展示了多次去实地探访“天眼”的体会——“天眼”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那个从容自信,侃侃而谈,他说他真是自愧不如,他四年级竞选班长还打哆嗦呢,别说研究脉冲星了。
答辩的时候,来自华大基因的专家问那个用英文做报告的孩子,你有没有做过实验?孩子说没有,主要是看资料。专家提出建议,希望他有机会到实验室里去体验一下,因为今天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都很强,能通过网络学习很多前沿的科学知识,但是实际操作是另外一回事。而进入实验室,和顶尖科学家一起工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比如,爱博物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就有研学活动,带着孩子们去华大基因实验室跟着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学习如何克隆一只猪、复活一只猛犸象、怎么做一次自己的DNA检测?我深感,时代给孩子提供了多么好的学习条件,只要有心就能得到学习资源。
能够和科学家面对面,对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是极大的激励,甚至有可能点燃持续一生的梦想。比如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索恩,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开一辆铲雪车,直到八岁那年,他妈妈带他去听了一次科学讲座,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他把目光从铲雪车转向浩瀚的宇宙。
在我主持的一个爱博物科学少年论坛环节,我原本准备了一大堆诗情画意的发言,后来干脆都抛开了,只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能够登上太空,并且允许携带一件私人物品,你会带什么呢?
孩子们提出了谨慎而含义深刻的携带物,大都是携带能够代表地球文明、代表中华文化的东西。我提示说,其实宇航员带过一些很私人的东西,比如说带着高尔夫球杆去月球打高尔夫球,比如带着酸黄瓜去空间站。孩子们发出了科学家一样节制的笑声。
有一个中学生提出了很有时代特色的想法,他说我要带上手机,我想去月球发朋友圈、开直播。来自钱学森实验室的科学家告诉他说,这个畅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还有一个小学生说,他上太空要带上全家福照片,另外一个小朋友说他要带一把吉他,寂寞孤独的时候给自己弹奏音乐,生气沮丧的时候也可以摔吉他。这些私人化的想法多有意思啊,科学有它客观的规律,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只有记得我们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我们才能让科学技术长久地造福人类。
腾讯WE大会负责人李航给青少年分享了三条美好的寄语:
首先,开启好奇之心,并永远保持热情;
其次,目光长远,雄心勃勃;
最后,成为一名跨界连接者。
我觉得这三句话非常精当。如何长久保持对科学的热爱,或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