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化茧成蝶: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终身学习兴趣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0-13

化茧成蝶: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终身学习兴趣

  在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分数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如果处处只考虑考试怎么考,学科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只好强迫自己勉强努力地学习,学习效率一定不会高。

  我们可以跳出考试的桎梏,站着更高的视野来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的氛围下,学生把学科知识掌握深入了,赢得考试分数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思维也许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正在逐步出炉。在等待获奖名单的同时,昔日为这个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在每一个诺奖得主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帮助他们到达各自领域的巅峰。有的诺奖获得者,或许从一开始就是成绩优秀,排名第一的优等生,他们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是理所应当。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生来优秀之人,比如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他曾经被自己的老师断言绝对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他曾在读中学的时候成绩排在最后一名,他被同学们讥笑为“科学蠢材”,就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最终在2012年荣获诺奖。格登于1933年在英国出生,15岁的时候,他与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就读。那个时候起,格登对于生物学情有独钟,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生物课成绩在250个人里面排倒数第一,同时他的理科成绩也基本在全校垫底。

  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讲,面对自己如此惨不忍睹的成绩,一般的人早就对这些可失去了兴趣。然而格登没有,尽管他的理科成绩在全班垫底,他仍然对生物学有着浓厚兴趣。当时给格登带课的男教师加德姆,甚至给格登写了一份带有羞辱性的差生评价报告,这位老师在这份评价报告里写到,他不否认格登成为科学家的志向,可是从这个孩子目前的表现来看,他的这个志向是荒谬可笑的,因为他在课堂上连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搞不清楚,教他生物课简直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在整个中学时代,格登默默忍受这些源源不断的嘲讽,当他从中学毕业之时,他申请了牛津大学的生物学系。可是由于理科成绩不佳,他只能被牛津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型录取,其实他的成绩已经从侧面表明,他真的非常不适合生物学。然而当所有人都在否定格登的时候,考入牛津大学的格登,仍然无法放弃自己对于生物学的热爱,随后他通过自学转入动物学系,格登的科研生涯正式开始。

  1958年,格登在牛津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所有人眼中的“生物学盲”,竟然完整的取出了蝌蚪细胞中的细胞核,并且成功克隆出了一只青蛙,这是格登在生物学领域第1次“化茧成蝶”,这件事足以让他一举成名,荣获“克隆教父”美誉。终于在2012年,格登荣获诺贝尔奖,这个曾经在学校垫底的“差生”,竟然成为了自己最不擅长领域的“教父”。可是格登从未忘记那位中学老师对自己的嘲讽,据说在他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还挂着那一份60多年前老师写给他的“差生报告”。他将这份报告当成了自己的激励词,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会抬头看看这份报告,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化茧成蝶”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格登做到了,他也告诉了是,差生不一定永远是差生,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刘老师教育絮语1353:曾经喧嚣一时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逐渐烟消云散,这其实是一种必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推行同一种模式,注定走不远,就像我们重庆的小面,虽然味道浓郁,倍受欢迎,但是天天顿顿都吃,谁也受不了。不同学科,不同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丰富性、多样性恰好最符合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