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如何把握家校共育的三个“度”

发布于:百学网 2023-09-20

如何把握家校共育的三个“度”

  家校共育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时代的长远课题。当前国内家校共育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家校活动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家校共育的“度”,主要为家校双方的责权限度、家校双方的关系与行为尺度、家校共育效果评价的效度。

  把握家校双方的责权限度

  在当前的家校共育中,教师或家长的权力“越位”、责任缺失现象比较常见。例如,教师应当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地位高于家长,教师可以像教育学生一样“教育”家长,导致缺乏了对家长应有的尊重。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孩子,甚至要求教师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师的个人教学计划进行不合理的调整。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上不如教师,便将许多原本自己应做的事情“让”给孩子的老师。那么,如何解决家校共育中存在的权力“越位”、责任缺失问题呢?

  家校双方应在厘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及侧重点的基础上,明确双方的责权与任务边界。首先,学校是课程知识传授的专业场所,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专业人士。尽管家校双方在家校共育中地位平等,但家长需承认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专业性,就算对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及教学计划有疑惑,家长也应采取正当、合理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其次,家长应承担起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担任起对孩子的管教职责与义务,让家庭教育实现对学校教育的良好延续和补充,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不能将自己错误定位为教师的“助教”。最后,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长培训方面,教师应将家长置于平等的地位,多些尊重与体谅,将家长视为具有自主意识的合作探究者。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家长课程和培训计划的制订,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家校共育中的责权边界更多地体现在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哪些事务。首先,家长可以参与学校部分决策。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或者在家长开放日对学校的校服采购、牛奶订购、食堂饭菜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对于学校的发展方向与规章制度,家长应在尊重和理解校方决策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适度的反馈。其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教学。例如,家长可以作为家长课堂的主讲人参与班级或学校学生的评优评先,可以作为旁听者参与课堂教学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但不可过多干涉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及教学计划。再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校园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以及传统节日活动,并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活动设计或者排练演出。最后,在涉及学生缴费方面的问题(例如孩子冬令营或夏令营的收费情况、日常缴纳的班费)以及孩子的日常在校综合表现、心理健康情况等,家长均享有知情权。当然,教师对孩子的在家综合表现、心理健康情况等也享有知情权。

  把握家校双方的关系与行为尺度

  在当前的家校共育中,家校关系与行为尺度通常难以把握。一方面,家校关系有时表现得过于“亲密”。例如,学校或班级在某些方面对家长的建议全盘接受;教师作为家长的全天候“顾问”,随时随地解答家长的问题或者向家长分享孩子日常表现;无论事情大小,家长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打电话联系教师等。另一方面,家校关系有时表现得过于“疏远”。例如,学校或班级在某些方面对家长的建议全盘否定,教师很少主动联系家长等。那么,如何把握家校双方的关系与行为尺度呢?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杜绝对家长的建议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的极端行为,应充分考虑家长所提建议的科学性。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学校应做好充分调查,征求多方意见,争取做到“七次量衣一次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行业都提出了较高的职业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也对教师群体尤其是班主任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班主任手机更是处于“24小时不关机”的状态。某小学的家校共育负责人表示:“教师应该甚至必须在学生与家长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并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如果教师做不到自我奉献,那么孩子也很难学会乐于奉献,家长也很难教育孩子学会乐于奉献。”但是,教师毕竟也需要有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从而保证教育教学长期顺利开展。某中学的家校共育负责人表示:“我们学校通常会对家校沟通做出一些规定,即晚上11点半以后,家长在没有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给教师打电话。同时,家委会可以帮助收集家长的需求,并集中反馈给班主任,也可以临时代为处理一些细微的班级事务。但如果是涉及孩子的生命安全或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的紧急事件,家长可以随时给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则应及时帮助处理问题。”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多数家长每天工作都很繁忙,难以顾及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而且,家校信息共享的频率过高也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在班级群中,教师对孩子的日常表现的分享频次应保持适度,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当孩子出现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成绩退步或不守纪律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当孩子成绩取得较大进步或者获得较高荣誉时,教师也应积极向家长报喜,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同样,当孩子出现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或家中有急事需要请假时,家长也应该及时向教师说明。

  把握家校共育效果评价的效度

  在当前的家校共育中,效果评价往往不太理想,主要体现为家校共育效果的测量工具或手段很难准确评价家校共育的实际效果。现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倾向于将家校共育工作考核评价量表作为家校共育效果的评价工具或手段。这些量表通常由“组织建设”“活动开展”“成果影响”等部分组成。“组织建设”包括是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是否制定了家校共育规章制度、年度活动方案等;“活动开展”是指开展家校共育活动的资料;“成果影响”是指家校共育的外显化成果,如文章发表、成果获奖、交流或表彰等。这种家校共育评价手段或工具显得过于行政化、形式化,对家校共育的评测并不是很准确。有些中小学甚至很少针对家校共育效果去做全面评价,仅仅在学校组织的某期家长学校培训项目结束后,邀请家长针对培训给出评价,或者每学年(学期)请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出评价。而家长参与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填写较少题量的开放式或半结构式问卷,这些问卷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模糊的。那么,如何优化家校共育效果的测量工具或手段,让家校共育效果评价更具效度呢?

  首先,家校双方应明确家校共育的最终目标。因为家校共育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家校共育效果主要反映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学校可以聘请校外的家校共育专家团队指导本校教师,与家长合力构建学生综合素养的校本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更为科学、更适合本校情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表”发放给学生填写。

  其次,家校共育的过程是孩子、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家长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以及日常的家校互动和信息共享,既可以增进家校双方的关系,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在教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解答家庭教育困惑的过程中,通常也伴随着家校双方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而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量表、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量表也可以作为家校共育效果的补充性评价工具。

  最后,不应把家校共育效果的评价手段局限于量表,还可以选取学校中的典型班级、典型家庭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而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集体访谈、叙事研究等方法获得更深度、更有效的数据和材料,从而使家校共育评价更加全面、准确。而这些数据和材料的收集方法也应注意“效度”问题,比如访谈法要求访谈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家长的观点和态度。而家校共育评价也需要采取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另外,通过家校共育的长期实践或实证研究所验证的结论,也可以用于构建、完善家校共育实践所需的“证据库”,推动家校共育走向循证化的发展道路。

  作者:王志向

  单位: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